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人本取向的自然教育
——《教育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主题解读

2018-03-22拓丹丹拓巧云

关键词:信仰个性化生命

拓丹丹 拓巧云

(1.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子洲县老君殿镇中心小学,陕西 榆林 718405)

第一次看到《教育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本书,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主要是它扣人心弦的书名让我依稀感觉到了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和作者的教育情怀。打开第一页,序言中的第一句话写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并通过教育引导与自我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1]每个人的心中都应有一个明确的自我形象,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帮助个人形成他意识中完整的自我形象,成为独具个性的自我实体。全书共有四个部分,对教育本质的探讨贯穿全书,遵循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生命存在的差异,实施温暖而自由的民主教育,实现生活、学习、娱乐三位一体的幸福教育是书中始终坚持的教育追求。

一、崇尚自然的生命教育

正如《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然是万物之源,万物的生长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生命的最佳发展方向是跟随自然的脚步,一步一步,顺其自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尊重生命的自然特征,使他成长为具有自我鲜明特征的独立个体。所以,“生命教育是在生命中进行、通过生命活动进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2],是重在如何实践的教育,是注重学生生命特征和过程体验的教育,它遵循自然生命发展的原则,关注学生的自然生活经验,通过尊重生命价值取向的优良方式提高学生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认识,增强他们应对生活的智慧和能力,促进每个生命的蓬勃发展。

1.回归生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

现实的生活世界是生命赖以生长的载体,是教育出发的原点,是教育教材的源头活水。生命以生活为基点,生命教育是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教育。没有生命的生活是机械的、僵化的、空洞的,是毫无存在意义的,生命依托生活而存在,生活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五彩缤纷。书中强调,生命教育必须依托当下的生活为教育起点,“必须呈现学生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3],注重培养学生感知生活的意蕴,体验生活的乐趣,旨在引导每个学生感受生活的艺术。另外,“教育就是要按生活本来的样子育人,而且是要育成会生活的人。”[4]这里所说的会生活的人是指向那些领悟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人,他们尊崇生命、感恩生命,努力生活成最好的样子,他们对生活、对生命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是真正注重心灵体验,探索真理和科学知识的生命群体,是不断趋向自我最好发展的完整的人。

人的生活是不断生成的,它不存在人为的预设,生命在生活的不断生成中体现出其它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教育是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生命教育的实践意义就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理性构建适于自我的生活方式。书中讲到,生命教育的价值在于充分唤醒生命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意识,最大限度地开发生命的潜在能量,从整体上提升生命的质量,关注生命的灵动发展,使每一个生命都能在这样的教育呼唤下充满生机与活力,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体系,同时具备特色鲜明的个性,在不断地生成体验中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5]生命教育就是要指引个体积极地去体验和感知生活的意蕴,达到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相互交融,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生活的意义和实现自我生命存在的价值。

2.丰富人的内在精神是生命教育的价值旨归

教育是对人精神的滋养和陶冶,自然生命是教育通往精神生命的载体。正如书中所言:“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6]由此可见,人的精神发展源于教育,教育是关注个体内部灵魂发展的实践活动,旨在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体蕴藏的精神潜力,提升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书中进一步写到:“教育不仅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要把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提升人的内在价值放在超越于成为劳动力目标之上的突出位置。”[7]由此可知,生命教育的精神价值是超脱于工具价值之上的,它有效地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反思,有利于个体不断地提升自身价值,实现本我的最好发展。

生命的最终意义在于人精神生命的完善与发展。关注精神的教育是注重感知和体验的教育,它不是把存在的物质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我主动去认知的探索过程。[8]生命过程的实在意义在于陶冶学生的心灵,使其丰富的生命情感无限地向外敞开,实现存在个体精神的清澈透明,养成清晰、开放、公正不阿的意志信念。[9]教育就是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追求理性精神的价值意义,感受理性意识的陶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理解、领悟生活的意义,从而创造超越于自我现实的更加美好的生活。教育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和个人自我的超越,人只有获得了自我理性精神的解放才能突破外在力量的压制,才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从而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和终极幸福。[10]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人实现精神生命的绝对自由,实现精神生命的自然超越,使人在精神层面达到生命的本然状态。[11]教育就是要帮助个人生成栖居精神生命的适宜环境和氛围,促使人们通过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丰富自我情感,完善自我德行素养,摒弃那些外在价值、工具价值,站在生命的立场上提升自我内部的精神价值意义,[12]实现人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

