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醒世姻缘传》看晚明乡村生活
2018-03-22郭庆彬
郭庆彬
摘 要:我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国,乡村生活内容广泛,涉及甚广,因此很早便产生了田园诗。长篇白话小说虽不像诗歌一样明显地出現了田园诗,但也和乡村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散见于《水浒传》《醒世姻缘传》《红楼梦》等众多长篇小说中,其中又以《醒世姻缘传》中的乡村生活最为引人注意。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 乡村 社会生活 美学意蕴
《醒世姻缘传》(下文简称《醒》)作为《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桥梁,评论者对它的研究没有间断过,并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众多研究中较少从乡村视角揭示乡村社会生活。近年来,随着文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研究视角的兴起,以及《醒》本身丰富的乡村社会生活,给本文打开了一个新视角,探讨《醒》中所表现的晚明乡村生活。
一、乡村自然环境
环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文学作品有独特的意义,不同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文学风格,基于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特色:南方文学清新脱俗,北方文学粗犷豪迈。同时不同的环境也产生了不同的作品内容。例如《金瓶梅》的市民阶层、《红楼梦》的官宦世家等。而《醒》却是以一种乡村环境的描摹而具有一种独特的美。
夏志清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导论》中认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六部作品一致被誉为体现人民创造天才的作品,人物无论从‘经典一词的任何一层意义上来说,它们都堪称经典之作。”① 这六部小说成就固然巨大,对长篇白话小说具有开疆拓土的意义,但是,却没有那种广泛展现乡村面貌的古典小说,即使是以描写农民起义为主的《水浒传》对于农村的展现也很零散。与之相较,《醒》却在展现乡村生活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醒》以乡村环境为背景展开的故事很多。文中介绍绣江县是济南府的外县,明水距离县四十里路。一个“外”字足见绣江县的偏僻,而明水镇距离这个偏僻的县还有四十里,是很明确的乡村。具体来看自然环境中的山水:
这会仙山上有无数的泉流,或汇为瀑布,或汇为水帘,灌成一片白云湖。遇着天旱的时节,这湖水不见有甚消涸;遇着天潦的时节,这湖水不见有甚么泛滥。②
“一片仙山上面满满的都是材木。大家小户都有占下的山坡。这湖中的鱼蟹菱芡,认人取之不竭,用之无禁。把这湖中的水引决将去,灌稻池,灌旱地,浇菜园,灌橱井,自竟成了个极乐的世界。” ③
水是乡村生活的重要条件,因此作者才会着力渲染会仙山的水,同时特别强调了天旱和天潦时节的水。从日常生活到农业生产,给乡村人们带来丰富的资源,提供木材、坡地、鱼蟹、水源等,这都为乡村社会生活提高了物质保障。
作品第24回对乡村自然环境的描摹最为典型,作者采用白话文与中国古典诗词相融合的方式,让乡村社会生活极富有诗情画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田园诗相呼应。
作品先以一首《满江红》整体刻画明水的光景:
四面山屏,烟雾里翠浓欲滴。时换物,景色相随。浅红深绿。涧水几条寒似玉,晶帘一片尘凡隔;古今来,总汇白云湖,流不息。④
这首词中自然环境优美,明水乡村四处环山,烟雾缭绕,植物在烟雾中浓烟欲滴,四季变换,景色各异,山涧中的水流像玉带,晶莹的一片仿佛把人世都隔绝开来,涧水最终汇集成了白云湖。自然之美可见一斑。
然后分别用了四首《满江红》来展示四季乡村生活自然环境的优越。春之“夭桃蕊嫩,杨柳清风摇浅碧,草寝天,千林莺啭,满山红白”;夏之“近山岩,水帘瀑布驱除暑伏。厅际娟娟竹几个,门前树浓阴绿。把闲书一本,趁风凉,高枕读。披襟散步清流曲。拣柳荫底下有温泉,沐且浴”;秋之“黄叶丹枫,满平山万千紫绿;映湖光玻璃一片,落霞孤鹜。篱落下,丛丛菊;窖内,陈陈粟;看当前场圃,又登新谷。鱼蟹肥田刚稻熟,床头新酒才堪漉。遇宾朋大醉始方休,讴野曲”;冬之“雪封林麓,看冰针簇簇,遍悬茆屋”。⑤
