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与美的盛宴
2018-03-22周思彤
周思彤
摘 要:细品李清照词49首,字字有情,句句含美。而一个“愁”字,亦是贯穿了其创作的一生。由于个人与社会双重原因,李清照的词作,无不蕴含了凄美的特质和哀伤的格调,她的词,即是她人生的写照。初读其词,有不可名状之忧伤;再次斟酌,有不容遮盖之美调。本文立足于李清照具体作品,阐述其词作的悲剧意识和美学情怀。
关键词:李清照 词作 悲剧美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1-0-01
一、闲将浅愁话易安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自幼受家庭影响,李清照打下了良好了文学基础。后嫁于赵明诚,二人志趣相同,感情笃深。靖康之乱,宋室南渡,李清照流寓南方,寄人篱下,境遇凄惨。她的词,独具一家风貌,善于移情于物,构思精巧,被称为“易安体”。其词作,前期多为生活的闲适,后期多为悲叹身世。
二、载不动许多愁——词作之悲
1.美不永驻的危机感
李清照的咏物诗多数是因花而作。梅、荷、菊,此类高傲又娇美的花,都成为她笔下的主人公。李清照之所以选择花草,并且赋予它们象征意义,一是因为它们是大自然的精灵,有着最纯洁、最美好的内质,二是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殆尽。李清照笔下的花,高贵又飘摇,美丽又破败,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惋惜感。《如梦令》中一句“绿肥红瘦”,道出了李清照的心声。海棠依旧绽放,却处于风雨飘摇之境地,这种描述,实则词人对自身处境的定位。在男权社会里,即使自己的如花美质能够大放异彩,最终也会像那花儿一样,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袭。
2.无可名状的孤独感
李清照的词,细细品味,一种无可名状的孤独感会扑面而来。这种孤独感,来自于词人的天性,来自于社会环境,更来自于词人一生的境遇。花开花落,春去秋来,水流鸟啼,都会激起作者心中的涟漪。少女时代的李清照,词作中透露着天真与浪漫的气息,但孤独之感依旧无法隐藏。《浣溪沙》中的“黄昏疏雨湿秋千”,写出了少女眼中秋千被黄昏吞没的孤寂感。《声声慢》一词,更是把作者的孤独表现到极致,柔肠尽断,凄厉愁惨。词人表达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闺怨,更是自身的不幸遭遇与动荡的现实社会。如果说,词人早年的孤独由于矜持不敢明讲,那么晚年的寂寞则是由于沉重而无法言说。
3.叛逆人生的悲楚感
李清照的词流露着悲剧色彩,而这种悲剧的本质,就在于词人本身就是一个在黑暗时代中不断挣扎的、不停反抗的、最终被黑暗吞噬的牺牲品。李清照是一个极具自尊心的女子,她独立、坚强,人生的不幸没有把她同化成逆来顺受的弱者,反而让她直面悲剧,重新审视自我,鞭挞社会。然而,毕竟早年的她是不曾有过冻饿之虞的大家闺秀,这种动荡的人生与叛逆的性格,让她倍感疲惫。《武陵春》中的一个“倦”字,不自觉地阐释了她的疲惫状态。环境如斯,遭遇如斯,她懂得反抗,她也会反抗,但是她毕竟是弱质女流,岁月已逝,年华已老,苦难却没有尽头,她又怎能不身心劳累呢?
4.未来飘摇的忧惧感
《如梦令》中一句“沉醉不知归路”,把少女时代的李清照闲适的生活与青春的骚动表现的淋漓尽致。而李清照后期的词作中,再也无法找到这种充满乐趣的生活,只剩下对未来的迷茫与忧虑。词是心灵之声的写照,词人的心灵总是受环境和命运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反映在词作中,则是变化无常的世间万物,尤其是变化不定的自然景象。《清平乐》中,作者写道:“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词人因天气而对花忧虑,对未来忧虑,对自己忧虑,对家国忧虑。她的悲剧,即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国破家亡,20余年的颠沛流离,余生的无枝可依,铸就了词人词作的悲剧色彩。
三、露浓花瘦薄衣透——悲剧之美
1.悲剧性的坚强美
李清照的人格极其独立,命运的不幸并没有击垮她,反而激起了她的反抗意识,造就了她对自我的客观审视。压力越大,她的独立性越强,社会就越难把她同化;越是不幸,她的心智越高,与社会的矛盾越大,她的灾难就越发深刻。丈夫过世,寄人篱下,山河破碎,所有的不幸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的词,是她自己的一生,也是北宋的一个时代。她没有被打倒,种种苦难面前,她依旧向往自由,渴望爱情,追求理想,以一个坚强的受难者的身份,反映出社会的痛苦變迁。她的词,把悲剧与诗情画意完美结合。
2.悲剧性的情感美
李清照的词,在悲愁中渗透着情感美。众所周知,无论是李后主还是白衣卿相亦或是秦观,词风词情从一而终,要么写尽亡国哀思,要么表现玩世不恭,要么专注爱恨情仇,都无一丝反抗意识。而李清照,身怀春梦也好,集万千悲楚于一身也好,从少年到中年,词作中无不透露着悲痛中的甘美。李清照集前文所述的诸人之长,以愁苦的基调为依托,反应出的却是强烈的生命意识与反抗精神。如《一剪梅》一词,写夫妻小别之后的淡淡愁绪,又夹杂着回忆与向往。
3.悲剧性的崇高美
残酷的社会并没有摧毁李清照的人格精神。命运悲惨,她却从不把悲剧当做唯一的格调,她用严肃的态度去反思自我,审视社会,痛定思痛,从悲剧中走出,与命运做抗争。她带给人们的,永远不是低靡的情绪与消极的心态,而是在不幸面前更加坚持人格独立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散发出崇高的美感。《多丽·小楼寒》中,这种以花比人的写法直接地表现出词人的理想节操。即使在南渡以后,她仍然表现出虽处忧患穷困之地而志不屈的精神。
结论
“以悲为美”是中国文学传统的一部分,而李清照完美地继承了这个传统,在词作中表达出强烈的悲剧意识。然而,李清照的“悲”并非无病呻吟,而是一颗在苦难中挣扎的心向命运提出挑战,因此,这种悲音凝结着一种别样的“美”。
参考文献
[1]吴慧媛.李清照词的夜意象[J].文教资料 2015年18期
[2]曲凤荣.谈李清照词感伤色彩的多重性[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