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2018-03-21马亚平
马亚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培养;重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2—0057—01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预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正确高效的预习习惯养成后可以培养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习惯和能力。小学阶段是为学生终身的学习打基础的关键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此谈几点拙见。
一、充分认识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的预习是小学生在无教师具体指导下的自主性行为,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生动形象、语言丰富、情感细腻的特点。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日常学习中,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往往都比较突出,學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通过预习,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等,学生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仍然不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教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
二、影响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因素
一是教师引导不当。教师引导不够,使得在日常教学中预习有时候沦落为教师布置学生去做的家庭作业之一,没有变成学生自发的学习习惯,造成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二是部分学生预习不扎实、做样子。小学生对预习缺乏全面的认识,不爱阅读、不善思考、不求甚解,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预习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大多数学生即使做预习,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词语部分,而对有思考价值的、需要动脑思索探究的问题则搁置起来,完全等着课堂上教师来分析讲解。
三、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方法
1. 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一是采取激励法。教师要对预习做得好的小学生多表扬,并用贴小红花等方式给予奖励和记录,这一办法能大大提升小学生开展预习的积极性。二是采取比较法。每天课前教师都要利用4-5分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引导学生互相比较,对做得好的学生当场表扬,对做得不好的学生给予指导帮助,并将检查结果简单地在家长微信群中予以发布(只发布做得好的学生名单),以此树立榜样,列出差距,有了比较,引起家长重视,形成教育合力。
2. 教给学生基础的预习方法。在教学中,笔者摸索出了小学语文“一读二查三分四思”的基础预习法。即遇到一篇新课文后,第一步先读,读通课文。一般应该通读三遍,第一、第二遍应该大声朗读,第三遍可以出声读也可以默读,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勾画出生字、新词及难懂、不解之处,或者感兴趣之处;第二步查,利用查词典、网络等查出生字词,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文章写作背景等相关情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课文大意;第三步分,即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第四步思。即思考“预习”及课后问题,在文中找一找答案,再自己想一想。刚开始进行训练时,可只做前两步,再逐步增加后两步。在这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边看(读)边进行圈、点、划等作记号、批注的习惯。
3. 培养学生预习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是教给学生方法,要让学生在预习中反复练习,要经常间隔一定时间进行预习方法的强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在相同或相似的学习情景出现时熟练使用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二是预习任务要切实做到“分层施教”,不要搞一刀切,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要求不可过于简单轻松,也不可过于困难繁琐,预习中能够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难度就是最好的。三是对学生的预习成果不可求全责备。也许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不够完整,部分学生对课文的质疑所提的问题没有多大的价值,个别学生对课外资料的收集不够积极,但教师都应该给予积极肯定。同时,教师也应加强对预习效果的检查落实,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防止学生应付了事。
综上所述,正确而扎实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小学生终身受益。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