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四节气的审美文化研究

2018-03-22童强

考试周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二十四节气研究

摘 要:十四节气蕴含在各种审美角度当中,无论是诗歌还是民风民俗都是文化的彰显,更是人们审美的重要内容。二十四节气的有着不同的审美,文化感厚重,由此,本文对节气的审美文化进行研究,了解节气与一些民风民俗的故事,做了一些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审美文化;研究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继承,也是一种文化发明,是古代人用自己的劳动经验和智慧总结出来的理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等等,其背后都蕴含着古代人对季节的精致关注,更是一种时间性的审美文化反应。二十四节气已经编制成歌曲,并且列出儿童学习指南当中,由此极大地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正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对天文气象的长期观察中总结出的农耕经验,是一种观察和探索的结果,因此在二四节气在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审美内涵,相关的二十四节气诗歌词赋也非常多,着重地反映出一些农作和大自然的场景,是一种情景交融以及四十感怀之佳作。二十四节气的有着不同的审美,文化感厚重,由此,以下对二十四节气的审美文化进行研究,了解节气与一些民风民俗的故事,做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希望可以极大地提升我国人民对二十四节气的关注和了解。

一、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与谚谣

1.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够使用一个竹竿子进行太阳影子长短的测量,由此来确定四季交替节气的到来,如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在一年当中,夏至时分,正午影子最短的一天是夏至,最长的是冬至,长度正好为秋分和春分。后来一直发展到秦汉,就有了非常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若是从天文的角度分析,二十四节气就是对太阳变化顺序的研究,然后把全年进行不同程度的划分,给每一个节气都取一个与时令相关的名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其和温度、降水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因此人们使用二十四节气来确定农耕的时期。在民间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歌赋还有很多,从另外一个层面上分析其文化历史地位不可代替人们为了识记地更加清楚还在民间编纂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2. 二十四节气与谚语

谚语也是我国文化的一种,具有千年的历史记载,无论是《左转》还是《国语》亦或是《史记》当中都有谚语的记载,后来到了宋代还出现了谚语专著即《古今谚》。我国古代是发达的农业国家,民谚民谣的产生主要是劳动人民为了让生产生活更加便捷,这些民谚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有非常生动的属性,活泼,意象鲜明。“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大暑大落大死,无落无死”等等,谚语短小精炼,也非常实用和具体,一直在农村被广泛的流传。在二十四节气基础之上产生了节气百子歌,这首歌每一句都以子来结尾,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反应,例如,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

每一个月份中都有其代表的节气,地方文化特色厚重,例如,立冬这一天在四川地区吃麻饼,在东北地区吃饺子等等。节气和民俗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而民俗文化正是构成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部分,在审美方面尤为突出。

二、 二十四节气的审美文化研究

二十四节气中的气审美文化多种多样,以下从两個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诗歌寄情于景,是四十感怀之佳作。二十四节气中有季节的更迭,也有物象和声象,古代诗人们感物而进行诗歌的创作,感叹时间的流逝,人世繁华,世事变迁,利用节气抒发感慨,寄托于心志,怀乡念友等丰富了诗词的内容,而且是对二十四节气审美文化的一种继承。春天的梅花,秋天的月亮以及夏天的雨水,冬天的雪花,一年四季的变化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怀,伤春、苦夏、悲秋和枯冬都是人们创作的一种寄托和契机,使用秋天来代表离愁别绪,秋分也正是一种分界。例如,在《清平乐》当中也这样的写道: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这首词使用了春的特点来表述一种感人落泪的伤春的情境,更是一种离恨的象征,在审美意蕴上更为生动,富有诗意,也与诗人所处的环境非常贴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当中一白露为场景进行凄凉氛围的营造,也烘托出诗人当时的情绪,入情于景。

其次,节气变迁中的民俗风俗。二十四节气当中,人们尤为关注的是立春,立春到来万物复苏,这个节气之后气候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现象,节气的传说非常多,习俗也非常多,蕴含着更多的审美情感。在唐宋时期,立春这一天人们有着一种穿同样颜色春服的习俗,还要打旗、打伞,也被称为是打春。载歌载舞,迎接新的景象和新的春天,后来发展中出现了不同的立春节气食谱,有地方群众出现食青菜的习惯,喝春茶的习俗,东北地区还是吃春卷。另外,立春牵着春牛,也意味着为了迎接忙种,请人们督促自己的耕牛努力耕作,使庄稼快快成长。这一种美感来自于人们的切实生活体验,来自于人们对生活的摸索,因此农业耕作审美价值和生产以及节气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从绘画的美学角度上分析,农耕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形式美也是一种景观审美的价值维度,农业生产和节气是大自然的一种外在形式,包含着人们的智慧,更是人们历史文化传承的表现,无论从祈祷、艺术还是从欣赏的视觉观察,二十四节气都和人们理想的生活范式产生联系,是一种直接的体验,优美与崇高来自于平实性的生活,精细蕴含在节气的变化当中,以一种强有力的情感注入形式唤醒人们对其的关注和感知。

综上所述,本文对二十四节气的审美文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二十四节气蕴含在各种审美角度当中,无论是诗歌还是民风民俗都是文化的彰显,更是人们审美的重要内容。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乐趣,也让人们在熟知地理气象的情况下安排自己的习作生活,无论是这种画风的欣赏还是节气变化带来的山景趣味,都可以给人们生活的感知,体现出大自然本来的魅力。景观和节气都是具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在理想化的欣赏之下,风景显得更加神奇,呈现在一颗颗树木当中,呈现在寒冬和酷夏之中,连绵数理,直至天际。

参考文献:

[1]周红.二十四节气与现代文明传承的现实意义研究[N].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2]梅晶.上古节气词的演变及二十四节气名的形成[N].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崔玉霞.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底蕴[J].农业考古,2009年03期.

[4]张闻玉.二十四节气的由来[J].书摘,2008年05期.

作者简介:

童强,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东关小学。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二十四节气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
浅谈产品设计的审美文化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审美文化视域下莎士比亚悲剧的电影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