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绿税时代
2018-03-22付倩倩胡磊
付倩倩 胡磊
【策划人语】
作为“税收法定”语境下的第一个新增税种,《环境保护税法》甫一亮相,就带有法治背景下的耀眼光环。当然,其更厚重的意义不限于此,而在于国家生态治理的制度化需求,这背后是推动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航标方向,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态度,更是享有一方蓝天、环绕一溪碧水的民声夙愿。
于地税部门而言,接过的是一份意义深远的绿色使命,迎来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崭新挑战。用脚丈量,深入调研排污企业的真实状况;部门协作,搭建信息共享的无障碍桥梁:自我加压,苦练速成式“环保专家”成长路径。安徽省地税部门正在用实际行动,积蓄和发挥绿色發展中的地税力量。
当然,绿税时代的开启带给地税人的是双重意义。诚如一位基层地税工作者所言,站在税务系统内,环保税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而站在职务身份之外,环保税更寄托着一份殷切的期盼与愿望。
“绿色税单”的分量 付倩倩
“税法在开篇第一条突出强调本法保护生态的价值取向和深远意义,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安徽省地税局副局长李杰生一语点出《环境保护税法》承载的特殊分量。
十九大报告中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美丽”纳入到国家现代化目标之中。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将污染防治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可以看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态度一以贯之,明确而坚决。
2018年1月1日起,《环境保护税法》正式施行。自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环境保护部三部委联合研究开征环境税课题,到2016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再到如今的正式开征,这部历经十年酝酿的绿色税法开宗明义,将“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入立法宗旨。环境保护税这张绿色税单的背后彰显出环保形势的刻不容缓,更寄托着力透纸背的殷殷期望。
前世今生
环境保护税脱胎于运行38年之久的排污收费制度。
1979年,中国颁布《环境保护法(试行)》。其中规定,“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要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收取排污费。”这标志着我国排污费制度的建立。
此后,随着环保形势的变化,排污费制度经历了两次重要调整,分别在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上作出新规定。
首先是“扩面”,强调只要排放污染物就要付费的理念和原则。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由原来的超标排污收费改为总量排污收费。即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也要按照其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征收排污费,如超过规定标准,则在排污收费额基础上加倍收取。同年,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印发《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明确废气、污水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分别为每污染当量0.6元和0.7元。
其次是“增费”,目的在于更大限度地补偿污染治理成本。2014年,根据污染治理新情况、新要求,国家进一步调整了排污费征收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总体向上调整一倍。明确2015年6月底前,各省(区、市)要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污费征收标准调整到不低于每污染当量1.2元,将污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五项主要重金属(铅、汞、铬、镉、类金属砷)污染物排污费征收标准调整到不低于每污染当量1.4元,并鼓励污染重点防治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按照更高标准上调排污费。与此同时,实行差别收费政策。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值超过规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或者企业污染物排放量高于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的,加倍征收排污费;低于污染物排放限值50%以上的,减半征收排污费。
应当说,排污费制度的长期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防治污染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征收排污费的过程中,一些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执法刚性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作为一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环保部门没有一些有效的手段约束排污者,即便是最后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其时间跨度也很长。”安徽省环监局排污收费室副主任杨辉表示。
