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2018-03-22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十二五”期间,沙钢集团进入了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和钢材市场的重大变化,沙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进一步做大做强钢铁主业的基础上,重点实施拉长产业链、搞好配套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搞好资本运作等四大转型升级工程,积极拓展与钢铁主业关联度大的多元化经营领域,使沙钢进一步形成科学发展新格局,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沙钢充分发挥特有的核心竞争优势,坚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深化节能减排,全力开拓市场营销,企业生产经营保持了高效稳健的发展态势。
一、概况
(一)企业总体概况
沙钢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连续8年跻身世界企业500强,2016年位列第314位。沙钢集团(以下简称“沙钢”)位于长江之滨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张家港,拥有10公里沿江岸线,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目前沙钢本部拥有总资产1140亿元,职工1.5万余名,拥有集烧结球团、炼焦、炼铁、炼钢、热轧、冷轧及配套公辅设施等一整套先进的钢铁生产工艺装备,具有年产铁1880万吨、钢2410万吨、材2310万吨的生产能力。沙钢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电炉钢和优特钢生产基地、江苏省重点企业集团。主导产品“沙钢”牌宽厚板、卷板、冷轧板、高速线材、大盘卷线材、带肋钢筋等已形成数十个系列和300多个品种。全年共完成炼铁1840万吨、炼钢2038万吨、轧材202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44亿元、利税53亿元。
(二)企业科技概况
1. 科技投入情况
“十二五”以来,沙钢建立了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可靠和稳定的资金来源。2011-2016年,沙钢每年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基本持平,分别为16.87、22.83、20.28、20.25、14.03、14.28亿元,占上年销售收入的1%-3%,累计投入了约108.54亿元,保证了研发工作的正常运作,提高了技术创新的整体投资效率,为公司提升技术开发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研发机构拥有情况
“十二五”以来,沙钢继续加强现有研发机构——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的建设。为了配合沙钢冷轧生产线、超薄带生产线的建设和配套产品的开发,沙钢研究院于2012年、2016年新组建成立了冷轧研究室、超薄带研究室,为新生产线的迅速投入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为了保证钢铁研究院的良好运作,沙钢在专业设备采购方面坚持充分、持续的投入。2011-2016年,在仪器和设备方面的固定资产原值增加了约5032万元,新添置了真空感应炉烘烤器、冷轧试验机组、退火试验机等25台/套试验设备。
3. 科技人才队伍情况
沙钢历来十分重视科技队伍的建设,一直面向国内外展开学术带头人的招聘和引进工作。截止2016年底,沙钢拥有各类研发人员有379人,占在职人员比重2.5%,其中博士27位、硕士106位,具有高级术职称20人、中级技术职称116人、外聘专家15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人才2名、江苏省333人才4名。沙钢与江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共同开办工程硕士班,与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南大学等联合培养在职博士。此外,通过内部培训、合作培养、送外深造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为沙钢实现新的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 专利情况
2011-2016年,沙钢累计申请专利279项(其中发明专利224件,含4项国际PCT专利),累计授权专利168项(其中发明专利117项)。截至2016年底,沙钢拥有有效专利178件(其中发明专利125件)。“十二五”期间申请、授权专利的数量均比“十一五”期间翻一倍。进入“十二五”以来,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年平均增长量约为6-8件。
5. 获国家奖情况
2012年,沙钢 “现代轧制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创新平台”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二、主要成效
沙钢的科技创新模式从创业初期至今,经历了从最初的单纯靠引进先进技术,到后来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最终到自主创新,企业在创新能力建设理念不断进步,带来了创新方式的逐步完善。2011-2016年,公司开发及试制240余种新产品,新品销售收入约450亿元。这些新产品的成功开发弥补了沙钢空白,丰富了沙钢钢铁产品结构,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新增效益。工艺方面,公司一直以来坚持全流程工艺的研发优化,在铁前、炼钢、轧制等重要工艺环节,一方面引入国内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在现有生产装备基础上持续进行工艺技术改进优化工作。
(一)铁钢工序界面铁水“一包到底”流程的研发及应用
