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本主义下研究生学术创业意愿提升研究
——基于W高校创业活动调研分析
2018-03-22陈晨
陈 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术资本主义随着知识经济应运而生且不断壮大,至今已达到质的跃迁。如今学术资本的转化不仅破解了学术与资本的长期对立,且为研究生突破自身专业知识的市场壁垒、运用学术资本参与创业提供了极大可能。但目前我国研究生学术创业现状不容乐观,学术成果的割裂和闲置、市场导向弱的学科环境以及窄口径培养都严重阻碍了研究生学术创业意愿的有效提升。本文基于学术资本,从现状分析学术资本对研究生学术创业的影响,以期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学术资本主义:高校创业教育新常态
学术资本主义现象早就存在,但“学术资本主义”这一术语却在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1990年,爱德华·J·哈克特(Edward Hackett)首次将学术资本主义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为描述“当代高等教育系统中学术科学越来越依赖于源自其他机构资源的现象”而提出的“学术资本主义”这一术语,主要用来描述当代高等教育系统中学术文化的结构性变革。[1]
1997年,希拉·斯劳特(Sheila Slaughter)和拉里·莱斯利(Larry Leslie)在1970-1995年间通过研究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和英国这四个国家高教发展,分析了谋利动机对学术的影响,合著《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一书。
21世纪的大学已成为混合而又复杂的组织,知识不仅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私人产品性质日益凸显,大学使命的演变促使学术资本主义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2004年,斯劳特和加里·罗兹发表了《学术资本主义和新经济:市场、政府和高等教育》,修正了学术资本主义“是一种市场导向的知识生产与转化方式,是一种基于专业化理念的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是一个影响大学及其成员身份定位的文化系统”。[2]该书将学术资本主义与新经济相结合,不再囿于之前的学术资本主义概念的提出和教育与经济现象的描述,而主要从新知识流、大学内的间隙组织、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之间的中介组织和拓展的大学管理能力等四个方面,将大学、教师、管理者和学生等核心要素与新经济结合起来,重新诠释了学术资本主义的内涵。[3]且据悉,MIT成功创业的研究生校友中,24%的博士和19%的硕士表示,他们所创办公司的产品大多基于研究生期间的项目研究。[4]
而我国国内学术领域首次出现“学术资本化”术语是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张丽英在其论文《“全球化”所引发的“新管理主义”“学术资本化”和“大学企业化思潮》中提出的。这些年来,我国高校也在“经济新常态”和“创新创业”浪潮中做出及时调整,主动打破市场壁垒,创建校办产业,如清华同方、清华紫光、浙大中控、浙大兰德、华工激光、华中数控等上市公司。这些公司也是在高校中利用优秀学科和卓越人才资源而建起的高校衍生公司,且这些公司也以优异的成绩见证了其实力,如清华大学仅在2011-2012两年间,签署了89项以专利独占许可和专利转让的方式将专利技术应用于企业的项目合作,合同金额约1.15亿元。[5]本次调研的W高校创业园建立三年半的时间里已孵化一百多家已存活企业,产值一千万以上的大企业有三十多家。如此种种无不昭示着学术资本主义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新常态”阶段。
综上,对学术资本主义内涵的界定学界还存在诸多争议,且分歧主要是以下两点:一是“学术资本主义”一词宣示了知识成为“资本”,在此意义上,拥有知识的大学教师实际上成为“资本家”。高校和产业界同时与拥有“知识资本”的教师、学者产生雇佣关系。二是把知识当做产品,在高校与产业间形成的市场中流通的知识市场化过程,而本文的写作基础在于第二种内涵。
二、学术资本主义视角下:研究生创业意愿低及原因探析