随着环保压力的不断加码,费改税的迫切性愈发凸显。与行政规章支撑下的排污费相比,《环境保护税法》的出台,让环保税的开征具备更高的法律效力等级,增强了环保税征收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让“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产生更强的刚性震慑力。
费税转换
收费和征税是两套制度体系,怎样转换和过渡?这是众多相关企业关注的焦点,也是制度设计者思考的重点。
“环境保护税以排污费制度为基础进行税制设计,所以衔接性规定比较多。”安徽省地税局劳财税处副调研员吕琳告诉《决策》,这种平稳转换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将排污费的缴纳人作为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纳税人。同时,不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不缴纳环保税。居民个人也不属于纳税人,不用缴纳环保税。
其次,环境保护税的税目也是基本上根据排污费征收的项目设置,分为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工业噪声四类。
同时,根据排污费计费办法,设置环境保护税的计税依据。比如,对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沿用了现行的污染物当量值表,并按照现行的方法即以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作为计税依据。
另外,备受关注的环境保护税的税额标准设置,也是以排污费的收费标准为基础。《环境保护税法》在现行排污收费标准规定的下限基础上,增设了上限,即不超过最低标准的十倍,各省可以在上述幅度内选择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具体适用税额。
安徽省财政厅税政条法处副处长陈蕙表示:“安徽省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适用税额标准分别暂定为每污染当量1.2元和1.4元,基本遵循了“税负平移”的原则,在可承载的环保压力下,充分考虑到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和企业的承受能力。”
当然,在费改税平稳转换的基础上,环境保护税的开征也给相关企业传递着新的信号。
一方面,征收管理程序更加规范。环保税法是我国第一部明确写入部门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机制的单行税法。税务机关征收环境保护税后,执法的刚性得以加强;同时,考虑到环保税征收管理的专业性较强,还强调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工作配合机制,确定了“企业申报、税务征收、环保监测、信息共享”的税收征管模式。
另一方面,增加企业减排的税收减免档次。按原排污费制度规定,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或水污染物浓度值低于规定标准百分之五十实行减半征收。在此基础上,环境保护税增设一档,即浓度值低于规定标准百分之三十,按百分之七十五征收。
“环境保护税有倒逼,有鼓励,双向发力,让我们有压力,更有动力。”安徽华电六安电厂有限公司负责人对环境保护税传递的新信号作出这样的解读。
绿税红利
在马鞍山市地税局的一份调研报告中,一组数据意味深长。
2014年—2016年,马鞍山市累计征收排污费占同期地方税收入总量的1%。而以安徽省确定的税额标准和马鞍山市2016年污染物排放数据测算,其环保税收入预计在1.1亿元左右,仅占当年地方税收入比重的1.2%左右。
这实际上是环保税“小税大义”的一处缩影。正如马鞍山市地税局局长蒋宇纯所说:“虽然环保税的收入总量和结构占比都很小,对地税收入总量影响也较小,但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抓好环保税征收工作。”
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税法,环境保护税本质上是一种调控税。即征收目的主要不是增加財政收入,而是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将企业生产的外部环境成本内化。环保税征收有助于让环境执法回到纯粹的环境考量,多排多交,少排少交,环保税用一把直观的标尺为不同的企业“打分数”,倒逼和激励并行,强化企业治污减排的责任,进而将深深根植其中的环保理念传递扩散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一方面,作为独立绿色税种的环境保护税与资源税、车船税等带有绿色功能的其他税种一起,形成税收合力,构建起绿色税制体系,发挥调控杠杆的作用,强化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另一方面,《环境保护税法》实现与《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的有效衔接,形成法治化背景下的多方聚力,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在生态治理意义之外,财税专家认为,改排污费为环保税是进一步理顺税费关系和规范政府收入行为的一种趋势,有利于规范政府收入体系和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强化预算约束,释放出更多的政策红利。
采访中,不少企业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安庆石化安全环保部科长江龙武表示:“‘费改税后,是否还能继续发挥‘环保专项治理资金的作用,激励企业的环保节能举措?”