春天,花红柳绿、草长莺飞,将春天那种欣欣向荣、万物复苏的乡村自然景观写得生机盎然,极富有生活气息。也将明水人们对未来幸福乡村生活的憧憬表现得淋漓尽致,乡村生活背景扑面而来。夏天,茅屋临近山岩、水帘,驱除暑热;天气转凉,迎着夕阳在那清泉溪边散步。夏季生活本来是很忙碌的,作者特意选取这种闲适的生活视角,充分显示了晚明乡村社会的静谧与安详,让读者体味夏季乡村生活的惬意;秋天,乡村最为关注的莫过于收成,粮食陈陈相因,又添新谷,鱼蟹丰美,稻子成熟,与宾朋开怀畅饮,唱着野曲。这样的秋天乡村怎能不令人心悦!粮食一直都是农村最为关心的问题,古人早有仓廪足而知礼节一说。因此,在他们眼里,一年四季秋天最美,也是最令乡民欢喜的时节;冬天,冰雪封山,笑说《三国》《水浒》,吃饭、读书、吃米酒、睡觉,乡村无事,直睡到日上三竿。这就反映了晚明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不是乏味劳作,还有一些简单的文化娱乐;另一方面,也反应了晚明乡村生活的静谧和美好。
之所以大量引用这几首《满江红》,是因为它最为集中体现了乡村社会生活面貌。此处写法在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中是极少见的。作者洋洋洒洒,极尽变化之能事,将明水镇四季景色、乡村生活表现得真切、自然。如此具体详实的内容与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不仅增添了农村社会生活的真实色彩,而且增加了《醒》中农村社会生活的美学意蕴。
二、乡村社会环境
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应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不仅有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醒》中的社会环境也有其独特的审美意蕴。这种社会环境展现了作者的创作情感。作品涉及众多社会地域,如晁源的庄子、各处的寺庙、明水村的屋舍、河道两岸的景致、狄家的店铺、各种租赁的房舍布置,各处均有乡村社会环境的描写,不胜枚举。这里仅以两处为例。
其一,第14回写晁源辞别珍哥到京沿途之景,“那正是初夏时节,一片嫩柳丛中,几间茅屋,挑出一挂蓝布酒帘;河岸下断断续续洗菜的,浣衣的,淘米的,丑俊不一,老少不等,都是那河边住的村妇,却也有野色撩人。又行了三四里,岸上一座华丽的庙宇……”⑥
这段描写乡村社会环境的特征非常明显,沿途的茅屋、蓝布酒帘、庙宇、村妇、人们交流的语言,描写得细致真切,使读者对乡村的了解更为清晰。真可谓为是村言嬉语迎面来,村舍茅屋随处见。作者必然是实实在在地了解过当地的社会生活,才能将这些景致写得真实、具体。作者以真切的眼光加以文学艺术这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再现了晚明乡村社会图景。
再如第24回的游秀才,住着一所茆屋,宅东面套着一个菜园,也有些四时的花木。东面盖了所书房,园中的大柳树下还有一个石桌、石凳子。
这样的设施在今天农村依然十分常见,房屋旁边搭配菜园。树下放置桌子、凳子。此布局符合了乡村居民在院落树下就餐、饮水、乘凉的日常生活习惯。《醒》中的这种搭配与《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府邸豪华的后花园、《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大异其趣,表现了一种简单、朴实的恬静美。
三、乡村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醒》是一部人情小说,作者以深邃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对乡村社会人际关系做了多角度、立体化的展示与平实客观的叙述。《醒》表现了乡村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既有桃花源式的詩意美,也有桃花源的理想没落。
(一)桃花源式的诗意美
“桃花源”自陶渊明始成我国文人对自由、淳朴、和谐乡村生活的向往。而《醒》展现了一种淳朴自然的人际关系,表现了晚明乡村桃花源式的诗意美。
晁宜人是作品着力塑造的一个女性形象,在她的身上寄寓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女性的美好愿望,她贤惠、善良、仁慈、博爱。作者围绕着晁宜人生动地再现了晚明乡村淳朴自然的人际关系。
第22回诗词云:“范文丞相能敦睦,置买公田散布诸亲族,真是一人能享福,全家食的君王禄。此段高风千古属,上下诸贤,未见芳踪续,单的富人能步躇,分田仗义超流俗。”⑦作者借用古典诗词,概括了晁宜人分田睦族的事,并予以高度赞扬。明代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异常珍贵,而且土地问题本来就是农民生活的根本,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晁宜人彰显了自己的贤惠、包容与博爱。表现作者对那淳朴人际关系的高度赞扬,对桃花源式乡村的渴望。