二、教育信仰支撑下的智慧教育

托尔斯泰在《托尔斯泰谈幸福》的首章中就着重论述信仰是幸福的基础这一命题。他说:“如果一个人生活得不好,那么仅仅是因为这个人没有信仰……如果一个民族生活得不好,那么仅仅是因为这个民族失去了信仰。”[13]作者在书中写到:“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生命意义的人,没有信仰的民族也是没有精神支柱的民族。”[14]对此,雅斯贝尔斯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15]教育需要一种坚定的信仰,坚定的教育信仰是教育者体验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精神支撑。

1.教育需要乌托邦式的精神信仰

21世纪是科学与技术交锋的时代,当下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已经严重束缚了人的精神发展取向,阻碍了人的健康发展。为此,作者认为,学校教育决不允许盲目崇拜知识,更不可以将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将教学当做一种工具式的强化训练。教师必须具有乌托邦式的教育信仰,孜孜不倦地引导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16]乌托邦精神是一种美好的信仰,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是一种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它的价值在于以积极乐观的精神态度追求事物的完美,虽不能达到完美的状态,但永远不放弃对完美的追求。

作为教师恰恰需要这样一种信仰,这个信仰是教师保持精神独立的支撑,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精神寄托。书中写到,教育信仰是教师对教育由衷的热爱与灵魂式的忠诚,体现教师对完美教育的尊崇和信服,是一种对教育饱含深切情感的心灵表现,它促使教师将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并贯彻始终。[17]这种信仰不是盲目的尊崇和信服,而是蕴含着理性批判的内在含义。盲目的信仰会使人变得愚钝而腐朽,乌托邦式的精神信仰总是趋向一种批判性的向度,为人们生活的世界悬设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衡量尺度。[18]它是一种超越当下现实状况的精神理念,透过社会和人发展的表象审视现存事物的合理性与存在意义,为人的发展方向提供精神指引。在这样的教育信仰下,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实现预先设计好的目标,而是积极乐观地体验教育的过程,在不断感知体验中获得成长。它将引领所有教育工作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当下存在的教育问题,以理性、睿智的思维审察教育现状,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于教育而言,信仰具有不可言说的重要作用。书中写道:“教育,需要信仰的支撑。教育若没有教育信仰作为灵魂,就会使教育陷入盲目、浮躁、平庸状态,难以发挥出价值作用。”[19]信仰体现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基本态度理念,它渗透在每位教师的精神血液里,教师如果失了教育信仰,必将导致个人精神的匮乏与空虚。书中还说,教育信仰是每一位热爱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获得快乐与幸福的精神源泉,它指引教师通往超越现实流俗的高雅境界,使教师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以出世的心态快乐地生活在现实世界中。[20]在这样的信仰支撑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在不断地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努力实现对自身的改造与超越,使自我无限地趋向完美,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收获一个最好的自己。

2.教育需要立足于文化智慧

人是文化的生成,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想方法、道德追求,使人的活动从本质上说来是一种文化活动。[21]教育是一种传授科学思想与精神文化的活动,究其本质而言,教育就是一种文化的活动,而且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文化活动。教育家需要拥有清净与空灵的精神世界与丰富的精神体验,以此保证其文化理念的纯洁性,促进教育灵感的迸发与激情的催化。[22]也就是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认识和觉悟的和谐交融以恰当的方式将文化遗产传授给年轻一代,促进他们精神的成长与自我的超越。

教育的文化智慧体现在那些具有真知的教育家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他们能理性地对现存的教育问题进行透彻的剖析,对文化知识进行思想的陶冶与进一步的再创造,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直觉体验与思想感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内涵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这样的教育实践是集文化与智慧为一体的,它源自教育家内部的文化自觉与自由,他们对教育具有充满创造力的真知灼见,他们致力于培养内心完善、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由而独立的主体。他们尊重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在自觉的文化教育活动中顺性达情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家的文化智慧在于他们对自己教育信仰的笃定,对教育由衷的热爱以及对现实社会环境中的丑态淡然处之,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干扰,超越世俗的限制,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教育信念[23],坚持对美好教育的追求。

三、全面发展中的个性化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互为依存,相互影响的,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指向的是它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一个人个性的充分发展即指他个性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有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最终指向的正是人的全面发展。没有充分的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是不完善的、是一种畸形发展,而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化也是不完整的。[24]个性化教育是让每个人成为完整的自己、全面的自己,而不是畸形的、片面的残缺品。个性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协调一致、相互促进的,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尊重差异的个性化教育

