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古村落遗珠遍布人未识
2018-03-21黄玮
黄玮
政和县地处闽浙两省三市接合部,有“朱子祖居地”“千年白茶乡”“中国竹具工艺城”“中国锥栗之乡”“中国楠木之乡”之称。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类型最全的古廊桥150多座,其中岭腰后山廊桥、外屯洋后廊桥、澄源赤溪廊桥3座木拱古廊桥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县有10个中国传统古村落,30多个省级传统古村落,为福建省古村落最多的县。
杨源古村:古韵遗风今犹存
杨源乡位于福建省政和县东南部,境内有中国道教第二十七福地,省级风景区洞宫山,入选国家级生态乡镇;2006年,杨源四平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作为闽北十大名片;2015年,杨源乡洞宫村、坂头村、杨源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杨源在公元878年就有历史记载,距今已过千年。村里保存完整的明末清初古民居有上百座,是保存最完全、最有代表性的闽东北古民居群。杨源文化源远流长,文人墨客众多,文化遗产丰富,民风纯朴。朱熹、赵迪等历代文人墨客在洞宫山均留有墨宝; “四平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杨源古村泥土夯就的房屋鳞次栉比,小溪穿村而过,溪水中有很多鲤鱼,这些鲤鱼体型较大,村民说是先人放养的,鱼儿都有百岁高龄了。在溪中放养鲤鱼这样的风俗,闽北一些山村都有。
村内的英节庙在水尾,该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历代累修,现存大殿为康熙元年重建,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戏台为道光三十年重建,重檐歇山顶,保存有四平戏剧壁画,被载入《中国戏曲志》。英节庙系奉祀唐代福建招讨使张谨,唐乾符年间,黄巢农民起义军入闽,张谨率官兵数万与黄巢起义军激战于今铁山镇屯尾、石屯镇长城村等处,官兵大败,张谨身亡,葬于铁山。后在张谨身亡地夏山修建张谨庙,北宋崇宁年间追溢昭烈,赐张谨庙为“英节大观”,并增建县城、杨源等三处英节庙。张谨后裔在杨源定居繁衍,杨源多数人姓张,因此杨源英节庙庙会祭祖味道十分浓厚。
转身步入古巷,脚底稀稀朗朗的碎石,仿佛回响着1100年前古村道繁忙的脚步声。两侧土墙,遗留着千百年风雨的侵袭痕迹。檐墙、马头墙、风火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无论是墙上门窗精致细腻的木雕,还是庭院门前石雕工艺的精湛,足让八方游客细细倾听、阅读、品味。
罗家地:山顶深藏铜盆庵
海拔800多米的政和县铁山镇罗家地村,大部分村民姓吴,村中有吴氏祠堂2座。
位于海拔1227米铜盆山上的铜盆庵,是一座著名道观,又叫紫薇庵,因铜盆山而得名,它始建于唐朝,北宋淳化四年(993年),由汤道者和院勺刘氏重修,庵中保存刻有“铜盆胜境”字样的古代香炉一大一小各一个,铁钟一口。
传说罗家地曾出过状元——名叫“罗音”。笔者曾在铜盆庵的签书上有看到第二签“人物”为“罗音”,签文为:“看上晚照渐西沉,掩映施霖碧汉低;寒客恓惶寻宿处,腹心不忍听猿声。”
罗家地村尾建有一座水尾廊桥,资料显示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为单孔平梁木廊桥,桥长16.38米,宽4.6米,孔高4米,廊屋高4.1米,目前保存完好。
当地口头相传罗家地村地形为:“上有将军下马,下有金龟出洋,左有猛虎跳墙,右有双凤朝阳”。意为此地是个风水宝地。
院勺村是罗家地村的一个自然村,在罗家地通往铜盆庵的路边。院勺自然村大部分村民姓刘,有刘氏祠堂一座,刘氏先祖牌位两旁题有“中山门庭千载盛,括苍园林万代兴”字样,牌位书“彭城郡肇基始祖刘堂一公”字样,明确刘氏来源方向。
村中有座古凉亭,村民茶余饭后喜欢在亭子里集坐休息。令人称奇的是村中有一口井,呈螺旋形下坠,约三人余高,取名叫“螺井”,现今井水依然四季清冽。院勺自然村地形像燕窠,古有“九龟落井”一说。