按照《预算法》规定,税收收入应该纳入一般的公共预算管理,统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一般不与支出挂钩。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虽然环境保护税不采取专款专用的方式,但是不会降低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原来由排污费安排的支出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力度不减的原则予以充分保障。”
“其实,我们的目的不在于增加地方财力,而是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采访中,铜陵市地税局局长石文彬的肺腑之言里承载着美好的憧憬。
安徽地税:绿色使命的接力传递 胡磊
2017年12月22日,安徽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地税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标志着环境保护税开征相关工作已经准备就绪,也意味着运行近40年的排污费制度即将画上休止符。
此前,安徽省地税部门和环保部门之间开展了大规模的数据资料移交工作。时间拨转到2017年9月,铜陵市地税局与环保部门分两步走,圆满完成全市排污费企业户管档案的移交。同一时期,安徽省16个地市的排污费资料移交工作正在同步展开。截至2017年9月底,安徽省地税局共接收环保部门移交的8844户排污单位档案资料,经地税局和环保部门联合入户核对,初步识别确认6940户环保税纳税人,并建立税源数据库。
费改税并非只是简单的资料移交,更是我国绿色税制体系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无论是排污费还是环保税,其设计初衷都剑指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从这一意义上看,环保部门将征管职责转交给地税机关的同时,也向其传递了一份沉甸甸的绿色使命。
对于地税部门而言,环保税的开征是一次崭新的挑战。从《环境保护税法》出台到这一绿色税种的正式开征,安徽省地税部门顺利完成了费税交接,更以此为契机,带动了绿色发展理念在江淮大地上落地生根。
丈量的脚步
“环保税的税额会不会在原先排污费的基础上大幅增加?”
“我们近年来在环保治理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能够享受到税收优惠吗?”
在税企座谈会上,相关企业抛出一个又一个疑惑,来访的地税机关工作人员一边仔细地做着记录,一边对企业关心的重点问题进行解释。
2017年的夏天,安徽省地税、财政、环保三家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就环保税开征工作进行前期的摸排调研,调研过程持续了三个多月,足迹遍布省内相关的所有重点企业。
根据《环境保护税法》规定,各省在大气和水这两项应税污染物方面有税额的自主裁量权,如何科学合理确定税额,是调研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考虑到重点排污单位在原先排污费总额中所占份额较大,调研组在省级层面选择了火电、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共17户重点企业,测算费改税后的税负变化。此外,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各地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同步对地方重点排污企业进行调研,做到上下联动。“在环保税开征前的准备工作中,我们共开展了六次深入企业的调研活动。”合肥市地税局劳财税处处长顾树凡表示。
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排污量较大的工业企业多身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营压力较大,面对新开征的环保税,企业负责人免不了感到担忧。
“环保税的初衷,是要促进企业步入绿色发展的良性轨道,而不是简单地增减企业税负。必须科学制定税额,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筹兼顾。”省地税局劳财税处调研员章荣环说道。
调研组一方面深入实地摸清企业应缴环保税的底数,另一方面详细听取企业方面的意见,自下而上的调研工作有效搜集和反馈了企业的诉求,为科学制定环保税税额提供了准确的决策参考。综合各方面因素,安徽省环保税税额标准确定为大气污染物每污染当量1.2元,水污染物每污染当量1.4元,与此前排污费征收额度基本保持一致,尽管看似是简单的“税负平移”,背后却凝聚着各方的诸多努力。
从排污费征收管理现状,到环保税征纳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再到调研测算,分析费改税对经济、财政、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整个环保税开征的筹备过程中,安徽省地税部门的步伐从未停歇,用脚丈量着环保税落地安徽的距离。
协作的桥梁
除了前期的调研,在环保税开征筹备过程的其他工作中,地税、财政、环保三部门联动机制也一直贯彻始终。