在运输路线、炼铁厂和炼钢厂平面布置上,突破传统思路,在生产组织上,开发了铁水在线重量精确控制、铁水包调度系统、运输控制系统等技术,创造地实践了从高炉到转炉“一包到底”的生产工艺,使生产节奏明显加快,减少铁水热损和倒包时的环境污染,节约了人力、能耗和生产成本,也节约了厂房空间。该项目荣获2011年冶金行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二)优化配煤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该项目研究了配煤煤质及操作条件对焦炭质量、炼焦煤合理利用及炼焦全过程价值的影响,提出了焦化副产品产率预测方法和焦炭净成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优化配煤专家系统,实现炼焦配煤、焦炭质量和化学产品收益一体化的控制模式。2012年12月开始在沙钢宏发焦化厂1#-8#焦炉进行了优化配煤试验,实现了5元/吨-40元/吨的降本效果,同时通过焦炭质量预测控制焦炭质量稳定,焦炭冷强度预测精度在1%以内,热强度预测精度在2%以内。该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大型高炉用焦炭质量稳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为焦化生产过程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经验,对行业技术进步有积极促进作用,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荣获2013年张家港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冶金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三)高炉关键技术自主集成及应用
该项目一是采用特大型高炉总图布置技术集成创新。总图布置优化就是在特定的区域内,满足项目工艺技术先进,公辅设施配套合理、系统衔接高度紧凑、功能分区明确、物流顺畅、线路短捷要求,达到高效、优质、节能、环保生产目标,是高水平的技术集成创新与设计理念的最佳体现。二是采用特大型高炉强化冶炼技术集成创新。对特大型高炉炉型进行集成创新,对高顶压、高富氧和无钟布料离线与在线模型等强化冶炼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应用在生产实际中。该项目荣获2013年江苏省科技技术二等奖。
(四)大壁厚海洋工程用超高强度钢板的开发
采用合理的成分设计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在沙钢先进的炼钢连铸、5米宽厚板和宽厚板热处理生产线上生产F690(FQ70)的调质热处理钢板,在市场上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不但支援了国家能源建设的重点项目,同时大大地提升了企业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水平,带动了其他高强度和超高强度高韧性焊接结构钢生产技术的开发,加速了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进度。该项目先后荣获2012年冶金科学技术二等奖和2014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五)超宽高强度船板钢的开发及制造技术集成
本项目结合沙钢先进的5米宽厚板生产线的特点,通过系列的试验研究及生产技术难点攻关,成功开发出(厚度6mm-60mm)×(宽度900mm-4800mm)规格热轧高强度船板钢AH32-FH40,并在国内5m宽厚板生产线上首次采用“TM(热机械轧制)+预矫直+MULPIC加速冷却”工艺流程生产宽幅高强度热轧船板钢,解决了薄宽及宽厚热轧高强韧性船板钢生产难题,产品品质优良,深受用户好评。该系列产品的成功开发,不仅填补了江苏省的空白,还成功替代进口,并出口到韩国、马来西亚等地,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及江苏省船舶工业的发展。该项目荣获2012年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六)抗大变形高级别管线钢开发及应用
在批量供货X80的基础上,针对地质条件恶劣情况下的管线工程采用“基于应变设计法”的新概念,在满足抗大变形钢种高强度高韧性、低屈服比、高抗压缩和拉伸应变性能、大的可变形性等性能要求的条件下,采用更加优化的成分和工艺设计,开发抗大变形管线钢X80,并于2012年11月5日通过了中石油组织的的科技成果鉴定,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该项目将打破我国抗大变形高级别管线钢受国外垄断的局面,并定向供货给国家油气输送重点工程,大大降低国家工程建设的投资,减少项目建设时间,为我国国民经济和能源储备做出巨大贡献。
(七)煤浆输送管用S65J钢板的开发
沙钢开发的煤浆输送管用S65J钢板采用多组元合金成分设计、高洁净度和无缺陷连铸坯炼钢及具有组织控制特点的控轧控冷工艺技术,产品具有高强韧性、低屈强比和良好的焊接性,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明显高于X65及其他同类材料,其主要用于长距离、高输送压力、中等浓度的煤浆输送X65直缝埋弧焊管线钢管。2012年1月8日通过了经信委组织的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达国际先进水平。该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后,可满足“神渭煤浆管道”项目的建设需要,也极大地提升了企业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水平,加快了行业产品结构调整进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该项目荣获2013年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八)低成本高品质合金高碳钢系列线材的开发
