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犹县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018-03-23巫荣志
□ 巫荣志
近年来,上犹县紧紧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开展了乡村产业、乡村基层设施、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乡村落后面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主要做法是:
一、乡村产业发展迅速壮大
▲上犹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
一是现代农业后劲增强。以“两茶一苗”为主导,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重点打造了柏水寨休闲创意农业园、沙塅万亩桂花苗木园等一批农旅结合体和示范园区,全县“两茶一苗”产业规模基地达36个,种植面积达48.14万亩。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茶叶发展示范县”“国家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全省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县”等称号。二是现代服务业繁荣兴旺。精心打造生态旅游“五张名片”,着力开发漂流、户外运动、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持续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陡水湖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陡水特色小镇列入省、市首批重点支持打造的特色小镇,获评“中国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全省旅游发展十佳县”等称号。三是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依托“上犹县2016年测土配方施肥取土化验项目”实施,推广水稻、蔬菜、花生、脐橙、茶叶等农作物测土配方肥技术面积达到48.84万亩,受益农户6.3万户。依托“上犹县2016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绿肥推广项目”实施,项目区“三花”绿肥高产种植技术面积7641亩,全县冬种绿肥面积达到4.7435万亩。在推广绿肥替代化肥的同时,全面推广秸秆还田,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水溶性肥料、缓控释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等新型肥料,全县稻草还田率达到95%以上,商品有机肥使用面积达到1.16万亩,蔬菜等水肥一体化面积0.35万亩。
二、乡村基层设施不断完善
一是基层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大力推进农村道路、能源、水利、通信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国道G220、双溪仙鹅塘风力发电、万罗220千伏输变电站等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彻底告别了上犹没有国道、没有220千伏输变电站、没有风电光电的历史。新(改扩)建国省道100公里、县乡道路92公里、通组公路662公里,实现行政村水泥或沥青公路全覆盖。改造农村电网1447.32公里,完成农村低电压治理4.137万户。水利建设投入累计达4.06亿元,实施小型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66个。二是乡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营前省级百强中心镇、黄埠市级示范镇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累计建设新农村建设点377个,连续四年获评“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常态化开展“治脏、治乱、治堵”“三清洁四整治”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通过第一批省级考核验收。
三、基层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近年来,累计投入民生支出68.0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4.0%。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43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5.02万人,领取人数比2012年增长54.9%。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2012年的170元增至2017年的305元。农村五保户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的220元、180元分别增至2017年的425元、320元。二是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顺利完成全县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项目,新建了油石、紫阳、安和等业务用房和社溪、寺下、营前等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全县卫生机构床位数达1167张,比2012年增长41.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由2012年的25.76万人增至2016年的26.14万人,报账比例达到71%。2017年全面实行城乡医保合并,最高报销比例可达到90%。建立了针对贫困群众的“4+1”道保障线,贫困群众就医自付比例降至5.8%,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三是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县累计完成教育支出17.7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9.34%。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统筹县级财政资金,实施了标准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普惠性幼儿园创建等一批教育项目。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2年的91.53%提高到96.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75.60%提高到89.2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26.3%提高到2016年的41.2%。实施了“百名校长千名教师”培训计划,近三年来累计培训校长300多人次、教师3500多人次。1580多名乡村教师享受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村工作津贴,每年有2.6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吃上免费营养餐。2016年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
上犹县乡村新貌
四、乡村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坚持生态发展理念,累计投入超过8亿元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净空”“净水”“净土”工程,统筹推进湖泊生态治理、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等生态工程。核心景区渔业秩序、水上餐馆、游船等全部整治到位。在梅水乡园村建成了全省第一条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完成造林绿化15.2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98.8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1.4%。积极推进区域村镇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及矿山废水污染治理,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成功列入赣江源头保护区范围,陡水湖纳入国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南湖湿地公园正式纳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获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以及全市唯一的“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深入开展生态扶贫试验区试点,实施生态搬迁、发展生态产业,大幅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全面推进生态共建共享。
五、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和“文化上网”专线实现全覆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累计向上争取10650套卫星直播“户户通”惠民工程设备,目前10350套卫星直播“户户通”惠民工程设备已全部安装到位,是全市第一个通过市级验收的县,安装合格率全市排名第一。实现了广播电视进村入户普遍化目标,有线电视覆盖达2.5万多户,直播卫星覆盖面达1万余户。投入1764万元推进“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和贫困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依托现有的文化站、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场所,建成“农家书屋+电商”服务站点8个,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信息共享与电商产业发展相融合。深入乡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年均场次30余次,参加人数年均达10万余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样。
六、乡村治理方式不断创新
一是建立基层党建常态化制度。组织全县131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一对一”“一带一”“一帮一”开展“党支部1+1”活动,并安排有关党员县领导负责具体指导,每次开展“两学一做”专题集中学习,均按照“3+X”的模式进行,深化党内经常性学习教育,着力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二是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通过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等方式,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选派131名优秀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强化了基础党组织队伍;组织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共计90人次赴赣州市参加全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专题轮训示范班;组织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常驻队员等500多人次,进行了多次脱贫攻坚基础知识测试;推行“实习村干部”制度,针对部分村(社区)“两委”换届人难选问题,挑选43名优秀青年到村(社区)担任“实习干部”,破解了选人难、人难选问题。
七、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近年来,全县围绕“两茶一苗”产业,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项目”和省级“知识产权富民强县项目”,目前,已建成27个规模以上的“两茶一苗”产业基地和9个良种繁育基地,带动近5万户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建设,实现户均年增收3000多元。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组织茶叶、油茶、林木团队分别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签订服务协议,开展科技服务,推广新技术,培训农民达5000多人次,有近万农户通过科技特派团得到了实惠。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抓培训,大力培养新型农民,围绕我县农业特色产业,组织了县、乡、村三级农民技术培训。
八、农民收入稳步提升
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扶持、贫困户受益的模式,建立健全就业扶贫新机制,重点打造集培训、创业、就业“三位一体”的六大就业创业平台,让贫困户就业有岗位、创业有舞台。一是大力发展扶贫车间。目前已在各乡(镇)兴办了扶贫车间81个,对所有的贫困村每个村至少兴办一家以上扶贫福利车间,力争年底全县扶贫车间达100家,带动2000名贫困人口就业。二是鼓励和支持灯饰产业优先吸纳贫困户进园就业。目前已引进9家灯饰企业,招聘贫困户500余人,明确正常上班的工人保底年薪2万元以上。三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发了公路养护、农村保洁、山林防护、河道清理等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户就业585人。比如,安排了13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村级护林员,每人每年平均可获得1万元工资。2015年以来,上犹县贫困人口减少了6128户2086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9.2%;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6835元提高到2016年末的8494元,年均增长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