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2018-03-22陈灼花
摘 要: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笔者通过大量的观课,调研,发现许多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普遍存在重形式轻目的;重气氛轻体验;重教授轻对话;重载体轻实际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寻求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达到有效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进一步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活动;有效;设计
一、 重形式轻目的,应遵循“有的放矢”原则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直接的途径,每一个教师都致力于高效课堂的生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一堂课完整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前准备,导入,讲授新课,强化巩固,拓展与提升。这五个部分也不是平均分配的,它的重点是在讲授新课与强化巩固环节。我们很多课堂教学设计了很多环节,且每个大环节里还设计了不少的小环节,课堂上教师为了展示每个环节,只得“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地实施自己的步骤。例1:一个教师在教授北师大版五年级英语Unit 11 Lesson 1 Uncle Jacks Farm这一故事时她设计的步骤是:让学生看光盘播放→逐图跟着光盘念→逐图跟着老师念→全班念故事→分角色念故事(男女生念,同桌念,分组念)。把大半节课的时间花在变着花样的读故事上,且每个环节几乎比的都是学生朗读的音量,哪组大声哪组就“Good!”并得红旗。这看似热闹的一节课下来,师生都疲倦无比。教师完全忽略了对故事教学的重心——阅读技巧与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呢?“有的放矢”是一个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就是教学目的。教师在做教学设计的活动前需认真解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再进行活动设计。课堂活动无须太多,关键要有目的性,活动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涉及的面要广。设计中思考教学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会做什么,不可偏离目的进行设计。例1中,教师没有认真解读教材,认为故事教学的目的是读会故事就可以了,而没有深度挖掘故事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与掌握阅读方法,以至于一节课都在不停地读故事。偏离目的的活动设计是无效的,只有紧扣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设计才是合理,恰当的。
二、 重气氛轻体验,应注重实效性原则
激发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小学英语课堂的主要目标之一,一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室里一片“热闹”,学生看起来“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实际上,很多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为活动而活动,缺乏体验与思考。例2:北师大版小学英语每单元的Lesson 2经常会成为教师公开课首选的教学内容。在操练单词中教师设计的活动如下:传卡片念单词的游戏,教师让各组的第一排学生抽取其中的一张,并以最快的速度边念边把卡片从第一排传到最后一排,全班学生都在参与,气氛也非常活跃。但细想一下这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學生真正达到操练单词的目的了吗?为了追求速度很多学生看都没看卡片一眼,没有落实单词认读,活动也失去意义。
例3:有位教师上北师大版三年级英语Unit 11 Lesson 1 I can climb这一课,在教授climb, run, walk, jump, speak这几个词时,花样百出:教师先边做动作边教授Run, run, I can run.学生跟老师一块做动作,并伴随快慢节奏练习;然后教师让个别学生读,全班齐读,坐着读,站起来读;接着又用卡片练习chant! 让学生分组说,男生说、女生说。紧接着,学生听老师指令做动作,教师做动作,学生说句子:Jump, jump, I can jump.教师指着新词,学生拍打节奏说句子。学生“手忙脚乱”,刚明白这个活动,另一个活动又开始了。
新课程所提倡的活动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全方位体验的过程,是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活动没体验,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我们在设计每个活动之前都必须想想:这个活动设计是否遵循实效性原则,这样就会避免一些无意义活动的开展。比如,上面的例2活动可以这样设计:单词认读操练时,可以同时操练几个单词,教师选择一组学生,抽取其中一张,学生认读。当学生读不出来时,其他组学生可以抢答。同样的认读单词,读的学生要特别投入认真,其他学生要特别认真观察与倾听,准备好抢答,既有趣味性,又对单词进行了认读操练,教师又检测了学生单词掌握程度,这样的活动设计遵循了实效性原则。在例3中,坐着读和站着读是没有区别的,完全可以删除不必要的繁杂的课堂活动,更凸显活动的实效性。
三、 重教授轻对话,应遵循互动交流原则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它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教与学关系。在对待这对关系上,我们有的老师以教师为本位,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教师的每个提问与活动都得把学生引到自己设计的内容或环节上,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就“穷追猛打”一路问到底,直到引出或自己说出“正确答案”。经常有些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也不予指正,因为学生的回答不是老师所预设的内容。这样生硬的单向“交流”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交流”表示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学相长”。语言,是用来互动交流的,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健康、和谐的师生,生生对话机会与环境,这在英语课堂上尤其重要。教师通过交流来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差异,掌握学生的发展方向,让教学成为教师对每个学生成长负责的过程之一,教师不仅是活动参与者,更是学生发展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流也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建构。它不仅是学生一种认识的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应确定交往的主体之间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关系。
四、 重载体轻实际,应回归自然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越来越追求把课件,白板,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活动的载体。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技术载体如白板,PPT等并不适合呈现所有的课程内容,一些通过教学课件呈现的教学效果未必比传统的“粉笔教学”效果好。比如英语课堂中呈现的情景对话与故事确实比较适合用课件或视频载体来呈现,单词教学也可通过课件呈现,但是利用卡片等会更方便快捷,同时也能有效达到操练的目的。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从教学实际出发,为活动有效服务。此外,有许多课件只是为了一些教师的竞赛课或示范课而做,花枝招展缺乏通用性与实用性。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后,使用一次就“尘封”了,甚至有很多时候还会因为教学设备与教学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操作。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遵循回归自然的原则,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的信息技术,为了技术而设计活动。教师要善于灵活应用光盘、卡片、简笔画、实物等进行辅助教学,既方便又省事,让课堂恢复常态,在常态中收获实效。
综上所述,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我们要遵循“有的放矢”即目标性原则、实效性原则,遵循互动交流原则,同时要让活动回归自然。这样,我们才能生成高效的课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探讨的。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时调整修改自己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生命处于上升鲜活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顾丽莉.例谈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4(18).
[3]张俊丽.浅谈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和弊端[J].贵州教育,2005,08.
作者简介:
陈灼花,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