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2018-03-22郭莉雅

考试周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探究学习信息化教学生活化教学

摘 要: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是当下教育热点词汇之一,本文作者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以“生活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及“探究性学习”三个方面入手,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索与归纳。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生活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探究学习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广泛推行,越来越多的教师致力于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也不例外。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总结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实施有效教学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入手。

一、 贴合学生生活开展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回归于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鉴于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初中阶段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这样一来,既能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进而自觉维持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所学的知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良好目的。

对此,笔者感受颇为深刻。例如,在教学“维护消费者权益”这节内容时涉及众多的消费者权益,为了帮助学生对其形成足够深刻的记忆,笔者创设了如下贴合初中阶段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

去餐厅吃饭时,餐厅服务员提醒前来的顾客必须购买店内的矿泉水,却不允许顾客自主携带饮用水,该餐厅服务员的做法显然干扰了顾客自主购买商品的活动,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某厂家生产的米粉由转基因谷物制作而成,却并没有在商品包装上标明这一点,该厂家的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某学生在书店购买了一本新书,到家后才发现购买的图书缺少好几页,前去书店要求退款时却遭到了书店老板的拒绝,该书店的做法显然先后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依法求偿权;

……

这样一来,公平交易权、知情权、依法求偿权等等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就以最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无需死记硬背概念,只需要认真回忆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便能实现轻松理解与记忆,这在节省教师课堂教学时间与精力的同时,显然大大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借助信息技术突破难点,实施信息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补充

21世纪最鲜明的社会特征之一便是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在此大的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当积极迎合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趋势,将其合理、恰当地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之中,这同样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便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例如,“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这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讓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自身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及自豪感,从而能自觉投入到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而奋斗的行列之中。为了轻松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笔者就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组幻灯片,其中有“定于一”“尚统一”“一天下”的团结统一精神;有“和为贵”“与人为善”“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爱好和平的精神;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劳勇敢的精神;也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不息精神……在幻灯片播放的过程中,不仅会有凝聚着民族智慧的名言警句出现,相对应的还会出现蕴含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悠历史中的众多典型人物及形象。这样一来,借助信息技术幻灯片所提供的丰富视觉盛宴,学生便很好地掌握了“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教学重难点得以轻松突破不说,课堂教学效率也有了显著优化,真正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落实到了实处。

三、 适当布置探究学习活动,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向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与帮助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将学生视作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应当在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基础上,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布置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这样既能使得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与关注,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学生凭借自主探究活动所得出的观点,他们也会理解得更为深刻、透彻,这便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网络交往新空间”这节内容时,笔者就为学生布置了如下一个探究性任务: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那么,网络这一新型交往空间的出现,究竟是利是弊呢?请自由结合成讨论小组,针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在学生小组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笔者并不直接给出他们结论,而是在他们切实需要帮助时适当给予其帮助与指点。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各自小组中畅所欲言,尽情表达自我的观点与看法。有的学生认为网络交往空间的出现有很多好处,它使得众多距离遥远的人通过QQ、微信等新媒介便能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有效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距离;也有的学生认为网络交往空间的出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像网瘾少年的出现、坏人借助网络平台对交往对象进行敲诈、勒索等等;但也有的学生综合了网络交往空间的优势与弊端,认为对待这一新兴事物,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一味否定,而应当理性而客观地正确对待……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既是他们深化对“网络交往新空间”这一知识点认知的过程,更是他们发展自我探究能力、与人协调沟通能力的过程,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切实保障了学生的良性进步与发展。

总而言之,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而恰当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上仅为笔者个人的粗浅看法与见解,不当之处还望教学大家指教,以促进笔者自身教学经验的丰富,进而切实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教学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桂萍.对七年级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教研体会[J].华夏教师,2017-12-07.

[2]刘德东.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05-10.

[3]侯翔.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J].科学咨询,2017-

作者简介:

郭莉雅,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初级中学南炼校区。

猜你喜欢

探究学习信息化教学生活化教学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地理探究式教学中的作用
职高office2010教学之我见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