学术创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学术创业是指大学学者(包括高校管理层、高校教师、研究生等)在学术项目研究中保持适度的经济互动,以研究成果为学术资本,通过建立科技孵化器、专利申请及随之而来的版权税和许可协议、创立衍生公司、知识入股等创收性行为。广义的学术创业则包括学者对自身学术生涯的战略管理以及创建一个新的领域或机构。[6]学界目前比较认同的“创业意愿”(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是指计划创办新企业的信念,且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会自觉履行这些计划。[7]本文的“学术创业意愿”是指取得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且具备初级学术研究能力的学术工作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自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有一定的创业资本基础的前提下,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
研究生拥有其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积累,研究生创业是以研究生所具备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创新知识的独特资本转化为有市场价值的服务产品,从而开展的学术性质的创业活动,故研究生创业属于学术创业范围,且研究生作为知识应用与创新的中坚力量,探究研究生学术创业意愿有较大意义。
据此,笔者做了一次研究生创业现状调查。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以问卷星形式,调查对象涉及到W大学研究生院的17个学院89个专业,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40分,收回340份,回收率100%。按照有效问卷的收回标准,本研究将前后关联题目。剔除回答自相矛盾以及不符合作答要求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97%,样本分布如表2-1所示。
表2-1 样本分布表
(一)研究生学术创业意愿调查总体分析
从此次调查结果来看,目前研究生创业意愿较低,对于“您对创业是否感兴趣”的调查中,仅9.12%表示“很有兴趣”,有22.06%的研究生为“比较感兴趣”,42.65%的研究生为“一般”保持中立态度,故可知研究生作为具有巨大创业潜能的群体,对通过创业来实现自我人身价值绝大多数并非持否定态度,但也没有强烈的创业意愿。
研究生创业兴趣直接影响了其创业意愿,以下论证了研究生创业兴趣差异显著。如表2-2运用SPSS17.0来分析,并截取部分量表来做参照,选取专业Q1和性别Q来对创业感兴趣程度的影响进行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数值显示性别因素Q2与创业感兴趣程度Q11无直接相关性,而专业Q1与创业感兴趣程度Q11呈显著相关(Q1的Sig值为0.032)。由此可见,不同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差异大,国家院校和社会对不同学科的关注度也不同,从而导致投资倾斜,学术资本分配不均。正如近些年,国家兴起科技强国战略,科技含量大的理工科专业更容易获得较多的国家和地区项目基金支持,也就更容易将学术转化为资本,学生受到鼓舞,创业激情自然高涨,而与市场关联弱的学科学术资本转化较困难,相关政策也不完善,导致这类学科的研究生创业兴趣较弱。
表2-2 影响创业感兴趣程度的交叉因素分析(主体间效应的检验)
(二)原因探析
1.社会文化因素
问卷中对“您认为研究生创业形势如何”这一问题,有近七成的研究生对自我创业缺乏信心;而对于“如果您有创业的想法,您会努力付诸于行动吗?”,有25.29%的研究生表明“肯定会”,56.74%的研究生则表示“不一定,能做到就做到,做不到就放弃”,接着对于问题“如果在创业中遇到失败,您会如何做”中,有5%表示会“尽快筹集资金,重新计划第二次创业”,而有69.7%的同学表明会“积累经验,等待时机”;同时有21.7%的同学表示会“直接放弃,寻找一份安定的工作”,如图2-1所示,可见对于创业,大部分没有持之以恒的激情和耐力,在经历一次失败后会重新审视创业选择,直接导致二次创业意愿低下。
轻商的文化氛围下,研究生以创业代替就业存在巨大心理阻力,这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首先,中国古代“官本位”和“重农抑商”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多数时期商贾身份轻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多数研究生对就业稳定的官场趋之若鹜。其次,现实中“暴发户”“富二代”等对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导致学者对商人的普遍轻视,这致使学者不齿以“企业家”自居,即使有商业运作头脑的学者多半也仍以学术之名获得资本转化且不愿放弃学者身份。最后,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机会成本的刺激下,研究生两下权衡,若生活得不到保障,“果腹”成了眼前重要问题,则创业意愿就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家庭美德之优良传统,且目前我国中产阶级仍占多数,大多研究生创业需要考虑原生家庭赡养以及婚嫁亲娶组建家庭等因素,学术创业市场链过长、久久未能收益是研究生创业的重要障碍。