书中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作为应然取向的个性化教育是可以无处不在的”,作者分别从“教育公平”、“全球化”、“泛在学习”三种不同的视阈论述了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在三种视阈下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根本途径、应然路径和学习取向,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尊重学生主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深刻认识和强烈诉求。作者所追求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进入适合的学校,接受因材施教的教育,获得人尽其才的发展机会。[25]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生活经验和精神世界,拥有自己独特的思考问题和探究世界的方式,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尊重学生内在的自然天性,帮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学生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自我的觉醒和内在的发展需要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性因素,教师只是外在的帮助者和引导者。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引导者,教师要透彻地了解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学生的内心,发现学生的兴趣取向和个性之所长,明晰学生现下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由此,创造适合每一位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实现他们内在的发展需要,强化学生自我个性特点,使他们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健康地成长。[26]教育的过程要注重学生自我心灵的感受和认知领悟,引导学生生命情感的发展和完善,唤醒学生内在的自觉天性,让他们自主决定生命的发展走向,自己选择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真正的幸福莫过于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教育正是要引导个体实现自己的幸福。尊重学生差异的个性化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学校,让每个人都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27],引导学生走向幸福的人生殿堂。

2.个性化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只有实现个体充分而完全的个性化发展才能走向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不是相悖的,而是协调一致、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全面发展不是一个完全的量的概念,它不是指个体各种智力及非智力因素都要获得全面发展,它指向的是个体于自身而言的和谐发展,是身心协调的一种健康发展。[28]个性化教育是促进学生发挥自身创造性的教育,只有个性获得充分发展才能走向精神的自由与人格的完善。

个性化教育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教育,它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旨在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天赋发展的教育,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才能。[29]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最终的表现形式便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基于人个性的自由发展,这就需要相对宽松、开放的教育环境为依托,学生能够不受外在制度的压迫和束缚,自主地选择适合自我发展状况的学习方式,教师需要遵从学生内心的意愿,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摒弃标准化、统一化、均质化的外在评价因素,鼓励学生做最好的自己。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是充满荆棘与坎坷的,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帮助个体以更好的姿态和心态经历这一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理想与人格的无限完善。[30]人的全面发展指向的是人获得全面的自由,得到真正的解放,主体的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不再受外在纯粹规约的束缚和限制,自由地发展成为理想中最好的自己。教育者就是要引领受教育者实现精神的自由与超脱,在自由的空间里与智者为友、同灵魂对话,指引学生成为有信仰、有文化、有追求的文明人和个性鲜明的全面发展之人。

四、矢志不渝的教育理想

做温暖的教育,致力于学生的终生幸福是作者渗透于全书的永恒教育追求。在作者的认知里,教育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倍感幸福的事情,教育的过程就是使师生双方得到幸福的情感体验。作为教育者,首先需要的就是净化自身的心灵,只有心灵纯净者才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保有一份赤子之心,教育需要教育者拥有淡泊的品质与静谧的心态,始终坚定对教育的信仰,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书中写到:“教育家应始终将教育当做一种鲜活的社会存在,一种直面生命成长的社会活动。”[31]教育家需要在持续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获得成长,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收获幸福的过程,即使面对当下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也要保持心灵的宁静与理智的清醒,在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中丰富自我、超越自我与学生共同收获成长的幸福。在如此往复螺旋上升的陶冶中促使教育家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自觉,享受精神无限徜徉的快感,自然地将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带入教学活动,由此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得到传播与扩散。书中写到:“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都树立了坚定不移的信仰时,教育真正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实现。”[32]信仰是发自内心的动力源泉,教师若能坚定自我的教育信仰,必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教育追求,超越一般的价值理性追求达到真尚美的崇高境界。坚定不移的教育信仰是教师保持心灵纯净、消除世俗诱惑的精神支撑,从而追求最纯真的教育目的,引导学生在开放而包容的环境中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理念,实现精神的超脱与自由。

品读此书,犹如享受一场学术盛宴般使人心情澎湃,酣畅淋漓,回味不绝,又如婉转回旋于尘世的悠悠花香般沁人心脾、深入灵魂,给人以春水般的清澈明净之感,作者温婉而细腻的教育理念给予了读者深刻的精神启发与心灵碰撞,作者所提倡的美妙而舒缓的教育节奏使人如沐春风般爽朗,让人的心灵如同吮吸甘露般滋润,变得温暖而轻柔。

[1][2][3][4][5][6][7][10][12][14][16][17][18][19][20][22][23][24][25][26][29][30][31][32] 孙刚成.教育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序言,8,5,5,8,13,11,11-12,13,53,56,56-57,54,57,57,62,69,9,113-118,102,115,87,67,60.

[8] 张娜.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6(19):8-11.[9][15]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98,12.

[11] 陈道德,杨爱琼.从自然生命到精神生命:庄子生死观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3):86-90.[13] 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谈幸福[M].王志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

[21] 陈军科.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现代人文精神论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21.

[27]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学有所教[J].教育研究,2009(3):3-25.

[28] 张楚庭.全面发展实质即个性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70-74.

猜你喜欢

信仰个性化生命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