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怎样学习数学

2018-03-22史丹萍

魅力中国 2018年36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幼儿数学

摘要:儿童学习数学就是个体在环境中为解决数学认知上的不平衡或冲突,用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而建立的一个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内在自我过程。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数学关系的过程,幼儿又具有了哪些心理准备。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是伴随着两个方面的内化过程,一是将外部的形象内化为头脑中的表象,二是将外部的动作内化为头脑中的思考。同时,幼儿思维发展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定的心理准备。

关键词:幼儿;数学;思维发展

一、幼儿数学学习与教育的基本观点

(一)儿童的心理逻辑结构与数学逻辑知识的基本结构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心理逻辑结构为儿童进行相关数理逻辑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心理准备,儿童有三种基本的心理逻辑结构:类包含结构,序的结构和拓扑结构

1.类包含结构。在儿童的思维中,基本的代数最容易在类的逻辑或逻辑分类中找到。对物体进行适当分类所需要的心理结构是类包含,这是第一种思维的结构,借助此结构,一个六七岁的儿童会认同所有的鸭子是家禽,而不是所有的家禽都是鸭子的道理,但是若问他:“家禽多还是鸭子多?他就不知道了,这说明他在心理还没有获得必要的代数结构,这样的分类层次是建立在包含关系的逻辑基础上的。

2.序的结构。儿童的这一心理结构直到七岁时才会发生,它是数学上序的结构的重要前提,当要求儿童把十根木头按粗细排列时,起初他们会把木头分成一对一对。例如把两根粗的放在一起,两根细的放在一起,或者三根放在一起排列。后来儿童运用尝试—错误的方法,即拿一根试试,然后再拿一根试试,看看哪根更合适。这时他们还没有一个有效的协调方法。

3.拓扑结构。拓扑结构是学习数学欧几里几何的必要基础。儿童在能够解决欧几里得几何问题之前就能解决拓扑问题了区。

(二)儿童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由学习者的心灵去创造,所谓儿童学习数学,就是个体在环境中为解决数学认知上的不平衡或冲突,用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而建立的一个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内在自我过程,同化是指把新体验结合到个体已有的观念上的过程。但是由于经验的限制孩子的同化过程是不符合常规的。例如孩子会把刚见过的大腕说成澡盆。顺应是一种修改的过程,原有的概念通过顺应,或是限定了应用范围,或是扩大了应用范围。同化过程没有引起原有概念的质的变化,因此被称为舒服的适应;而顺应则是造成原有概念与体验之间的不平衡,他把学习者的世界暂时翻了个底朝天,引起了原有概念质的变化。

二、幼儿学习数学的心里准备

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个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数学关系的过程。幼儿要想学习数学这种抽象概括的逻辑知识,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数学逻辑概念,还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那么,幼儿是否具有了这些心理准备呢?数学知识的逻辑和儿童心理逻辑是相对应的。幼儿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心理逻辑观念的发展遵循着从动作的层面向抽象的层面转化的规律。而且,一一对应观念、序列观念和包含观念构成了幼儿基本的思维逻辑结构,这也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

幼儿在没有学会记数之前,一一对应关系是他们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对少的重要方法,起初他们可能只是在对应的操作中感受一种秩序,但并没有将其作为比较两组物体数目的方法。这是幼儿对应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序列观念是幼儿理解数序所必须的逻辑观念。幼儿对数序的理解是依赖他们对数列中数与数之间的等差关系和顺序关系来实现的。研究表明,幼儿序列观念的形成是他们经过多次的实际尝试错误的排序活动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中班以后,他们才开始能够运用逻辑解决问题,如他们每次找最短或最长的小柜,依次排序。这说明他们已具备了序列观念。

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是伴随着两个方面的内化过程,一是将外部的形象内化为头脑中的表象,二是将外部的動作内化为头脑中的思考。而后者是最根本的。这是因为表象只是提供了幼儿抽象思维的具体素材,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取决于他们在头脑中处理事务之间关系的能力。幼儿在一岁半左右,就具备了表象能力,这使得抽象的思维开始成为可能。幼儿能够借助头脑中的表象,对已经不在此刻存在的事物进行间接思考,这是幼儿抽象思维发展的开始。然而幼儿头脑中要完全形成一种逻辑的思考,则需要大约十年的时间,这是因为学前儿童需要在头脑中重新建构一个抽象的逻辑。这不仅需要将动作内化于头脑中,还要能将这些内化了的动作在头脑中自如的加以逆转。

三、儿学习数心理特点

幼儿思维发展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定的心理准备。但是,他们思维发展的特点又造成其在建构抽象数学知识时的困难。在整个学前期,数学概念对他们来说还没有在头脑中建构成一个抽象的逻辑体系,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和形象进行学习。然而,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努力摆脱具体事物 的影响,使那些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知识内化于脑,成为具有一定概括意义的数学知识。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概括需要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的支持,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而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确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的。

幼儿数学学习的过程表现为从同化到顺应的转变,如前所述,同化与顺应是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适应环境的两种方式。同化是指个体将外部环境纳人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个体改变自己已有的

认知结构去适应外部环境。在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这两种方式是同时存在的,但有时同化占主导地位,有时顺应占主导地位,二者都处在—个由自我调节来实现认知平衡化的过程之中。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也表现出同化和顺应的特点。同化与顺应的自我调节过程是幼儿不断积累数学经验,重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幼儿数学学习过程表现为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心理学上所说的“自觉”是指主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幼儿往往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缺乏自我意识,主要原因就是其动作还没有完全内化,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还停留在具体动作的水平上,没有上升到抽象的思维水平。这种不自觉”的特点在年龄越小的幼儿身上表现得越突出。

参考文献:

[1]李迎春. 浅谈情感教育与幼儿园数学的关系[J]. 课程教育研究,2014(06):35-37

[2]慕华一. 幼儿园分享阅读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史丹萍: 女,(1988.12—),汉族,籍贯:黑龙江省望奎县,大学本科。现有职称:小教一级,研究方向:幼儿园数学教育方向。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幼儿数学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