图2-1 二次创业意愿调查
2.学术创业资源不足
创业资源主要指的是融资、人力资源、社会信息资源等。对于“您觉得创业中哪些资源有助于成功创业”中,调研评分数据如图2-2所示,可以看出良好的物资基础、合作伙伴以及扎实的专业技术占比重较大,也是导致创业意愿低的主要因素。
调研分析总结可知,首先,研究生创业融资不足主要表现为“两大矛盾”:外部资金投入增长速度与研究生创业所需资金的增长速度不相适应的矛盾,设立的专项资金与创业研究生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虽然国家和各地区政府及高校内部对研究生创业基本都设立了专项资金,但此次调研发现目前研究生创业最缺乏的仍是良好的物质支持,这就由第二个“矛盾”所引起。其次,在人力资源方面,由于学术领域就业存在刚性,且高技能人才供给量少,研究生创业企业高精实用技术岗空缺,招聘成本高、留人难。最后,高校专注学术,对市场领域涉足不深,获取社会信息资源渠道不畅。
图2-2 目前研究生创业最匮乏需求项评分
3.间隙组织效用低及高校拓展的管理能力弱
校内创业教育的间隙组织效用低,主要体现在学校与各院级在助研创业工作上的对接不畅。据此次调研访谈,W高校对于研究生创业的支持力度较充分,然而各院在具体落实上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落实创业扶持政策资金报销项目上出现报销不及时、范围窄、渠道不畅。同时高校拓展的管理能力被学术与市场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所架空,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高校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其对研究生学术创业教育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如图2-3,W高校研究生对创业各项政策了解程度低,究其原因,无不是高校内创业教育间隙组织效用不明显造成的。
图2-3 W高校研究生对创业相关知识自主了解程度
为进一步研究校内间隙组织的影响因素,调研中设立如下问题,“相关校内部门定期开展创业团队交流会”“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比赛”“微信等公众号定期发布创业信息和政策并解读”“创立大学生创业基金”“设立0元专利转让政策”“资助资金及时报销”“建立校企联合创业基地,定期举办创业企业走访学习”“校内组织发布人才交流会,允许创业团队招募人员”“举办相应的技术性科普知识讲座”“建设专业的教师指导队伍”“创设大学生创业课程培训”并根据重要程度打分,经整理后的调研数据如图2-4所示。
图2-4 间隙组织相关因素影响程度整体水平分布图
从图2-4中可以看出,总的来说D、E、H和J的得分较高,说明对于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中与资金、人才和导师水平相关的措施起到了主要作用,为更详细的分析,我们将对象分为有创业经验的和无创业经验的进行对比分析,如图2-5所示。
图2-5 间隙组织相关因素影响程度分布图
对比图2-5可以看出在有创业经验的群体中,比较看重的是D、F、G措施,也即对于资金的筹集和及时使用以及是否能够与众多企业进行合作交流是提升创业意愿的关键;而在无创业经验的群体中他们觉得B、C、G、K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更多地注重于对创业方向的宏观把握。
4.当前高校学科设置下的学术资本不均
对于学科的差别影响,我们针对表2的调研,将对象分为文科和理工科进行统计分析,如图2-6所示。从表中分析可知文科群体中E、I、K得分较高,表明他们更需要的是创业技术性相关资源的支持,而在理工科群体中D、F、H、J、K得分高,说明理工科群体相比于文科群体拥有更丰富的学术资源,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如何将学术资源转化为创业资源过程中其他方面如人力、资金等的帮助。
学科设置不同必然导致校内学术资本流向的非均衡性,同时,各院系学科不同也导致院系内部学术资本流向的非均衡性。一些科技含量大的理工科专业获得较多的国家、地区和校内项目基金支持,学术资本积累多,也就更容易促进学术资本转化;而那些市场边缘化人文社科类学科,培养口径较窄,与产业界关联度弱,学术资本转化则较为困难。拥有较丰富学术资本的理工科研究生创业已经困难重重,又何谈学术资本匮乏、高深科技含量低的人文社科类学科。
