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一体化探略

2018-03-22邢华平

关键词:大思政理论课思政

邢华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近年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社会实践环节不断被强调。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重要配套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不仅强调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增强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且明确规定了本专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分。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要求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接收大学生实习实训制度”。 可见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现阶段,高校的思政类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两大模块:一是由教学部门负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一是由校团委和学生处等行政管理部门统筹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两大模块既有诸多共通性,又长期各自为政。如果能本着“互惠双赢、相互促进”的原则,打通两者的教育平台,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交互结合,将会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化的必然方向。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共通性

何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目前存有多种定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呼应的、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表征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通过直接体验和感受,深化学生的理论认识,提高道德修养和行为,促进全面发展。就其形式而言,主要包括原著阅读、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是有组织、有计划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素质的教学活动。 从这些要素可以发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工作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诸多规定性高度一致。

1.教育目标具一致性

思政课在理论讲授之余愈来愈强调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不拘泥于书本,通过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了解实际生产生活,增强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观察和分析,进而真正深入领悟理论知识,形成理性的思考方式和正面的价值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一党的教育方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培养品格,锻炼能力。二者的教育目标都是力求以社会现象、现实问题作为教育题材和资源,通过学生的切身体验,打通理论与现实的连接,丰富学生的感受和思考,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教育内容和形式具兼容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经常会采用的方式都包括: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博物馆、红色文化的典型地区参观学习;组织学生到各类生产单位,参与社会调查;组织以环保、关注弱势群体等为主题的服务活动或义教、义诊、义卖等志愿者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文体活动或知识竞赛。就其形式而言,二者都涵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文化服务、公益活动、社区援助等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不少相通之处。

3.教育载体类型具共享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活动载体类型有许多可供共享。比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都会以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名人故居等为依托;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会以当地有代表性的厂矿企业、特色社区、农村为依托;开展道德修养、团结互助、服务意识教育会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等。

可见,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形式、载体上有不少联结点 ,二者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各自发展的进程当中也已逐渐呈现出相互结合、渗透的趋势和呼声,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需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各自为政

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之余,组织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理论,加深理解,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甚至价值观。2011年2月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中就提出“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大多数学生”的具体要求。较早前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意见》则明确指出,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近年来高校在德育工作中,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一方面要求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等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思政教育相关教师和干部都要积极参与。

可如前所述,虽然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团委、学生处等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诸多关联相通之处,但由于分属教学和学生管理两个不同的领域,在操作上由教学学院和行政部门分别实施,一直以来互不干涉,也鲜有沟通。而这样其实会导致组织活动的重复、雷同,甚至冲突,既影响了教育效果,也浪费了学校资源。

在很多高校,这两类活动普遍存在一些尚待改善的现象。一方面,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在组织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目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普遍较重,授课班种杂、学生多、学时长,完成教学大纲相关理论讲授任务已经很繁重。如果学校没有统筹规划,单靠思政课教师个人精力和资源,很难组织既覆盖广大学生,又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时候只能通过组织辩论赛、演讲之类的作为授课补充形式,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学生活动往往缺乏理论支撑,思想内涵的深度、厚度不足,随意性较大。有些活动虽然一时搞得轰轰烈烈,但却难以产生真正持久深入的影响。

因此,如果能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贯通,突出二者的共性,在“大思政”工作思路下推动两种社会实践相互促进,完善模式,将会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化的有益途径。

三、 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的模式构建

根据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实际,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体制上互相衔接

在当下的高校管理体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由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管辖(现一般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学院、思政部),教学的组织实施由他们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则由校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管理,一般在寒暑假、小长假或周末进行。在大部分院校,这二者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但如上所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一致,内容和形式兼容,载体类型又可共享,故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有不少趋同的选择,整合二者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首先,学校层面应完善领导机制,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校级管理体制。可由分管的校级领导统筹,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学院拟定校级总体方案,统一规划师资、场地、资金、时间等;其次,教学部门应研究制定综合的教育教学规划,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体系和行政体系上相融合。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管理相结合的实施方案,综合课程教学目的和学生管理实际,根据不同学院、专业、年级的不同情况,紧扣国家、省市、学校当年的宣传形势和工作重点,搭建序列化教育体系。由于实施教学包括组织、管理、评价、督导等多个环节,涉及多个单位,理论教学部门应与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及校内各教学单位密切配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校社团活动、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及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同时推进实践教学向党团建设、勤工助学、社会活动等平台延伸。只有学校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才可以避免两种社会实践活动的重复与冲突,有效利用校内外资源,实践育人工作才能顺利实施并真正取得实效。

2.载体上互相补充

对于大部分普通高校来说,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最大的难题是缺乏专门、固定的教学基地,团学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则是参与面不够广,很多时候受资源、规模、信息限制,只有少数学生干部、校园精英能够参与。其实,第二课堂本质上是思政理论课堂的延伸,高校可以将教育目的相同、教学内容相近的实践活动统摄起来,在活动载体上下功夫。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组织品读马列经典原著小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小组、学习党章小组、时事学习小组等,尽可能融政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也可以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学生返家或参加三下乡活动时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教师依据教育内容凝练主题,列举若干调查题目和范围,让学生在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中去思考、去观察,培养了解社会、思考问题、指导实践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利用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丰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形式。比如,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而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五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十九大召开等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良好题材,在这些时段与学校团委、宣传部、学生处等部门联合组织活动,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教育,具有紧扣时政热点、震撼力大、启发性强的特点。又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可以与学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志愿者活动、校园自律活动、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文明修身工程等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知行统一。

思政课实践教育与学生管理相衔接另一重要渠道是可以与专业课的见习实习相结合,以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为依托,利用专业课外出见习、实习、实训,同时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效能。专业课实习基地一般都经过长期建设,基础雄厚,比较稳定和成熟,也具有与思政课社会实践主旨契合的教学资源,可以扩充成为思政教育的阵地。高校在制定教学规划和培养方案时,可以让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一直伴随着专业课的见习实习进行,让学生带着相关的问题和任务参与到见习实习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捆绑到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如此结合也能缓解课时、经费、资源等不足的难题。

3.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工作人员交流合作平台

落实习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其关键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工作人员这两类岗位的职责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都是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者以课堂理论教学为本,后者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为主。入职条件、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的不同使这两支队伍呈现不同的特点,但彼此具有互补性。一般而言,思政课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和理论研究,具有较扎实的学术功底,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时能提升其理论深度;团学干部、学生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较强,且对学生的特点、喜好、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有效组织实践活动的实施。如果能在学校总体社会实践方案下,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平台,将两支队伍整合起来,让他们分工协作,而不是各自行动,既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学术水平,又发挥团学干部、辅导员的沟通管理能力,将会切实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实效。具体而言,可由思政课教师担任活动的指导老师,负责结合理论教学、时政热点设计社会实践的主题,在背景知识、科学方法上予以指导;团学干部和辅导员主要负责组织活动,做好协调衔接,监控学生的实践过程,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如此结合定能增强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和知识性,又保持生动活泼的形式,寓教于乐。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指出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实践活动正是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精神、外化行动的重要环节,高校应更加重视这一工作,建立“大思政”格局,探索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一体化的思路,整合教育力量和资源,建立社会实践教育与专业实习见习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育人的主渠道,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1] 习近平.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8(01).

[2]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3] 刘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究[D]. 江南大学,2014:10.

[4] 刘惠.‘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统整[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3(1):179-173.

[5] 陈再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课堂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4):149-152.

[6] 邹慧,黄河.论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65-67.

猜你喜欢

大思政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