本项目利用沙钢“电炉+小方坯连铸连轧”的短流程生产线,通过对合金高碳钢的成分、组织设计和轧制及连铸控冷工艺的研究,成功实现了高等级合金高碳钢系列线材的规模化生产,开发的高碳合金钢系列优质线材,可以满足1860MPa至2100MPa级预应力钢绞线制品以及1670MPa、1770MPa及1960MPa级镀锌钢丝的使用要求,产品质量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项目开发过程中申请了多项相关专利,可以为国内相关企业产品开发提供帮助,有利于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且该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也可应用于其他高强度、高合金的线材产品的开发。该项目先后荣获2012年中华全国工商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2年苏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九)高性能焊丝钢的开发
本项目从盘条的角度,研究ER70S-6的CO2气体保护焊大颗粒飞溅问题,通过消除表面压入氧化皮和减少大型碱性见杂物等方法,解决大颗粒焊接飞溅问题,并成功应用到其他CO2气体保护焊用盘条产品中,取得显著效果,现已开发ER70S-G、ER55-1、EH-14等产品,满足GB/T8110-2008、JISZ3312-2009、AWSA5.18-2005等要求,产品质量稳定,得到下游客户一致好评。近两年来,本项目产品质量稳定,已出口至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效益十分可观。沙钢是我国焊丝钢用盘条的重要生产基地,解决大颗粒焊接飞溅技术难题,焊接生产中可节约大量的人力,提高焊接效率,减少材料浪费,显著降低客户使用成本,同时焊接烟雾减少,保护焊接工人身体健康。该项目中的多项技术被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我国焊接材料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该项目先后荣获2012年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4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十)8级抗震钢筋的开发
该项目成功开发了600MPa级抗震螺纹钢筋,规格覆盖6mm-32mm,并已具备批量供货能力,是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最高强度并批量供货的螺纹钢筋。且在HRB600技术基础上,创造性研发出HRB600E抗震钢筋,为国内首创,目前国内仅沙钢具备生产全规格产品批量供货能力。研发的HRB600E技术指标先进,断后伸长率大于15%,最大力下总伸长率大于9%,强屈比在1.25以上,冷弯和反向弯曲性能好,产品可满足抗震性能的要求,已实现工业化稳定生产。该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两项,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荣获2013年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企业发展战略与科技发展规划的融合
2011年,公司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战略目标,联合科技创新平台及时制定了《技术开发战略》,为提升公司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提供了必要保证,是实现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战略规划。该技术开发战略确保了“十二五”期间各种科技创新资源适时到位,严格执行,且根据发展需要实时动态修正管理。在每年年终,沙钢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需求以及“十二五”技术开发战略,认真组织制定下一年度的技术创新规划,并要求技术创新平台以及相关部门、条线严格认真贯彻执行。
(二)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先行。沙钢一直坚持“人才、基地、项目”相统一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平台建设在前些年的基础上又取得了发展,新成立了苏州市企业院士工作站,沙钢钢铁研究院先后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和“苏州市创新型先锋企业”等创新平台资质;新增6000m2中试基地,先后新增投入约2000万元,建设了特种合金线、炼铁实验室、冷轧中试线等。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根本是凝聚优秀人才。尖子人才是创新平台的灵魂,对保持平台的优势地位和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沙钢钢铁研究院紧紧追随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因人设庙”,注意发挥领军人物的支撑作用。同时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依托平台,打造研发领域全面、能力持续提升的科技创新队伍。
(三)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沙钢技术中心自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后,投资5个多亿人民币建立了实验技术装备和分析检测设备居世界一流水平的沙钢钢铁研究院,形成了以沙钢钢铁研究院为核心,包含总工办、理化检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及研究生工作站在内的企业先进钢铁材料和工艺技术的科技创新体系,研发领域包含了焦化、烧结、球团和高炉过程,炼钢和连铸过程、棒、线、板和卷热轧过程,钢板热处理过程,硅钢、镀锡、镀锌等冷轧产品,节能和环保,冶金过程副产品综合利用等。