图2-6 间隙组织相关因素影响程度分布图
5.中介机构组织力量薄弱
公共部门与私有部门之间的中介组织理论上应相对独立于学校和政府之间,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在美国,作为创业教育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如创业园、创业学院等在研究生、政府和企业三者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在加强研究生与政府、研究生与企业的交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资金援助等方面都不可或缺。但在我国当前的政治环境下,教育部统筹高精尖学府,本就稀少的区域性中介机构可探寻的学术资源少,失去对市场的吸引力,既不能为高校提供市场资源以拓展研究生学术资本转化的途径,也不能为市场探寻人才资源以调整高校研究生培养与市场的对口。
针对中介机构的调研结果表明:对于“是否应该建立第三方创业机构如创业园、创业学院等”中有近90%的表示非常有必要,对于“您对现在学校创业园的建设是否满意中”有72.1%的表示不满意,进一步地我们就“您觉得创业园的建设还需在哪里方面有所改进?”设立问卷。
图2-7 中介组织相关因素影响程度整体水平分布图
从图2-7中可以看出,对每个方面的因素,均觉得需要全面加强,可见中介结构在创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效果甚微。笔者进一步从有创业经验和无创业经验两个群体展开对比分析,如图2-8所示。
图2-8 中介组织相关因素影响程度分布图
对比图2-8中分析可知,在有创业经验的群体中更希望三方机构提供资金的投入使用和合作渠道的拓展,而在无创业经验的群体中他们处于创业萌发的初期阶段,更看重的是日常的创业费用开支和创业政策的分析。
6.学术风险
研究生兼具“学术人”和“经济人”双重角色,作为学者身份的学术贡献与作为“经济人”的求利行为发生冲突碰撞,二者一旦失衡就会带来难以规避的学术风险。一方面,研究生若只承担“学术人”角色,对市场避而远之,这不仅不符合人性假设理论,而且相当于斩断研究生与外界市场的联系,对于研究生本身就业以及高等教育学术自身发展都是极大的限制;另一方面,研究生若过于注重“经济人”的利己行为,过多专注市场,则引发学术过度商业化而带来的学术风险。且这类学术风险较前者更为严重,若说前者过于保守,则后者就过于激进,甚至在学术界刮起难以逆转的逐利之风,鉴于目前高等教育“学术人”与“经济人”假设矛盾难以调和,故在发展研究生学术创业上,管理者更宁愿采取保守稳进、优先学术的措施,自然创业教育发展迟缓。
三、研究生学术创业意愿提升策略
(一)研究生层面
1.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
结合上文图2-1和图2-2,研究生囿于狭小创业空间自主获取信息资源能力匮乏却不自知。故研究生应清晰认识到自身学术创业能力缺陷,不断扩大信息获取渠道、开阔眼界,拒绝“盲目主义”,加强自我定位认知和市场风险判断能力,正确认识个人与创业、学术与创业的关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跟风,积极调动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应努力发挥出作为研究生对高深知识的传播和创新能力,与时俱进,扎实专业,增长市场眼光,提高自主判断的正确性,规避学术风险和创业失败所带来的家庭风险。
2.团队建设科学化
团队是一个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的核心,团队建设是企业初期公司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研究生创业团队建设往往并不科学,团队成员专业扎堆是普遍现象,绝大多数研究生团队市场和财务专员空缺。故无论是研究生个人在组建团队时,还是研究生创业活动评比标准,都应更加强调研究生创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同时,研究生的在校时间多半不足以支撑从创办新企业到扩大投产规模,故每年毕业来临之际,以研究生为主力的团队都必然面临着团队成员流失现象,虽有新鲜力量注入,但团队频繁的人事变动,特别是核心人员变动不利于团队的长远建设,因此,研究生创业团队应拟定较为详尽的人事变动细则,在争取企业创收的同时,提高员工福利,维护公司稳定发展。
(二)高校层面
1.创业教育普及优化
