童小瑞:带领贫困户走向“富芋路”
2018-03-23陈万民
□ 陈万民
提起童小瑞和他的合作社,铅山县从事农业这一行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注册资本600多万元成立的“紫文蔬菜专业合作社”拥有530户社员,被评为全国先进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说起童小瑞和他的红芽芋,铅山县的芋农们更是竖起大拇指对他赞叹有加,他成功将铅山的红芽芋一单单“卖”到了上海虹桥江桥市场;谈及童小瑞和他的致富路,紫溪乡的贫困户都会感激地说:“是童小瑞带我们走上勤劳‘富芋路’的,他是我们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1984年,初中毕业的童小瑞就跟着村里人一起做点竹笋等土特产小生意。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紫溪乡率先规模化种植红芽芋。童小瑞凭着敏锐的市场眼光和以往收购、销售农副产品中积累的市场销售经验,断定发展红芽芋产业一定可以走出一条属于紫溪乡特有的农业经济。自此,童小瑞便走上了种植、销售红芽芋的坚持之路,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并且是越干越红火,越干越有劲。期间,童小瑞去过湖北武汉等地,在街头支摊现煮现卖红芽芋,希望能够打开市场,最后以失败告终。1992 年,童小瑞又带着红芽芋前往上海,希望在那里找到红芽芋的新出路。为了省钱,他晚上住几块钱一宿的小旅社,白天就带着红芽芋样品往一家家菜市场、蔬菜批发市场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时算是上海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之一——上海真如市场(现上海江桥市场的前身),经过他的努力和反复洽谈,最终市场同意把紫溪乡红芽芋运到市场试销。但事情总是会出其不意,让人措不及防!1997 年,因为缺乏产权保护意识,“紫溪”牌红芽芋商标竟然被抢注,一度造成市场上的被动局面。幸好在紫溪乡党委、乡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给紫溪红芽芋及时注册了“紫夷”商标。
获评就业扶贫车间
红芽芋产业扶贫基地
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变化万千,再加上芋农缺乏统一有效的组织引导,大部分芋农只能各自为战,一窝蜂似的涌入上海、广州等市场,造成了相互压价、无序竞争。这样对芋农自己的损失是最大的!此时,童小瑞又深刻认识到红芽芋的产销弊端,积极地思考新的出路。
2007 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县农业局的帮助支持下,童小瑞组织了 27 名红芽芋种植、流通大户组建了铅山县紫文蔬菜专业合作社,童小瑞被全票选举为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创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对红芽芋种植大户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的技术跟踪服务。这个办法充分发挥了集体作战的优势,高效地实行了种植、技术、收购、包装、流通一条龙服务,合作社还安排专人常驻省外市场,及时了解红芽芋销售价格、成交数量、销售趋势等相关信息,确保铅山红芽芋有序进入省外大市场。合作社成立以来,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和技术培训,加快了本地红芽芋种芋改良步伐,提高了红芽芋品质和成员户红芽芋的种植水平。同时也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充足的优质红芽芋产品。合作社技术人员为社员户提供技术病虫害知识培育近千场,数万人次,发放各类病虫害防治传单近十万份,为社员提供两万余亩种植所需的良种供应,通过本合作社每年集中销售红芽芋上海、浙江、苏州、广东等地 5000余万吨,价值超 1 亿元。
2012年,童小瑞被评为第二届铅山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县农产品运销先进个人;2014年荣获上饶市“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荣获江西省劳模荣誉称号。2012年,铅山县紫文蔬菜专业合作社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先进示范合作社”。
随着个人与合作社的相继成功,童小瑞将目光投向了村里的贫困户,特别是那些因病因残致贫的村民身上,让红芽芋帮助这些人脱贫致富成了童小瑞继续努力的方向。
童小瑞采取“合作社+市场+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鼓励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种植红芽芋。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了1300多亩红芽芋种植基地,吸纳了223户71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社被评为全县第一批“扶贫车间”。对于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合作社代耕、代种、代管、代销服务。红芽芋上市后,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2%的价格向贫困户收购;如遇市场行情低迷,合作社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确保贫困户每亩利润1000元。当每亩收益超出1000元时,超出部分则由合作社和贫困户按6∶4分红。这种模式下,贫困户出租田地每亩收益400元。有劳动能力的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每年可获取6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有效实现了贫困户“一份田,三份钱(分红、田租金、务工费)”的可观收入。
紫溪乡文山村56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大麦一家7口人吃饭,去年,王大麦加入紫文蔬菜专业合作社,种了4亩红芽芋。当年,王大麦父子务工收入12000元,红芽芋分红4000余元。今年,王大麦又种了7亩红芽芋,收入7000余元。“在童老板和合作社的帮助下,我们一家有信心靠双手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
童小瑞(右二)为贫困户解难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在童小瑞的心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才是光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