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平台融合”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18-03-22付伟

中文信息 2018年1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物联网人才培养

摘 要: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社会对物联网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如何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建设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本文给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物联网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职业素养 射频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1-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兴的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社会对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面对社会更高层次的需求,一些高职院校转变教学观念,迎合社会和人才培养需求,增设了许多新的专业,目标在于培养大量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我们本着适应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指导思想,以实现学校和企业两者共赢为指导方针,提出并实践了基于“平台融合”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实践,我们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我们更加重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由于物联网应用技术本身就处于新兴阶段,加上我国“平台融合”教学模式的发展也很受限,所以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间接的影响了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所以开展基于“平台融合”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应用领域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就可以说是物联网的一次有效实践,而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要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互连[1]。它的核心和基础技术仍然是互联网,它只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种延伸和扩展,这种扩展主要体现在用户端的形式不再是单纯的计算机,而可以是任何物品。物联网通过这些物与物之间组成的互联网络,借助通信设备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实现对“事物”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因此“物联网”也被称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2]。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的应用需求也越来越广泛,自身的产业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产生了庞大的产业集群效应。有权威机构预测“物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在公共安全、环境保护、交通、能源、家居、农业和医疗等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预计到 2020年,物联网业务将远远多于目前的互联网络业务,甚至和人与人之间的互联比例将达到30:1。”[3]目前,各个国家都不惜投入巨资积极主动地研究、探索、发展物联网,我国也顺应科技发展需要,努力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并且将物联网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分析

人才为产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限制和决定着产业的发展状况。由于物联网技术涉及的行业领域是方方面面的,所以行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物联网产业的进步。据国家相关部门统计预测,未来 5年里,我国在物联网应用型人才需求都将达到2千万以上,作为农业大国,预计在农业方面对物联网人才需求将达到1千万左右[4]。社会对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需求量如此巨大,为我们高职院校大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方向也提出了挑战。

作为一个融合性交叉性都很强的专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主要从事物联网设备的生产、销售、管理、调试,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实施等工作。主要涉及到的工作岗位有物联网设备销售员和技术支持工程师、物联网系统集成和测试工程师、物联网系统开发工程师等三大基本岗位。

物联网系统销售员和技术支持工程师主要负责物联网相关设备和技术的销售工作,负责产品的安装和日常的维护工作。要求了解各种物联网设备的性能、参数,熟悉物联网设备的应用领域,熟悉物联网产品设备的基本使用技巧,具有物联网系统软硬件的安装和维护能力,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物联网系统集成、测试工程师主要负责物联网系统中所有软硬件,包括传感装置在内的所有设备的集成、调试和改进等系统搭建等工作。要求具备计算机、无线网络基础知识,熟悉物联网相关设备和体系结构,掌握物联网组建的基本技能,

物联网系统开发工程师主要负责物联网应用流程的设计、开发和测试;提出设计方式,编写设计脚本;负责系统开发和集成以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工作。要求具有较高的软件开发能力,熟悉各种物联网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接口开发技巧。

三、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具有覆盖范围广、知识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等特点,本专业涉及众多的科技前沿领域。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和我校的办学特点,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政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需要,适应行业、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掌握传感器、电子标签、单片机、无线通讯、软件开发与测试等基本技术,具备物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从事传感器、RFID、无线通讯设备的制造,无线、有线互联通信网络的传感设备的配置与调试,物联网应用系统的集成和测试,物联网系统控制平台的运行维护和应用软件的开发,物联网产品的营销、策划和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方面工作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通過对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确定该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知识、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三方面的具体内容:

1.知识方面:电子电路、网络通信、单片机等基础理论知识;物联网基础设备应用的基本知识;电力施工基本法律法规;综合布线技术标准及规范;传感器与射频技术的基本知识;软件开发的基础知识;物联网系统工程运行与维护的基础知识。

2.能力方面:物联网系统及设备检测、维护与管理能力;物联网设备选取与配置能力;物联网系统建设方案设计能力;系统集成测试能力;工程预算、实施与监管能力等。

3.职业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出色的表达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程。

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我们将该专业课程体系整体分为四大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类课程、职业技能训练类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类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是所有高校各类专业学生都必修的基础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这类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就业指导、大学生应用英语、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必修课。

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是指高职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课程,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导论、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程序设计基础、汇编语言、传感器应用技术、射频技术与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应用技术等课程。

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指的是与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对应的专业核心技能培养训练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电路的装配与调试、程序设计、网络组建与调配、嵌入 式系统实训、传感网络实训、射频技术综合实训、物联网综合实训等课程。

职业拓展类课程指的是根据专业就业岗位和行业应用需求而开设的,对职业专项能力进行拓展和深化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云计算、Linux操作系统、WINCE操作系统、物联网标准与中间件技术、安卓操作系统等实训项目课程。

结合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要求,为了突出该专业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人才培养特色。我们对上述四类课程进行合理编排,构建了“平台融合”的课程体系。有效的将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与专业技术课程平台融合在一起,就是在公共课程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通过走访调研、详细分析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进行教学,实现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将融合,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的技术能力与服务素质的双线培养。

五、结语

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对物联网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巨大与专业人才供给量不足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应对社会需求,增设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才是提高培养该专业人才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邓金娥,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演化及其对策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56~60+84.

[2]邓金娥,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演化及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66~69.

[3]吴良德,李勋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9):214~216.

[4]王海峰,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設探索[J],软件工程师,2013(12):45~46.

作者简介:付伟(1979.7—),男,本科,黑龙江省哈尔滨人,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基础教学,物联网应用与研究。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物联网人才培养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