首先,高校应从从心理层面引导研究生正视创业教育,正确处理学术和创业的关系,使创业教育深入家庭,弱化影响研究生创业的家庭干扰因素。其次,转变研究生就业观念,高校要深刻认识到研究生走向创业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应根据研究生的创业动机区别对待不同的创业模式,精准扶持创业。创业模式分为被动型创业和发展型创业,但调研发现有些创业模式划分并不明晰,是多种因素组合下形成的混合型创业。在就业压力驱动下,研究生就业观念和渠道选择上方式多样。例如,一些研究生在实习兼职期间,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对某行业或领域逐渐产生兴趣,有意识地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人脉,并发现商机,一旦时机成熟,就水到渠成走上创业之路,这类研究生需要高校在资金、法律知识、社会资源等方面给予帮扶。还有一些研究生是基于路径依赖下进行的创业,这类研究生创业往往有家庭创业背景依托,此类则需给予其更多的创业自主性。最后,创建“1+N”导师制,即研究生创业团队以校内导师为主,聘请校外“N”个导师为辅,促进初创企业正规化。
2.学科资本均衡化
当前,“学术资本化”对于高校减轻对国家财政的资源依附压力功不可没,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功利主义经济”的学术风险,以市场为标尺衡量学术资本转化速率,无疑将更加激化“重理轻文”“重科技轻人文”的现存学科发展矛盾。故高校在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也应加强人文社会学科与时俱进的转化,促进不同学科资本流向均衡化,在激励机制、扶植平台和评估标准方面设置差异化推动机制。
3.间隙组织高效化
校内间隙组织应权责明晰,提高效率。应制定研究生创业“越级制”审批管理制度,即从“研究生—院级—校级”到“研究生—校级”的跳跃式管理。针对此次对W高校6支创业团队的访谈结果来看,研究生创业问题由院到校反馈缓慢、解决无门,创业团队的棘手问题往往搁置在院系不及校方,或因校内没有成立专门的间隙组织来解决研究生创业实际困难而不了了之。即使是同一个院内的研究生创业,不同公司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也不尽相同,故高校应设立单独职能部门,简化手续,拓宽渠道,使问题反馈更直接,间隙组织不仅为研究生创业提供咨询、报销等日常服务,还应分阶段追踪、反馈各团队发展情况,明晰并细化追责审查制度,提高间隙组织效率。
(三)社会层面
组织建立健全第三方中介结构,加强社会信息网络建设。独立于高校与政府的中介机构自身造血缓慢,对研究生创业的支持“有心无力”,因此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中介机构自身也应强化职能建设,为研究生提供创业后勤服务,降低研究生创业失败恐慌和机会成本,充当好研究生、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在第二部分中介组织对研究生学术创业的影响分析中,据图2-7和图2-8可知,目前研究生对社会中介机构的期望较大,中介组织在扶持研究生学术创业时应对有创业经验的研究生群体提供备用流动资金的投入和合作渠道的拓展,对无创业经验的研究生群体提供相对稳定的日常创业开支和前沿的创业政策分析。
注释:
[1]Edward J, Hackett.Science as a Vocation in the 1990s: The Chang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Academic Science[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90, (61):241-279.
[2]刘叶.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中的西方大学变革路径[J].高教探索,2011,(2):29-33.
[3]Sheila Slaughter, Gary Rhoades.Academic Capitalism and the New Economy: Markets, State, and Higher Education[M].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4:15.
[4]Survey of Graduate Alumni: Career Trajectories,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fessional Skills.[EB/OL].http://web.mit.edu/fnl/volume/254/ortiz.html.2013-3-4.
[5]刘叶.探寻创业型大学的中国特色与演变路径——基于国内三所研究型大学学术创业实践的考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 44-49.
[6]张克兢.学术创业对我国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50-54.
[7]饶红亮,胡晶晶.研究生学术创业意愿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17,30(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