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资本及林地规模对林农信贷的影响

2018-03-22杨扬李桦姚顺波

杨扬 李桦 姚顺波

摘 要:林农信贷可获程度低下已成为制约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福建林农调研数据,运用Double-Hurdle模型全面考察了经验资本及林地规模对林农信贷获得概率及获得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林农获得贷款难度仍然较大,样本农户中获得林业贷款的仅为29%;经验资本中,经商经历可以显著提高林农信贷获得概率,而林业经历和贷款经历能够显著提高林农贷款获得额度;林地规模不仅提高了林农贷款获得概率,还提高了林农贷款获得额度。因此,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阶段,要积极引导林农合作经营,鼓励农户联保贷款,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以提高林农信贷可获性。

关键词:经验资本;林地规模;林农信贷;集体林改

中图分类号:F32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8)02-0131-08

引 言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后续配套改革也在不断推进。林业信贷作为配套政策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林业和林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办林业贷款业务,增加林业贷款覆盖面。然而,目前我国林业信贷市场很不完善,农户面临着严重的信贷约束[1],绝大多数林农无法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即使能申请到贷款,额度也十分有限[2-3],这导致林业经营无法得到长期资金支持,资金匮乏成为抑制农户从事林业生产的主要瓶颈[4]。已有研究表明,贷款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造成信贷配给的发生[5],导致有信贷需求的农户获得贷款难度很大。经验资本和土地规模可以通过信号传递对信贷可获性产生影响。林业信贷中,经验资本与林地规模会怎样影响林农信贷可获性?其对贷款获得概率和获得额度的影响有何不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缓解林业资金约束、促进林业发展和提高林农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文献对林农信贷的研究较多侧重于林权抵押贷款。有研究表明,除了受农户家庭特征、社会环境及贷款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之外,林农林权抵押贷款参与意愿和需求还受到林地规模和林农外出打工经历的显著影响[1,6]。随着林业贷款政策的实施,有学者发现林地面积越大,林农参与林权抵押贷款的可能性越高[7];由于小面积的林地抵押会增加贷款违约风险,因而金融机构倾向于林地面积大和资产雄厚的大客户[8],这样拥有较大规模林地的林农更有可能获得林权抵押贷款[4]。

此外,梳理农户农业贷款可获性的文献也可以发现,农业从业经验和贷款经历会显著影响农户参与信贷市场[9-10],而土地規模和土地评估价值被认为是影响农户信贷可得性的重要因素[11-12],黄惠春的研究也表明,农户经营规模对金融机构发放担保贷款有显著影响,而机构发放农地抵押贷款时主要考虑耕地面积较大且拥有贷款经验的农户[13]。

以上研究从不同视角分析了经验资本、林地规模与农户林业信贷的关系,但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已有文献大多集中于分析林农林权抵押贷款需求、意愿和行为,较少分析林农信贷可获性。二是现有研究较多地分析了土地规模对林农贷款可获性的作用,但对经验资本如何影响信贷可获性涉及不多且不够全面。三是既有文献主要采用二元选择模型分析林农贷款获得情况,而对林农获得具体贷款额度差异有待进一步探讨。鉴于此,本文以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地区福建省为例,基于林农调研数据,分步讨论经验资本及林地规模对林农信贷获得概率与获得额度的影响,进而反映集体林改背景下林业信贷政策实施效果及其需要完善的着力点。

一、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目前林业信贷政策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现实中很多林农没有获得林业贷款,其贷款金额为0,出现受限因变量的问题,而运用Tobit模型分析会让因变量所受到的制约影响其后续取值,使得其选择和取值都由相同的参数决定,容易产生样本选择性偏差。鉴于此,Cragg放松了Tobit模型的假设条件,提出Double-Hurdle模型,将个体行为分为两个不同决策阶段,指出两阶段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即决策选择阶段和数量选择阶段可以有不同的估计系数[14],其实质是一个Probit模型和一个断尾回归(Truncated)模型的组合,适合用于处理两阶段特征的数据。

林农贷款可获性实际上是两个阶段的有机结合:第一阶段是概率模型,即林农是否获得正规金融机构林业贷款;第二阶段是金额模型,即林农获得贷款的额度。因而选用Double-Hurdle模型进行估计,第一部分构建Probit模型来处理林农是否获得贷款的“0~1”值选择型数据;如果林农获得贷款,完成数据截断工作,则第二部分用断尾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贷款额度的因素。

