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虬庄墓地器物盖头习俗初探

2018-03-22邓萧婷

魅力中国 2018年43期

邓萧婷

摘要:史前时期的盖头习俗主要流行于东部沿海地区,在苏北地区的二涧、大伊山、万北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有过发现,一般是用红陶钵扣在头上或覆在面上。这种习俗具有地区的独特性,故本文对此种埋葬习俗进行梳理及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龙虬庄;新石器时代;器物蓋头

龙虬庄遗址位于高邮市一沟乡龙虬庄村北,海拔2.4米。遗址地势平坦,四面环水。西邻澄潼河,有小河环绕,向南与北澄子河,向西与澄潼河,向北与东平河相沟通。东西长约240米,南北宽约180米,总面积43000平方米。是江淮东部面积最大保存完好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1]。

龙虬庄遗址先后进行过四次发掘,总发掘面积1335平方米,清理了居住遗迹4处,灰坑34个,墓葬402座[2]。其中有104座墓葬随葬有陶钵,一般均随葬1-2件。又有18座随葬陶钵的墓有盖面习俗。大部分扣于死者头部,也有覆于面部,另有M394,陶钵覆于腹部。此外也有碗、豆、三足钵底部凿孔,覆于死者面部、口部及下颌骨处。与这些器物伴出的随葬品有:陶鼎、陶杯、陶罐、陶纺轮、陶釜、石刀、石锛、骨笄、骨坠、骨簇等。根据初步统计分析,男性墓葬出现头部盖头习俗的概率要多于女性,陶钵一般扣于死者的头部,碗、豆覆于死者的面部或口部。值得注意的是M173,M22,M400三座墓葬是用三足钵覆于死者的面部,其中两座为壮年男性墓葬,一座为一青年女性墓葬。其中M173随葬器物有陶三足钵2件,陶壶1件,骨簇13支[3]。M400随葬器物有陶三足钵、陶釜、陶器盖各1件,骨箸2支,另外还随葬狗头1个[4]。纵观整个墓地的埋葬情况,也是男性墓的随葬品多于女性墓。随葬品的多少反应死者在氏族中的地位,一些男性墓中随葬较多的生产工具,如骨凿,骨簇。当反应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为整个氏族创造出可供生活的必须资料。

根据这些器物覆盖死者头部位置的不同,可将这些墓葬分为A,B两型,A型为器物扣在死者头顶或覆盖在头部,B型为器物覆盖在死者面部或口部。两种情况同时共存的只有一例,即M105。归入B型。此外还有M276、M319两座合葬墓,其中各有两具尸体覆盖有器物,并且覆盖在各自的不同部位,在此把M276、M319各看成一个整体,只计算一次,都归入A型。

A型共计22座,所用的器物有陶钵、器盖、陶匜、陶豆,陶碗。

B型共计33座,所用的器物有陶碗、陶豆、陶钵、陶三足钵。

初步分析可知,钵,以扣在头顶为主,也有扣在面部,且以男性墓葬居多。碗、豆以扣在面部为多,往往凿有孔。也以男性墓葬为多,此外,扣三足钵,陶匜的为少数。

对于在死者面部覆盖凿孔的器物,笔者基本同意以往的基本认识:供死者灵魂出入的。这在国内外的民族学材料中能找到相关的例证,如以前我国西南的永宁纳西族实行火葬,并且用麻布袋盛敛象征死者灵魂的前颚骨、臂骨、手骨、骨盘、腿骨、脚趾等灰烬碎骨,事后把盛敛死者碎骨的麻布袋送到氏族的公共墓地,同时要把麻布袋的底部剪开,或者抽出底线,使口部与底部均与外界相通,他们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才能通入到阴间,而不作祟。当地的普米族也有类似的习俗,他们用陶罐盛骨灰,以布封口,口部和罐底也打一个洞,最后把死者的骨灰安放到氏族公共墓地去[5]。

但是在龙虬庄遗址发现的墓葬中,不是完全的把死者盛敛到一件器物中,而对盛敛尸体的器物凿有孔,并且还随葬有凿有孔的器物。这与上面的几个例子是有一定区别的。此外,器物凿孔覆面习俗只是龙虬庄墓葬中的一部分,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扣在死者头顶及面部没有凿孔的器物。

西安半坡遗址的瓮棺葬主要是盛敛未成年的小孩或夭折的儿童,往往埋在居住区附近或房子的周围,反应的是儿童未成年不能够进入氏族公共墓地,而且埋在房子周围,以便能够得到家人的照顾。而龙虬庄的这种盖头习俗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发现,可见不是一种专门的针对某一类人群的埋葬习俗。龙虬庄的这种葬俗与苏北地区的二涧、大伊山、万北、大村遗址反应的情况应是相同的。应属于同一文化传统。

有意思的是,龙虬庄和苏北地区类似的埋葬习俗都是用红陶钵扣在死者的头部,只是龙虬庄的形式更加多样些。陶钵一般为先民的生活用器,用以盛放食物的。为什么死后把其扣在死者的头部,并且用的是红陶钵。这种情况可能反应的的是先民的某种信仰,认为红色是很重要的一种颜色,这与屈家岭文化的墓葬中常常随葬有红陶杯的情况类似,而且屈家岭文化随葬有红陶杯的墓葬,往往随葬品都比较丰富。一定程度上反应墓主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虽然在龙虬庄文化时期,社会分层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化,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社会地位也是相应比较高的。这种埋葬习俗以男性为多,结合其随葬品。可以看出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死后反映在埋葬习俗中。

龙虬庄遗址所处的江淮东部地区,在史前时期便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反映在文化面貌上,也呈现出多种文化因素并存的现象。龙虬庄遗址的盖头习俗可能受到较早一阶段的属于海岱地区后李-北辛文化系统的苏北连云港(原新海连市)二涧、大伊山、大村、万北遗址的影响。

总之,龙虬庄遗址发现的盖头习俗,比苏北地区的盖头习俗更为丰富,形式也前者更为多样。当是后者的继承和发展。龙虬庄遗址出现的器物底部凿孔覆面情况,结合民族学资料分析,当为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但是,以男性墓为多的情况,可能反映了男性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龙虬庄考古队编著:《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

[2]同上,第7页

[3]同上,第74页

[4]同上,第77页

[5]宋兆麟:《云南永宁纳西族的葬俗—兼谈仰韶文化葬俗的看法》,《考古》196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