“在《环境保护税法》征管模式一章,用了一多半的篇幅强调税务与环保部门的协同管理,而我们也正是按照这一原则,积极开展开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安庆市地税局劳财税科的工作人员小袁表示。作为地税局方面的联系人,小袁负责与财政、环保部门沟通排污费资料交接事宜,按照此前拟定的工作计划,资料交接将在三家单位共同举行的联席会议上进行。
为推动协作机制的固定化、常态化,安徽在省级层面建立了财政、环保、地税联席会议制度,每期联席会议都有固定的时间和会议议程,省去协调各方的流程环节,既便于工作衔接,也节约了时间成本。从税额标准的测算到各类请示事项上报,凡属重大事项,必须提交联席会议审核,每一次联席会议之后形成会议纪要,根据分配的职责分工,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将责任落实到人。
作为联系人,此前一系列的联席会议召开前后,小袁都要与其他两家部门保持密切的沟通,一方面在会前做好议程的拟定,另一方面在会后落实相关决定部署。
信息化的通讯平台为三家单位之间的联系创造了便捷的沟通渠道,通过微信工作群建立了一条信息沟通的渠道,保证了彼此间信息的及时互通。
而在后期环保税正式开征后,地税与环保的协同则不仅限点对点间的信息互通。在环保部门的污染源监控平台上,对企业排污情况监测的准确数据构建了一张庞大的信息网,为地税部门顺利完成环保税征收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对于税务部门而言,在环保税征管链条中,排污量数据的审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环保部门的数据信息,税务部门既没有力量,也没有专业知识去核定排污量,将使环保税难以落地。
在环保税涉税信息共享平台上,由环保部门采集的企业排污监测信息和地税部门采集的企业纳税申报信息将在这一平台上汇总,如果数据有差异,将由地税部门出具复核通知书到环保部门,经环保部门复核后确定。
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为准确核定企业排污量,计算应缴税额提供有力保障。从职责分工上看,由于税法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务部门在环保税征管过程中刚性更強,而环保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环境数据的监测管理和日常检查监督上,达到了综合治税的目的,既有效提升了环保税的征管效率,同时更能最大程度放大环保效应。
地税的担当
部门协作不等于业务依赖,从长远来看,地税部门必须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在与环保部门协同配合的过程中提升业务能力,培养具备税务和环保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发挥环保税征管主体作用。
安庆市地税局培训室内,劳财税科科长张卫东正通过视频,聚精会神地观看由省环监局排污收费室副主任杨辉所做的环保税专题知识讲座。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税务”,张卫东却在这次培训中深感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感觉像听了一堂化学课。”张卫东笑言,“环保税与以往的税种有着很大不同,过去在纳税申报审核过程中,大多根据财务报表进行核定,而环保税的征税依据是排污量监测数据,涉及不少化学知识,还真是不好掌握。”
根据安徽省地税局的培训计划,前期培训工作旨在组建起师资力量,今后逐步下沉到基层。环保税开征后,张卫东要担负起对企业的纳税指导工作,必须要将环保税知识学懂学通,这让他感到责任和压力,也鼓起刻苦钻研的劲头。
对于企业而言,环保税申报工作同样也面临新的考验。环保税法突出强调了企业的主体责任,由企业自主进行纳税申报。税法的刚性要求企业必须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申报程序、计算方法是否符合税法的要求,是企业普遍感到担忧的问题。
繁忙的工作间隙,张卫东多次到安庆石化等企业走访。作为安庆市缴纳排污费额度最大的企业,安庆石化也是安庆地税重点进行纳税辅导的企业。
“环保税申报涉及多种污染因子的核算,过程十分复杂,在纳税申报的培训过程中,地税干部给予了我们非常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企业财务部部长田维忠说道。
企业的赞誉是安徽省地税多年来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一个缩影,为赶在环保税正式开征前让企业财务人员学懂弄通,各市地税部门将内部培训的课堂搬到了企业,与企业财务部门、安环部门共同学习申报表的计算和填报。
对于安徽地税人而言,环保税的开征虽然是一次崭新的征程,但是凭借多年积淀下的成熟的征管体系、优质的纳税服务和迎难而上的精气神,他们正在用实际行动展现绿税时代的地税担当。
绿税时代的地税力量——安徽省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倪玉平访谈 付倩倩
“小税大义”
《决策》:1月1日,《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这部税法的特殊意义在哪里?环保税开征后,又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深刻影响?