作品中多次描写了自然灾害,每遇灾害,农村社会就是受难最严重的地方,原本平静的乡村生活就会被摧残。灾难是展示乡民淳朴自然关系的最好平台。晁宜人不忍众乡民受难,倾囊拿出粮食救灾,只怕是男子气概也难以做到。作者独具匠心将一个乡村妇女置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使晁宜人的仁慈、博爱形象更加鲜明,给《醒》这部作品增加了浓浓的乡村人情美。使读者在灾难的大悲后内心回荡着浓浓的温馨,作者想要展现的淳朴自然的人际关系让人向往回味。这种桃花源式的乡村充满着浓郁的人情美。
除此之外,“日日三餐供饮食,年年四季换衣裳”的晁梁、“掘土还金”的狄员等都展现了乡民们看淡钱财,重视情谊,这种浓烈而沁人心脾的人际关系使读者感同身受。这正是陶渊明式的为代表的中国文人所具有的文学使命感,一种乡村生活中淳朴人际关系的愿望。
(二)桃花源理想的没落
《醒》展现的是一张网,其中的每个人物都是这张网上的交织点,关系复杂多样,交织混乱。它不仅有淳朴自然的桃花源式的美,还有相互之间的倾轧。这种倾轧正是桃花源理想的没落。
作品第十回,晁源贿赂武城县令状告计氏父子,状纸明码标价五百两,更有甚者,判案竟能讨价还价,武城县令在诉状旁边朱批“速在换叶六十两……”官宦为了金银公然收受贿赂,为行贿者大开方便,实在是“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⑧。《醒》以艺术的手法将官宦明目张胆地倾轧乡民的情景表现出来,深刻地再现了官宦与乡民之间紧张的倾轧关系。
无独有偶,作品第34回中乡约、里长压榨乡民。杨春本就穷困潦倒,才出卖房屋,乡约里长秦继楼、李云庵采取各种方法压榨,威逼自己的乡民;张瑞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自己刑房的官衔霸占珍哥(第43回);都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官民之间残酷倾轧的关系。同时也对《聊斋志异》揭露官场黑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桃花源的没落在《醒》中不仅表现在官宦与农户之间的倾轧,也表现在农户与农户之间的相互诘难及摧残。
这种摧残关系首先表现为冷漠的亲情关系。作品第28回严列宿因哥哥严列星不纳钱粮被误抓,哥哥对他不管不顾,更让人痛心疾首的是他竟然在弟弟新婚之夜凌辱自己的弟媳,甚至在弟媳死后掘出坟地里的首饰、衣裳。兄弟之间的情谊被置于何地,实在让人感慨晚明乡村生活人情的冷淡,桃花源式的淳朴乡情逐渐被资本主义萌芽下的晚明社会所摧残。除此之外,陈师娘的儿子不奉养亲娘,打骂凌辱,不给衣服穿(第92回);薛素姐诽谤夫君造反(第89回)等,将晚明乡村中的兄弟情义、母子情义、夫妻情义写得刻骨尽向,入木三分。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晚明社会中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摧残关系宣告了桃花源式的没落。
晚明乡村社会中的亲人之间尚且如此,普通的乡村农户之间又当如何?刘振白各种敲诈勒索邻、医生艾临川下毒药加重病情,农户之间相互摧残、倾轧,社会风气日渐下滑,那股乡村的淳风已经遭受破坏。在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后,金钱日益侵蚀自给自足的乡村社会,人们追逐金钱,抛弃了以往淳朴的人际关系。为此不择手段,将乡民之间的关系推向了濒临毁灭的地步。桃花源式的乡村逐渐没落。
四、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
娱乐是乡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出晚明乡村社会生活的多样化。《醒》中所涉及的娱乐活动很多,大致可以分为旅游、游戏和审美三类。