近年来,随着罗家地地瓜干的声名鹊起,到罗家地村、院勺古村和铜盆庵参观游览的游客逐年增多,成为了政和乡村旅游一条新的线路。
锦屏:穿越时空的美丽
锦屏,像个大家闺秀,藏在深闺待人识。被列为全省百个旅游名村之一的锦屏村坐落在政和县最高峰香炉尖脚下,距政和县城仅40分钟车程。静静地深藏在峡谷中的锦屏就在路的末端、溪的源头。锦屏,过去称遂应场,因村庄对面南屏山300多亩的原始森林,春夏繁花似锦,深秋红叶如霞,似孔雀开屏,因而更名“锦屏”。
这个古老的村落,曾经是有“八万打银工,三千买卖客”的繁荣之地。山村矿产丰富,南宋隆兴二年,官府正式在锦屏开办官采银场,前后断断续续开采了359年,留下无数矿洞矿坑。这是福建省保存最完好、矿洞最多的古矿遗址,吸引众多游人前去探奇。锦屏古银洞多而深,被掏空的大山内部洞洞相通,错综复杂,犹如迷宫。据说,古代矿工从深处提一土箕银矿石出来,要走半天,有些矿工迷了路,就走不出洞。锦屏古银洞,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洞相通。洞大的可容纳数百人,小的须匍匐方能进入。
随着采矿、冶炼业的发达,锦屏茶业十分兴旺,造就了茶叶行业“三千买卖客”的繁荣景象。清同治年间,政和功夫红茶以锦屏为中心,所产红茶品质特佳,运到福州茶行备受青睐,售价高。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仅1000多人口的锦屏村,拥有20余家茶行,家庭作坊式的茶坊多达数十家,年出产红茶万余箱(每箱25公斤),出口国内外。锦屏是政和工夫的发源地,同治年间,这里的村民就用锦屏小茶制作“仙岩工夫”,也就是政和工夫的前身。
过去,闽北交通闭塞,但地处闽北、闽东、浙南交界处的锦屏却有数条官道穿境而过,成为当时最为繁荣的茶叶集散地——当时,政和销往欧洲的政和功夫红茶,送往京城的银子,闽东进来的食盐都要经过这条穿山越岭的古道。如今,那些茶马古道遭受严重破坏,大都不复存在。但是,古道每一块规整的石头、每一级平整的台阶都依稀可以见证当年这条“国道”的热闹繁华。
东平:沧海桑田楠木林
东平镇位于政和县北部,境内有金峰山,奖山,原始森林楠木林等旅游景点,沿袭近四百年历史的墟市是古镇的一大特色。
走进福建省政和縣东平镇凤头村,远远就能看见一抹深绿,这里便是“中国第一楠木林”——政和东平楠木林,这是华东地区保护最好、面积最大的楠木林,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全国都属罕见。
循着楠香踏近林中,清风拂来,绿浪翻腾。这些楠木树高最大能达39米,有的树龄已有600多年,有的树胸径1.5米需3人环抱,林中香樟、花犁木、红豆杉等名木古树随处可见,一排排苍劲挺拔的古木伴着鸟鸣声声,勾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凤头村得名源于一千多年前,池姓始祖有一次路经此地,望见林间溢出五色光彩,偶有凤凰从林间飞出。回家后,他便将全族人迁徙到这,并取名凤池村,后改为凤头村。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风水林”,村里很早就立下禁止砍伐的乡约,即使是枯枝落叶也不允许当柴火拣拾。
楠木林的故事有很多,相传很久以前,村中有位姓樟名沐的才子,家住扫帚岭,进京应试赴考,榜上高中,独占鳌头。京城下发榜文到村中,却无人接榜。差役既无奈,又不想在村中过夜。突然间,榜文飞挂到树上,迎风招展,此事一时传为佳话。圣上闻知后特御赐神树为“状元树”。村口一副楹联“文人著作传鳌梦,圣世恩赐披风池”写的即是此事。
古人云:盛德在木。木之盛德就在于给人类以生命、家园和未来,而人之盛德,就在于珍惜和热爱这些有盛德的树木。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古楠木,村里建立了民兵管护岗,对古楠木进行挂牌保护,每年对古树进行一次“体检”,发现病虫害及时救治。
坚韧魁梧的古楠木见证了千年古村的沧海桑田,也见证了灵山秀水与红色革命的碰撞交融。走进楠木林,处处散发着自然神奇和人文魅力,真是看不够、说不完、道不尽!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