有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是提升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在“打造精品基地,建设绿色钢城”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本着“推广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规划一代”的研发思路,围绕提高工作效率、快出研究成果的总体要求,沙钢充分利用内部、外部技术资源,以钢铁研究院为创新中心和研发平台,通过“产学研”和“产销研”等研发形式,形成了沙钢研究院特有的“项目制”技术创新流程,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不低于20%”的分配比例,进行科学、高效和低成本的科技研发工作。“项目制”技术创新流程通过严谨的层层立项环节,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点(如缩短研发周期、高效开发性价比高、具有市场竞争力新产品),通过项目立项评审、项目结题验收等形式优化关键点,运用扁平化的项目制管理机制,提升技术创新过程的高效科学性。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为切实做好沙钢技术创新发展提升过程中的智力保障工作,结合钢铁研究院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沙钢制定了层次化的人才梯队建设方案,以“递次培育、注重长效、优化梯队、促人才兴院”为宗旨,以“四大人才工程”、“三大人才层次”建设为抓手,切实促进科技人才队伍由优转精、由强转尖,从人才激励、管理引导等多方面入手,切实有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在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重点落实了以下“四将”措施:(1)将“基石工程”作为基础,革新团队新成员培训,在加强员工技能、制度培训的同时,做好文化理念的引导工作,利用文化软实力积淀科技人才队伍的中长期发展潜力;(2)将“动力工程”作为活力,大力挖掘出一批具有潜力的优秀员工,并建立健全了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知识水平提升的人才考评培育体系,坚持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健全了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并储备后备骨干团队,不断增加了科技人才队伍的活力与动力;(3)将“骨干工程”作为支撑,同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引导,不断发挥“培育重要研发人员、研发负责人和带头人”的中流砥柱作用,并通过采取内培外培、企校联合等多种方式,培养、提升骨干人才,成长了一批专业技术骨干及复合型管理人才;(4)将“领军工程”作为导向,将内部专项培训与外部参观学习、国际研讨交流进行有机结合,对现有高级研发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育。
(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
知识产权方面,沙钢先后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专利管理办法》《技术合同管理制度》《论文发表管理规定》《商业秘密管理规定》等相关管理制度,明确了各项知产工作的流程,为知产工作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在高度重视和制度支持下,知识产权产出硕果累累,在数量、质量方面均得到极大提升。同时,通过与各专业技术人员签订《保密协议》使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得到了有效的维护。通过这些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沙钢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管理能力均大大提高。
尤其在专利申报方面,沙钢支持钢铁研究院通过自主化、品质化、特色化的专利管理战略,逐渐形成一整套较为健全的专利管理机制。自2012年起,在沙钢的支持下,钢铁研究院尝试专利独立申报,进一步提高了专利申报质量和申报效率。除了定期组织知识产权管理人员送外培训外,还邀请外部专家来沙钢开展知识产权系列讲座,公司内部经常组织各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专利撰写讨论会,以促进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
沙钢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建设是以实现“管理思想现代化、系统应用网络化、开发平台标准化、业务流程自动化、应用系统集成化”为目标,以战略为导向,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为原则,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上,集成创新、整体优化,逐步实现企业智能制造。
“十二五”以来,沙钢先后实施重点信息化、智能化项目70余项。近年来,沙钢建设完成的主要信息化系统有:协同办公系统、购销系统、电子商务系统、财务系统、资金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多产线MES系统、行车定位与无线调度系统、计量质量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码头运输管理系统、智能地磅称重管理系统、废钢手机定级管理系统、炼钢精益生产管理系统等,基本形成了从基础自动化、过程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计划到全面综合管理的功能相对齐全的信息化应用系统。
(七)推动管理创新
沙钢一直以来围绕效率,强化基础管理及队伍建设。一是全面深化绩效考核管理。深入推进核算单位最小化工作,及时制订各类考核奖罚规定,提高效率效益水平。全面抓好员工三通道建设,重点抓好技术通道建设的研究试行,目前“行政、技术、技能”三通道已基本打通并形成制度。
二是坚持抓好提质减员。重点抓员工针对性培训、一岗多能、四化减员等工作,2016年在为项目配员309人的情况下,合同工和劳务工人数同口径减员1187人,同时委外检修、劳务外包人员减员618人。
三是扎实推进“四化”建设,目前ERP系统、铁区MES系统、生产管控系统、板卷精益生产管理系统、机修MES系统等均已完成并上线,同时完成了炼钢、轧钢等生产车间机器人测温取样等39项智能化项目。此外,配合信息化项目建设,建立了公司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取得国家工信部认证颁发的证书,成为了全国首批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单位。
(八)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科技贡献率