首先说旅游,书中提到“打围”“游湖”“游山”等都是旅游。“打围”就是围猎,类似于今天的户外运动的一种;第11回的“如今珍哥要游湖,合了伴就去游湖;要去游万仙山,合了伴就去游万仙山;要往十王殿,呼呼的只做了晁大舍的轿就去了”⑨,这里游湖、游山、十王殿等都是当地不远的地方,类似于今天的短途旅游,就在居住地附近的小景点观赏游历。这种娱乐方式在《醒》中被多次提到,就连那侯、张两道婆都到四川游玩。这就表现了晚明乡村社会生活丰富,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其次,游戏也是《醒》所表现的一种娱乐方式,而且在文中多次被提到。如“看牌”“抢满”(掷骰子的一种)、“打虎”(灯谜)、“顶真绩麻”(文字游戏,类似于接龙)。这里游戏种类众多,分类细致,分布于乡村生活各处,不仅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给平淡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也反映了晚明乡村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最后,审美娱乐活动。第14回,晁大舍进京,请了一班“鼓手”吹打;第16回晁老爷宴请邢皋门,叫了“戏文”;第21回晁梁出生,请了 “琵琶弦子琥珀词”。娱乐常与生活中的婚姻、丧葬、酒宴、满月等活动相结合,为日常生活助兴。可见晚明乡村社会生活并不枯燥,家事稍好的家庭都会在重大节日搞娱乐活动,为日常生活增加乐趣,怡神乐性。
旅游、游戏、审美娱乐在《醒》中的乡村生活中随处可见,丰富了晚明乡村生活,表现了晚明时期乡村生活的多样化。这些娱乐活动缓解了乡民们的艰苦劳作,给他们的生活带了新鲜的活水,表现了晚明乡村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五、乡村生活的美学意蕴
《醒世姻缘传·凡例》就明确提出“取正白下”“诚无忝焉”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作者所写并非戏言,而是紧扣现实。将丰富的晚明社会风貌以白话小说的形式记录下来,这种记录并不刻板,不仅是对乡村社会生活的记录,而且反映了浓浓的乡土人情。同时因果报应之谈也表现了乡村人们惩恶扬善的正义感,这些对真、善、美的崇敬和假、丑、恶的鞭笞都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学价值。
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时说:“他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富有诗意的裁判。”{10}这种评价同样适用于《醒》,西周生不只是对社会生活的简单记载,而是具有高度的文学使命感,作者本着“实录的精神”详细地记录了晚明乡村生活的变迁,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农村自然经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淳朴自然的乡村人际关系。作者的这种记录以一种比史书更加形象的方式记载着明末乡村社会生活的变迁,将文学与社会生活结合,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结合,使乡村社会生活既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又具有表现乡村社会生活的美学意蕴,起到了对历史的补充作用,在中国农村白话小说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③④⑤⑥⑦{9} 〔明末清初〕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中国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0页,第353页,第355页,第357页,第214页,第320页,第155页。
⑧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铸雪斋抄本,中国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51页。
{10} 恩格斯:《致劳拉·拉法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77页。
参考文献:
[1]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Z].上海:中国古籍出版社,1981.
[2] 劉洪强.《醒世姻缘传》是古代唯一一部农村长篇小说[J].菏泽学院学报,2013(12).
[3] 高竞男.论迟子建乡土小说创作的审美特征[D].延边大学,2007.
[4] 许中荣.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5] 贺仲明.如何真实再现当下中国乡村——从《甘家洼风景》引出的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10).
[6] 许中荣.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研究——以名著为中心[D]. 山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