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匠精神”在机械制造实践教学中的激励作用
2018-03-22陈玉球吴玉洁
陈玉球 吴玉洁
摘要:以培养“工匠精神”作为指导思想,结合院校机械类实践教学现状和学情特点,对现有院校机械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模式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初步分析,针对机械实践课程提出了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教学项目及考核评价模式,研究并设计了该模式的实践评价流程,探索院校机械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机械制造专业;工匠精神;激励;措施
机械制造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持,其发展水平标志着国家工业化程度。因此,机械类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院校应该积极响应时代和国家的号召,根据学校的教学实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培养计划,培养机械类学生的“工匠精神”,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积极监督保证其顺利实施。
一、“工匠精神”在机械制造实践教学中的激励作用
对当前我国企业用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现阶段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的学生,75%以上无法满足企业机械生产的需求,95%以上的学生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职业院校面对本地区高素质机械制造技术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应该自觉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对本地区的工匠文化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机械制造产业发展相对迅速,并且在积累了丰富的工匠文化内涵,以精工细作、精益求精为核心思想的工匠精神对当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由此处进行分析,在湖南省的机械制造实践课程中适当的融入工匠精神,能够让接受实践教育的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教育和指导,并且工匠精神也能够对机械制造实践学生产生相应的激励作用,促使其自觉在学习和参与实训训练的过程中保持严谨、专注和敬业的工作态度,认真完成自身学习和工作任务,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机械制造实践课程教学中,也能够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特色的专业教育体系,让学生形成成长为技能大师的理想和信念,并且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接受实训训练,也能够产生一定的工作成就感,工匠精神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机械制造实践课程教学也能够在新时期取得更为理想的教育成效。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设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项目
设计重复评价教学项目和技术、创新水平难度加大的强化训练项目,以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值得学习。制造类企业的生存及发展之道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以及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制造类企业通过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技术人才实现卓越的创造、精益求精的产品及用户至上的服务体系。因此,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结合企业生产产品及人才需求特性,设计以企业生产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项目,内容结构及评价方法上以工匠培养途径开展教学。以加工零件类的实践课程为例,所设计的零件加工任务具有重复训练多次评价的功能,让所有学生通过零件加工任务实现多次训练,并通过精益求精评价体系以使学生一次比一次做得好,水平一次比一次高。此外,还设计了开放式的教学项目,该项目在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上加大了难度,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机会参加技术难度较高的实践训練,追求更高水平的技术能力。通过两种类型的教学项目设计,可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完成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注重细节、积累经验等以实现工匠精神的养成。
通过重构教学内容,满足了不同个性学生的能力训练需求,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成匠心养成“攀比心”。此外,合理的教学内容的设计使高级技工型实践教师学会了启发式教学方法,理论水平高、技能水平不足的研究生型实践教师学会了如何指导学生精益求精地进行实践训练。
(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
在当今社会,“互联网+”、智能制造、物联网等备受学生青睐,而机械等工科专业则是不被看好。诚然,机械类学生的培养难度远比其他专业的培养难度大,不光要精通机械制图,还要对工程材料、生产工艺、机械加工等具有一定的了解,再加上各种金工、机加工、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实训以及毕业设计等,学生学习生活显得异常的繁忙。如果要想精通这些课程,付出的时间将会成倍增长。此时,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机械类专业相关课程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入到一线生产现场,和生产现场的师傅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学习好专业技能。而在一线生产现场,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单调乏味的重复生产往往会使学生失去耐心,变得意志消沉、无所事事,学生需要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才能战胜环境因素造成的干扰,秉持内心追求,才能克服众多艰难险阻,跨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三)塑造学生追求完美的精神态度
真正的工匠令人敬佩的不是精湛的技艺,而是学无止境、不断创新、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曾听说一木匠为修补损坏物件,耗费数天时间从堆积如小山的材料里寻找与破坏物件材质纹路都一致材料,修补完成后物件完好如初,不见破损、修补痕迹。木匠师傅不是想的怎样尽快将物件修好,而是如何将物件修补的尽善尽美,这是一种超脱,是一种追求完美的人生态度。塑造学生追求完美的精神,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根本意义所在。培养学生将简单的事做到极致的能力,才是当代高校教育的价值所在。
或许学生在经历刻苦的训练以及教师的正确指导后,在某一项专业技能上略有小成,会以此为傲、止步不前,殊不知大道至简,匠人师傅们的最终追求是将手中的产品对待成艺术品一样精心雕琢、一丝不苟。因此,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过程中,追求完美的精神态度必不可少,哪怕只是机加工一个螺母,也要将其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中国制造大国的现状,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过渡。
结语:
工匠精神撑起强国梦,职业教育成就大国工匠,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积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走创新之路。只有这样,职业教育之路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赵德球,黄勤芳,谢俊杰.高职机械类实践课程“工匠精神”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与创新,2017(8):151-152
[2]张总.如何培养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J].西部素质教育,2017,3(9):12
[3]郭建峰.浅谈工匠精神在中职机械专业技能训练中的渗透教育[J].学苑教育,2016(20):70
注释:本文为株洲市社科联2018年度立项课题《“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的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以株洲市职业院校为例》(课题编号:ZZSK1804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