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诗词呈现中国风格,增强文化自信

2018-03-22闫芳

中文信息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民古诗词价值观

闫芳

摘 要:古诗词文化根植于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文化史,其精神博大精深,鼓舞人心,是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历史宝库。把握古诗词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现实脉搏,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文化基因的传承,用诗词呈现中国风格,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古诗词文化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2-0-0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古诗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瑰宝。随着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栏目的兴起,使民族文化自信的基因与文化自信的源头凸显。那么,如何使古诗词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相融合,古诗词对现代的国民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到底该“继承什么”、“遵循什么”、“追求什么”?

一、古诗词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现实脉搏

1.古诗词的历史价值。腹有诗书气自华。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的楚辞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会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再到汉、唐、宋、元、明、清时代呈现了诗词腾踊的大发展局面,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皆能吟诵,习近平在谈治国理政时也常常用到古诗词,古诗词文化在中华5000年历史中从未被阻断。《修身齐家治国聚天下---习近平的“诗词大会”这样熏陶中国》可以证明习近平是一位把古诗词文化内化于心的领导人。

2.古诗词蕴含的历史哲理与现实脉搏。古诗词有一个贯彻始终的“灵魂”和贯之秉承的“品质”。灵魂是我们始终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品质”是与时俱进。他们共同凝聚成永恒不变一句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就是“继承”,就是“坚守”,是必须坚守的文化基因,是不能放弃的信仰之源,强调它,不停滞、不离弃、不背叛。

“发展”就是“遵循”,是文化的与时俱进,是文化基因的内化于人、于精神、于社会风尚。强调它,不逆转,不僵化、不守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目标,是追求。因为只有内化于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国民素养大幅提升,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就是古诗词跳动的现实脉搏。

古诗词汇聚了中国祖先的智慧与经验,集爱国、民主、文明、敬业、诚信等于一身,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以此为制高点,树立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理论体系。

二、古诗词在国民文化自信構建方面的要义与精髓

1.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体系内核

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我国基于价值共识的需要,价值整合的需要,价值输入与价值输出的迫切需要,积极提出了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为加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2.为民族精神家园构建提供了精神支柱

自古我国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中华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与现在的民主、和谐遥相呼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时时警醒民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服务意识贯彻历史始终。《诗经·大雅·抑》中的:“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谨慎使用法度,是当代依法治国的先驱。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管子·霸业》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是我国政治思想“以民为本”的雏形。古诗词的警醒与道德约束是促使国民素质提升的阳光大道。

3.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价值支撑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文化是生活,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位教养。古诗词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情怀,对人生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经典著作中,以各种方式传递着正能量,引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世,鼓励人们直面困难和挑战,鞭策担当责任。而我国对古诗词的应用少之胜少,对传统优良品质的忽视使国民思想道德意识混乱。中共十八大以来,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发扬国学,古诗词受到到广大国民的青睐。南怀瑾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古诗词蕴含的不仅是文化、是情怀、是价值观,还有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情商教育。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都处处可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民生的关怀,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古人云:“知书达理”,也就是说真正知书达理的人往往做事会比较理性,也比较能够坚守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更进一步地说,恰恰是在古诗词中,蕴含着中华崛起的愿景。

4.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价值观是“总开关”,理想信念出问题,行为规范自然有偏差。之所以说古诗词以及经典著作与中国梦密不可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人更容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更容易脚踏实地地进行现代化建设,更能把握住时代机遇,坦然应对各种挑战。

4.1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古诗词所倡导的各种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社会发展与进步根本遵循,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4.2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三、古诗词在国民文化自信构建方面基本遵循

1.建立对古诗词“根”的找寻与继承

古诗词文化彰显的是中国风格,是别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国文化烙印。今天倡导古诗词的阅读、朗诵,不是要复古,而是侧重于今天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本身。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带领我们感受创造美好的精神空间和美好的生活向往,在看见沙漠的时候也能感慨一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肯定古诗词文化、融合现代元素,彰显中国风格

诗词是审美的文化形态,也是一部沉淀厚重的文化史。历史绝不是与现代对立的产物,而是应该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在增强国民文化自觉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让优秀古诗词传承精神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化创作,融入生产生活。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李白、杜甫到郑板桥,没有哪位是脱离了現实生活而汲取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洁的24字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下经过实践检验的成果。用古诗词的风韵去呈现中国风格,让我们在低头思念时也能理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在我们抉择用尊严换取名利时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警醒自己,在工作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作为拥有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经历了辉煌、屈辱、奋进、迈入全球化在中国,怎会使自己国民的思想文化枯竭,怎么会没有中国风格,我们只是需要寻求两者之间的延续的平台,展现中国文化蕴含,增强国民文化自觉。

3.贯彻落实文化供给侧结构改革

改革开放新时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了深刻的文化自信。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信,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于输出文化意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显现于精神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感召力,以及传播方式和力度。

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民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轴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当前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武器,是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精神纽带。

猜你喜欢

国民古诗词价值观
踏青古诗词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古诗词中的新年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