本文核心解释变量是经验资本和林地规模,还选取了影响林农信贷可获性的控制变量,包括: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是否是村干部、是否有林权证、家庭人均收入、社会关系、贷款认知、贷款机构办理业务积极性以及到乡镇距离9个变量。其中,社会关系分别测度了农户和朋友、邻居、同村村民、村领导、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林业部门7类人员和机构的关系情况,用LIKERT五分法表示,并通过因子分析计算得到社会关系总因子变量得分。此外,林农贷款可获性受一些无法观测的区域特征影响,需引入地区虚拟变量。

(二)研究假设

1. 经验资本。经验资本来源于人力资本理论,指的是人力资本中人的经历和工作经验,属于人力资本的一部分。Schultz认为,人力资本主要体现为人的知识、技能、经历及工作熟练程度[15],Mincer也在《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一文中指出人力资本差异包括工作经验的积累[16],本文选用林农经商经历、林业经历以及贷款经历作为经验资本的衡量指标。

经商经历是林农所拥有的较为普遍的经验资本。一方面,有经商经历的林农见识更广、思想更先进[1],具有较强的资金运转能力,意味着其还款能力也较强[17];另一方面,经商林农具有广泛的人脉网络,在需要私人担保的情况下,他们能够提供可靠的担保人,而且人脉网络能实施社会制裁,使违约者受声誉损失,降低违约的可能性[18],有利于增加林农贷款可获性。因此,提出研究假设H1-1:

H1-1:经商经历可以提高林农贷款获得概率,且有利于增加贷款额度。

林业经历属于林区农户特有的经验资本,是指林农从事护林员、林场场主、木材经纪人等林业相关职业的经历。具备这种经验资本的林农比较了解林业政策及林木市场状况,有助于及时掌握政策走向;此外,有林业经历的农户比普通林农具有更强的林业经营能力,易取得金融机构的信赖和支持。由此,提出研究假设H1-2:

H1-2:林业经历能够提高林农贷款获得概率,也有助于提升贷款额度。

贷款经历是指林农在获得林业贷款之前是否获得过正规贷款。一方面,成功的贷款经历会在金融机构留下信用记录[19],该记录可以较大程度的减少林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机构将以往的信用记录作为是否放贷的重要条件[13];另一方面,经历过正规贷款的林农在再次贷款时可以相应减少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H1-3:

H1-3:贷款经历不仅可以增加林农贷款获得概率,且能够提高贷款额度。

2. 林地规模。林地规模是林农生产经营的资本和载体,而林地面积反映林农的林业生产经营规模[6]。大规模的林地面积不仅具有较高的土地评估值[20],还能与金融机构博弈,使机构偏向于规模林农,林农所经营的大规模林地可通过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来增强其放贷积极性[12,21]。林地规模是影响金融机构决策的重要因素[11,22]。由此,提出假设H2:

H2:林地规模越大,林农获得贷款概率越大,获得贷款金额越高。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于课题组2016年8月对福建三明、南平和龙岩的实地调查。福建全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是典型的南方重点集体林区。2003年,福建被选为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省。三明、南平和龙岩地区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分别为76.8%、74.75%、77.9%)成为了重点林改地区。本文调查抽样按照随机分层原则,在每个地区抽取2~3个县,如三明(沙县、尤溪、永安)、南平(建瓯、顺昌)以及龙岩(漳平、永定);然后,依据各县林业生产与经济发展情况,在每个县选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2~4个行政村,在村庄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集了样本林农在新一轮集体林权改革后(2003-2015年)的林业贷款获得情况及相关信息。由于林农的信贷需求是获得贷款的前提条件,因而本文主要分析有贷款需求林农的信贷状况。共获取有效样本204个,具体的样本分布和容量见表1。

(二)描述性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樣本中获得林业贷款的林农仅有29%,林业贷款平均额度为17.02万元,这反映出,重点林改地区获得林业贷款的林农占比较低。经验资本方面,有经商经历和林业经历的林农占比不到50%,而有贷款经历的农户占比则接近70%,总体来看林区大多数林农有一定的经验资本;林地规模方面,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林农平均拥有林地面积为404.01亩;户主的平均年龄为49.67岁,文化程度中等,户主是(或者曾是)村干部的接近一半,有林权证的林农占65%,2015年平均家庭人均收入为6.07万元,林农的社会关系水平整体较高,且林农对林业贷款认知程度也比较高,而贷款机构办理业务也是偏向积极的。主要变量含义及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信贷状况下林农特征比较分析

表3对比分析了不同信贷状况的林农特征,并就其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看出,不同林业信贷状况下的林农特征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在经验资本和林地规模上差异更为明显。经验资本中,获得贷款的林农拥有经商经历(72%)、林业经历(60%)与贷款经历(82%)的比例均大于无贷款林农(35%、33%、59%),均值差t检验结果表明,这三项经验资本指标在两类林农间的差异都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其与林农信贷状况存在显著关系。林地规模方面,获得贷款林农平均林地面积为831亩,而无贷款林农平均林地面积仅为226亩,远低于前者;两类林农间差异也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林地规模与林农信贷状况之间亦存在较为明显的关系。此外,信贷不同的林农在林权证、人均收入、社会关系、贷款认知、机构办业务积极性以及地区等变量中也表现出显著差异。

