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人闲话茶文化

2018-03-22苏祖荣

福建林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蔬食茶道茶艺

文/苏祖荣

上世纪70年代,在天安门喝过一碗五分钱的大碗茶,价廉物美,味道醇厚,至今记忆犹新。茶叶原本不是饮料,当时的先民没有那样风雅有空闲时间煮茶喝茶。只因食物缺乏,需要采集树木嫩芽以作补充,其中就有茶叶。茶树叶芽虽苦涩,但助消化,利排粪,茶叶作为蔬食得以传留。现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还保有远古先民吃茶的习惯,或用盐腌制茶叶作为茶食,或将茶叶与稻米及其他佐料煮成茶粥。藏区用奶制成奶茶,南方地区则把茶、芝麻、花生、盐混合制成擂茶。

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叶从蔬食慢慢变成饮料,经过一个药用过程。《神农本草经》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茶叶的功用已渐明晰。到了汉代,茶叶才真正作为饮料使用。东汉的《桐君录》说,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懂得用水煎茶,茶的名字也上升到“茗”。自此,茶叶进入百姓生活,除了柴米油盐,便是茶了。茶成为百姓日常饮料,开门第一件事是泡茶喝茶。下田上山,备上茶水;晚饭过后,一家人围坐,喝茶聊天议事;工地工友利用间隙,喝茶歇脚,放松身心;市井民居,老少爷们,喝茶闲聊,说地谈天,海阔天空。

民间喝茶饮茶的平民化、常态化,导致茶俗茶事出现。以茶待客,客人来了,砌上一杯清茶,以示对客人的敬重和欢迎。北方人家有敬三道茶的习俗。云南也有敬三道茶,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甜茶、第三道乳茶。湖南待客,敬生姜豆子芝麻茶。江南一带,春节期间客至,要献元宝茶,在茶中加金桔或青果,意祝新春吉祥,招财进宝。湖南江西有“喝茶定终身”之说。浙江湖州一带,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吃茶”或“受茶”,婚礼仪式中,谒见长辈要献茶,以表儿女的敬意。长辈送些见面礼,称为茶包。

茶从蔬食到饮料,从煮茶到冲泡,从团茶到散茶,从喝茶到品茗,从民间茶俗到茶艺茶道,茶文化与人类文化史同步齐驱。其中儒、释、道三家的广泛参与和精益求精,对茶文化的提升,功不可没。文人墨客僧侣道人有空闲时间,有一定经济条件和文化功底,需要讲究茶品、水质、器具,讲究环境、冲泡、行茶的一套程式和规范,这是茶艺。而茶道又是在茶艺的过程中衍生,因为在冲泡茶和品赏茶的缓慢有序的演示中,文人墨客僧侣道人们不会让时光白白流逝,他们在评说、吟诗、作赋,讲一个又一个故事,一段又一段趣闻。他们在思索、在寻找、在体悟。卢仝饮茶,能感到清风细雨飘洒身上,可以“情来爽朗满天地”;苏东坡汲江煎茶,明月江水,山间松涛,宇宙天地,皆备胸中,这是茶道。儒家追求“仁”,借茶明志,精茗均分,祈求大同;僧人追求静,以茶助禅,茶禅一味,明心见性;道人追求“空”,含华纳水,怀山襄堤,回归自然。三家有别,但茶道清廉、中庸、喜乐的基调并未改变。

然而,这不等于说茶文化为上层少数所垄断和把持。一些人自视清高,以为民间茶饮粗陋、粗俗、粗野,说什么一杯为品,二杯为饮,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显然有失公允。实际上,饮茶的主体在民间,饮茶的大量场景在民间,茶文化的深厚土壤在民间,获得普遍共识的茶文化精神在民间。茶道究其本意,就是一杯清水,清正清明;就是且停停,让人歇歇脚、休息一下;就是且放下,卸却生活重担,乐一乐。而这些正是百姓企望和生活。工农兄弟劳作之余,喝茶解渴,忙里偷闲,虽是瞬间,也是休闲。邻里街坊,家长里短,以茶调解,算是和谐。茶馆茶肆,烦闷忧愁,借茶发泄,一吐为快,这叫平衡。农户人家,或牧人帐房,一家围坐,饮茶话茶,茶歌茶舞,这叫喜乐。这正体现茶道和茶文化精神。茶叶包装分三、六、九等,产地不同,色泽有别,红茶绿茶,黄白黑茶,龙井碧螺,屯绿宁红。但民间基层喝茶并不领情这些,朋友到来,一杯热茶,暖暖心窝,千言万语,尽在杯中。《前门思情大碗茶》中唱道“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现在条件好了,不用吃窝头咸菜,但茶这一世界上最廉价的饮料,其醇厚的中国味不会改变,将随着茶和茶文化的传佈,直至海角天涯。

猜你喜欢

蔬食茶道茶艺
体验茶道魅力
唐人蔬食观探析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艺
蔬食对健康的十大好处
茶道人生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adverse effects in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A meta-analysis
茶艺表演的主题表达——以《遇见老白茶》主题茶艺表演为例
《茶道六百年》
茶艺赶考 谁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