倪玉平:《环境保护税法》是中央提出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要求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第一部单行税法。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税收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经济手段,现行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税等都融入了环保理念,对环境保护给予税收支持,部分体现出绿色功能。而环境保护税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型环境税,立法宗旨即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税单从税额上看,并不是一个大税种,但是它具有“小税大义”的深刻意义。
第一,有高度、有力度。排污费改成环保税,由行政法规上升到法律高度,强化征收的法律效力,加大法律惩戒力度,有利于解决以往排污费制度存在的执法刚性不足、地方干预等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环保意识和遵从度,强化企业治污减排的责任。
第二,有激励、有约束。税收的调节功能发挥,实现不同企业的“分化”,倒逼企业重新计算生产的环境成本,鼓励企业探索和利用节能环保技术,实现清洁生产,进而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和科技先导型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
此外,跳出单一的生态意义,通过“清费立税”,也有利于规范政府分配秩序,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强化预算约束。落地安徽
《决策》:《环境保护税法》中有哪些关键点值得关注?要实现环境保护税在安徽的落地生根,前期需要做哪些充分的准备?
倪玉平:我认为《环境保护税法》中有两个信息点非常关键。
第一,赋权。它给予地方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将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具体适用税额的确定和调整权限下放给地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考慮本地区环境承载能力、污染物排放现状和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目标要求,在一定幅度内制定。
第二,共治。它是我国第一部明确将部门协作写入税法中的税种,在不长的篇幅中,多次提到相关部门问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推进。
实际上,以上两个特殊之处也为我们做好开征准备确定了重要方向。为保证环境保护税的顺利开征,安徽省地税局及早谋划,注重集成,统筹推进,有力有序地做好各项开征准备工作。
去年6月,我们建立了“横向联合、纵向统一”的联席会议制度。横向上,与省财政、环保部门密切合作,明确关键任务,既分工又协作。纵向上,做好统筹安排,制作工作路线图,成立各级领导小组,及时下发指导意见,确保省、市、县“一条线”推进。
此外,全省各级地税机关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和总局工作部署安排,对排污费征管现状、不同行业污染企业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结合落实省委省政府“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深入80余家重点污染企业,征求对环保税开征工作的建议。掌握第一手调研资料,加强各项指标数据的统计分析,认真研判费改税对地方环境保护、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按照税负平移的原则,提出我省应税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适用税额标准分别为每污染当量1.2元和1.4元。针对《实施条例》和表证单书及业务需求,累计向国家税务总局提出50余条建设性意见。
地税作为
《决策》:作为绿色税制代表的环保税在实施过程中的最大难点是什么?地税部门将如何接过环保税征收的接力棒,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税力量?
倪玉平:环境保护税最大的挑战是税收征管环节。其计税依据不是传统的财务数据,而是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和污染当量值折算的污染当量数,这些数据的收集依赖于专门的技术设备和监测手段,超出地税机关的单独管理和地税干部的知识能力范畴。
当然,困难多,办法更多。地税部门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做在实处,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积极作为。特别是收费和征税两套系统的转换,并不是简单“移交”,而是牵涉各方面、各环节,我们要坚持“四做”,逐一解决问题,确保万无一失。
第一,做实征管。与环保部门密切协作,细化标准,拧紧螺丝,依据“属地识别、市级备案、环保协同”的原则,把纳税人认准,把税源库建实。同时,拟定征管配套制度,把困难和矛盾考虑在前、预防在先。
第二,做强系统。以方便纳税人申报为出发点,建好环保税网报系统,提高申报率和准确度;以征管信息无缝对接为着力点,建好省级环保税涉税信息共享平台,确保全面性、实时性。
第三,做细辅导。对内,深化重点政策培训,统一工作执行标准,夯实操作技能;对纳税人,开展“一对一”辅导,做细环保税税法和条例的解读和辅导,避免误读、误解和误判。
第四,做优机制。整合内部资源,完善上下沟通机制、问题收集和答复机制等,推动全员增强“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形成快速反应合力。
地税部门有一套成熟的征管体系,在纳税服务的便捷化和多元化上有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能够在绿色税制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