(二)经验资本、林地规模对农户林业信贷可获性影响分析

本文首先运用Stata14.0统计软件,通过似然比检验(LR test)[23]对比了Tobit模型和Double-Hurdle模型,检验结果显示:LRchi2(15)=224.88,P=0.000,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采用Double-Hurdle模型比Tobit模型更适合估算经验资本及林地规模对林农信贷可获性的影响。模型估计结果见表4。

1. 经验资本变量。根据表4回归结果可知,经验资本3个指标对林农信贷获得概率和获得额度的影响程度有差别。首先,经商经历在概率模型中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与预期一致,也就是说拥有经商经历的林农更容易获得林业贷款,原因是经商林农人脉广,还款能力也强,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经商林农放贷。而金额模型中,经商经历与贷款额度呈正相关关系,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是:多数经商林农自身有一定资金积累,其对林业贷款需求量不是太大,可能会选择一些程序较为简单的小额贷款,导致经商经历没有显著影响到林农贷款获得额度。因而,假设H1-1中“经商经历可以提高林农贷款获得概率”得到了验证,而“经商经历有利于增加贷款额度”未能得到验证。

其次,林业经历在概率模型中与贷款获得概率呈正相关关系,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原因可能在于获得林业贷款的林农只有60户,而这些林农大多数为大户,小户即使拥有林业经历也可能无法获得林业贷款。而林业经历在金额模型中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也就是说,林业经历会提高林农贷款金额。拥有林业经历的林农不仅可以获取较为全面的林业贷款信息,而且其从业经验也会增强林业经营能力,有利于提升这部分林农在金融机构的信用度,使其贷到的金额更大。因此,假设H1-2中“林业经历能够提高林农贷款获得概率”未能得到验证,而“林业经历有助于提升贷款获得额度”得到验证。

最后,贷款经历在概率模型中与贷款获得概率呈正相关关系,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原因可能是获得贷款的林农中大户占比例较大,使得小户的贷款经历也无法显著影响到林业贷款获得率。而贷款经历在金额模型中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原因在于贷过款的林农对贷款流程更加了解,而金融机构也会因林农之前留下的信用記录而愿意为其发放金额更高的贷款。由此可见,假设H1-3中“贷款经历有助于增加林农贷款获得概率”未能得到验证,而“贷款经历可以提高林农贷款额度”得到了验证。

2. 林地规模变量。表4回归结果显示,林地规模在概率模型和金额模型中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这说明,林农林地规模越大,能够获得林业贷款的概率越高。由表3可知,获得贷款的林农只有60户,仅占总样本的29%,但其林地规模远大于未获得贷款的林农,这既与调查区域现实情况相符,也与很多学者研究结果相吻合[11,13,24]。此外,林地规模也会显著提高林农获得贷款金额,据调研了解,样本地区林农林业贷款主要包括林业小额贷款、林业贴息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其中,林业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金额较小,而林权抵押贷款金额相对较大,因为抵押面积越大,贷到金额越大。金融机构对抵押面积有要求,倾向于将额度较大的林权抵押贷款发放给大客户。由此可知,林地规模对林农贷款获得概率和获得额度都具有明显正向影响,假设H2得到了验证。

3. 其他变量。控制变量方面,户主文化程度对林农贷款获得额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户主文化程度越低,其获得林业贷款金额越大,这与范香梅等[25]、李韬等[26]的结论相似,其解释是较高文化程度的林农可能会由于风险大、收益低而减少林业经营,进而会影响到林业贷款获得额度。社会关系对林农贷款获得概率具有正向影响,即林农社会关系水平越高,越可能得到林业贷款。贷款认知对贷款获得概率的作用也是正向显著的,但其对贷款获得额度的影响是负向显著的,原因在于:获得贷款的林农普遍对林业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比较了解,而对林权抵押贷款认知较少,但抵押贷款金额大,这就导致贷款认知对贷款获得额度产生负向作用。金融机构业务办理积极性也对贷款获得概率有显著正向作用。此外,林农信贷获得概率与获得额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地区差异。

(三)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模型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随机抽取原样本的85%重新组成样本量为173的新样本,再次估计经验资本及林地规模对林农信贷可获性的影响效果,结果如表5所示。

