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随文练笔研究
2018-03-22熊卫珍
熊卫珍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写作服务。通过将素材来源从生活扩展到课本所学知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发现细节、拓宽思路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周边,养成探索精神。通过随文练笔,引导学生尝试从接受到创作的转变,拓宽写作思路,同时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写作水平。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随文练笔途径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随文练笔 方法
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掌握和运用,随文练笔由于具有短小、写作时间短、情景融合、效率较高等优点,可以让学生进行针对性写作练习。此外,由于随文练习是对所学课文的再创作、深加工,对学生的课文理解掌握程度有较高要求,可以有效反映学生的课文学习水平。由于随文练笔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而要对其进行整体的分析把握。下文通过研究隨文练笔相关途径,促进该教学模式的完善和学生写作水平提高。
一、喜好型随文练笔——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对外界其他事物的探究性强,对接触的新奇、优秀、趣味性文章容易产生兴趣。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形象描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促进学生兴趣培养。通过对课文中插画、顺口溜式语句进行解读可以调动学生思考参与,激发其学习创作热情。对某些具体动作、演唱场面的描写可以推动学生产生画面感,促进学生随文练笔想法的增强,甚至是主动进行练笔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悟。
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的学习中,作者在描叙荷花的同时还描述了牵牛花、金鱼两个意象。可以在讲课时对荷花描述的部分进行讲评,探究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相关遣词造句,如讲花骨朵“饱胀得马上要破裂的”,“饱胀”一词将荷花花骨朵拟人化的同时化静为动,画面感极强。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牵牛花、金鱼进行补白,模仿一二段文章表达方式,运用拟人、设问、夸张等修辞手法,灵活运用各类词汇,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由远及近,在文字中创作时间、空间的移动感、代入感,突出创作时对画面感的掌握。学生在练笔的同时对脑中意境进行再现,是一种深加工型的创作过程。
二、切入型随文练笔——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切入型随文练笔强调对文章切入点的把握。中国的诗词歌赋讲究留白,强调言已尽而意无穷。对这类文章的切入点就是文章的留白,学生通过对文章进行深读梳理,将留白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再创作,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和创作手法的掌握。中国古诗词短小精悍,字字凝练,通过将古诗词译为白话文再进行扩展创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字词使用能力和总结概括、铺平陈叙等能力,促进其写作水平提高。
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两首中《小儿垂钓》时,初学钓鱼的儿童因为担心钓不上鱼来而只跟路人招手却不愿意回话,贴近生活,画面感和趣味性极强。可引导学生思考如:1.为什么只有儿童一个人钓鱼,是家人不知情还是小孩爱玩偷拿了长辈的渔具,通过该切入点下手,可对儿童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等进行相关描述。2.路人所处的地域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个儿童可以向其问路。3.路人为什么不认路,是来寻亲访友还是碰巧路过,如果只是碰巧路过,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要长途跋涉经过从未经过的村子。又或许路人已经迷路,迷路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古诗词所隐含的可能存在的场景进行分析,可以拓宽学生写作思路,增强学生思考想象力。
三、引导型随文练笔——综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次数、切入点等主要是由教师掌握的,训练需要具有计划性、周期性,稳步提高学生创作水平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随文练笔习惯,促进学生自觉写作,减少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厌烦等心理。即要求教师对每学期所学课文的类型、切入点类型等进行分类规划,适度合理安排随文练笔内容和次数。避免出现学生写作任务难以完成、过多写作加重学业负担等现象。随文练笔强调引导学生趣味学习,教师必须及时总结归纳,做好教学备案。
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时,七个单元各有侧重,通过分类可安排学生结合不同文章进行随笔训练。如第一单元、第七单元文章都是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可要求学生通过人物具体事件,人物经典动作、表情、语言等刻画具体人物形象。第二单元讲述自然界动植物,可引导学生看图写作,熟练使用歇后语。第三单元成语故事、寓言大多小故事大道理,第四单元描述伟人高尚情怀,都可作为学生随文练笔素材来源。第五单元写景,第六单元对写景也有优秀示范,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实际结合,结合写景的具体方法,如移步换景、时间描写、空间描写等就生活中某一景进行随文练笔。
随文练笔作为学生课文掌握水平的测验标杆和连接阅读写作的桥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总结研究,考虑所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练笔计划,寻求合理的练笔切入点引导学生创作,是每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可通过随文练笔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细节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必须重视随文练笔的作用,师生良好配合,促进彼此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