在利用产学研平台与各大高校院所开展合作的同时,在公司内部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和高新产品开发运作机制,以市场为主导,从原材料入厂着手,以“产学研”结合为主体,将“产销研”结合,“产品研发组、生产车间、外聘专家组”结合,“研发、生产、检测、认证、标准、销售、服务、采购”结合,“新品开发、人员培训、条件建设”结合,共同构建的这“五结合”应用到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当中,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紧密围绕市场,进行新品研发、生产工艺技术改进、设备改造等创新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科研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高新产品开发的运作机制的建立。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提高科研人员的贡献率,沙钢建立了公平的绩效评价体系,对研发人员项目完成情况和个人能力、品行等各方面综合考评,激励研究人员早出成果、多出成果。此外,沙钢结合企业的实际,围绕提高工作效率、快出研究成果的总体要求,钢铁研究院采取扁平化矩阵式管理模式。扁平化,即研发人员与相关部门之间保持紧密联系,保证产品研发和质量改进需求准确传递;矩阵式,即项目组成员来自不同的条线,项目组负责研发之外,还负责研究成果在沙钢尽快实现工业化应用。这种管理体系保证了各类研发活动和质量改进活动快速、高效地开展。
(九)依托技术进步,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沙钢十分重视企业降本增效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深入推进重点指标攻关工作,明确每年重点攻关目标,严格对标奖罚,鼓励各分厂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先进同行对标、取长补短,绝大多数指标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2016年达标率基本上稳定在60%以上,其中烧结矿蒸汽回收、2500m3高炉、1080m3高炉燃料比、炼钢钢铁料消耗等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二是突出抓好铁前原燃料结构优化降本,在保证高炉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最低化,重点做好焦化配煤、烧结配料、高炉配矿三方面的降本节支工作,其中通过抓性价比好的扬迪粉使用,全年累计挖潜4794万元。三是大力开展降本节支、创新挖潜增效活动,先后完成736项,累计实现降本增效42.7亿元。四是大力开展负面清单脱负降损活动,2016年8-12月份负面清单损失降至月1.2亿元,与1-7月份平均1.7亿元相比,下降了29.4%。
(十)依托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
围绕节能减排,沙钢坚持科技领航、自主创新,采用国内外最前沿技术,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创新工程,实现技术装备大型化、生产流程连续化、清洁化,工序衔接紧凑化、过程控制自动化,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好各种能源和资源。
在管理上,重新完善了三级环保责任制,通过责任落实加强了环保管理,先后实施了200余项的环保整治专项工作,改进了公司的生产环境,积极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控制新技术,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使环保设备与主体设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环保设施的投资额占项目总投资的12%以上,全面实施了烟(粉)尘治理、烧结脱硫、噪声治理等环保工程;先后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36项。荣获“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单位”、“江苏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
在循环经济方面,深入实施煤气、蒸汽等“五大循环回收利用工程”,重点做好计划用能、蒸汽平衡率提升、提高转炉煤气回收量、含铁固废回收利用等工作,切实抓好二次能源的回收和利用转化,强化吨钢能耗压降,产生了经济效益、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联动效应。2016年全公司吨钢综合能耗577.92千克标煤/吨,为历年度最好水平,取得了公司产业链不断延伸而吨钢能耗不断下降的好成绩。
四、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1. 坚持重视抓好科学、审慎决策。决策包括经贸决策、投资决策、技术改造决策、管理决策等,公司、职能部门、生产分厂都有本条线重点业务的决策,决策效益就是最大的效益。“十二五”以来,公司高度重视决策工作,做到集思广益、深入讨论、取长补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特别是对于重大问题,认真编制并修订完善有关计划和方案,深入、反复讨论,做好方案优化,确保决策的及时性、有效性。
2. 坚持不断加压、准确定位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水平。2016年以来,公司自加压力,以先进为标杆,不断调高目标,用目标倒逼指标水平的提升。如为深化节电节气降本管理,公司提出了“能源降本8亿元”的专项目标,制定攻关项目,从管理、技改等方面狠抓推进落实,截止2016年底,已形成1.3亿元的年度降本能力。
3. 坚持把“四化”工作放上重要位置上来抓。进一步加大了“四化”建设力度,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同时不断深化自动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与集成,依靠技术手段来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