表5中回归结果与表4结果较为一致,说明本文实证分析结果比较稳健。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利用福建林农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经验资本、林地规模对林农贷款获得概率与获得额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在当前集体林改环境下,面对周期长、投资大的林业生产,相当多具有信贷需求的林农并没有得到贷款支持,林农获得正规金融机构林业贷款的难度仍然较大;经验资本中经商经历会因其较强的还款能力增加了林农贷款获得概率,而林业经历和贷款经历通过林业经营能力和信用记录提高了林农信贷获得额度;目前金融机构仍偏好于拥有较大林地规模的林农,林地规模不仅对林农贷款获得概率有促进作用,而且会显著提高林农贷款获得额度。随着林区农户林业经营资金需求日益增加,经验资本和林地规模作为一种内在作用机制,可以有效推动林农贷款可获性。本文的政策启示为:第一,积极引导林农合作经营,培育经验资本丰富的合作带头人,充分发挥经验资本作用,使其带领合作林农进行林业贷款;第二,鼓励林农进行联保贷款,外延式的扩大林地规模,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惠及小农信贷需求,提高小农林业贷款可获性,间接增加林农收入;第三,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林农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力度,实施优惠政策,放松贷款约束,在信贷风险的可控范围之内尽量满足林农生产的贷款需求。

参考文献:

[1] 曾维忠, 蔡昕. 借贷需求视角下的农户林权抵押贷款意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1(9):25-30.

[2] 安海燕,洪名勇.农户参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行为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83-90.

[3] 张莉,王礼力,严惠云.农户收入满意度视角下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陕西省和甘肃省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7(10):123-129.

[4] Zhou L, Zhang Y Q, Dai G C, et al.Access to Microloans for Households With Forest Property Collateral in China [J].Small-scale Forestry, 2016(15):291-301.

[5] Stiglitz J E,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71(3):393-410.

[6] 石道金, 许宇鹏, 高鑫. 农户林权抵押贷款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浙江丽水的样本农户数据[J].林业科学, 2011(8):159-167.

[7] 朱冬亮, 蔡惠花. 林权抵押政策实施中林农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8省26县的调查数据[J].林业经济, 2013(10):10-16.

[8] 李莉, 黄和亮, 吴秀娟. 林权抵押贷款借贷双方的行为分析——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 2008(1):81-85.

[9] Ward L, Oladele O I.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Attitude Towards Formal and Informal Financial Markets in the Northern Cape, South Africa [J].Life Science Journal, 2013, 10(1):2 997-3 001.

[10] 曹瓅, 罗剑朝. 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响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零膨胀负二项模型的微观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5(12):31-48.

[11] Hussain A, Thapa G B. Smallholders Access to Agricultural Credit in Pakistan [J].Food Security, 2012, 4(1):73-85.

[12] 蘭庆高, 惠献波, 于丽红, 等.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村信贷员的调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3(7):78-84.

[13] 黄惠春.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可得性分析——基于江苏试点地区的经验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 2014(3):48-57.

[14] Cragg J G. Some Statistical Models for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 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Demand for Durable Goods [J].Econometrica, 1971, 39(5):829-844.

[15] M Blaug. 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J].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3,6(5):581-581.

[16] 雅各布·明塞尔. 人力资本研究[M].张凤林, 译.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17] Henning J I F, Jordaan H. 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Sustainability for Farm Credit Applications——A Delphi Study [J]. Sustainability, 2016, 77(8):1-5.

[18] 王修华, 谭开通. 社会网络对农户正规机构贷款可获性的影响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38(1):30-34.

[19] Diamond D W. Monitoring and Reputation: the Choice Between Bank Loans and Directly Placed Debt[J].Journal of Polital Economy, 1991, 99(4):689-721.

[20] 于丽红, 陈晋丽, 兰庆高. 农户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需求意愿分析——基于辽宁省 385 个农户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 2014(3):25-31.

[21] Oboh V U, Ekpebu I D. Determinants of Formal Agricultural Credit Allocation to the Farm Sector by Arable Crop Farmers in Benue State, Nigeria [J].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 6(1):181-185.

[22] Khandker S. Micro-finance and Poverty: Evidence Using Panel Data From Bangladesh [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5 (19):263-286.

[23] Greene W H. Econometric Analysis[M].7th ed. Boston: Prentice Hall, 2012:834-887.

[24] 李韬, 罗剑朝, 陈妍. 农户正规融资获贷笔数及影响分析——基于泊松门栏模型的微观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14(5):42-49.

[25] 范香梅, 张晓云. 社会资本影响农户贷款可得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12(4):177-178.

[26] 李韬, 罗剑朝.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行为响应——基于Poisson Hurdle模型的微观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 2015(7):5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