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西宗祠的石雕艺术
2018-03-21曾倩
曾倩
摘 要:吉安地区宗祠建筑是江西宗祠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宗祠数量众多,极具浓郁的地方风格,建筑与艺术完美融合,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美学价值。针对吉安地区宗祠建筑的石雕艺术部分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揭示其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为传统宗祠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当地建筑艺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道路做思考。
关键词:吉安地区;石雕;美学;艺术特征
[本文系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清吉安地区家族祠堂雕饰艺术研究》(项目编号:YS1515);2017年江西传媒职业学院人文社科课题《明清江西宗祠门楼装饰艺术研究》(项目编号:JXCM-RW-17-01)。]
江西,自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省份,迄今为止仍保留有数量众多的家族祠堂。宗祠建筑艺术因江西地理位置与六省接壤,使得本土的建筑艺术都具有交融和渗透的特点。东邻浙江福建,北接安徽,受到徽派建筑的影响与渗透。赣南地区则受到粤北闽西客家文化的影响,西部地区则具有典型的赣湘系特征,赣中地区的建筑艺术,因受到周边省份文化艺术的影响,在本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与外来艺术交融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成为江西宗祠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赣中吉安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传统宗祠遗存,其建筑型制、构造装饰以及文化内涵又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家族祠堂雕刻艺术丰富,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体现了极大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本文针对性地对明清江西吉安地区宗祠建筑的石雕艺术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研究,为明清江西的宗祠建筑装饰艺术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吉安地区宗祠石刻的形式内容
吉安地区保留有丰富的家族祠堂,雕刻艺术极其丰富,且数量众多,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是明清江西宗祠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吉安地区文化艺术交融和渗透的特点与文化内涵。本文从雕刻的材质进行具体叙述。吉安地区家族祠堂石雕艺术极其丰富,石雕装饰主要分布在屋顶砖瓦装饰如祠堂的正脊与正吻、垂脊与小兽,砖墙上装饰,砖栏杆与影壁,石柱与门枕石,基座、栏杆、台阶,石碑与石牌楼等几大类。
(一)屋顶砖瓦装饰
赣中吉安地区的宗祠建筑的屋顶和正脊两端的节点,大多装饰鱼龙吻脊,龙嘴张开咬脊鱼尾高高翘起,极具动感,当地称之为“鳌鱼翘首”,两吻之间的正脊用砖瓦拼接,装饰有镂空的元宝图案,正脊中央装饰有宝珠,宝珠上下重叠形成葫芦状,如吉安青原渼陂的永慕堂、富田陂下的朝天门。牌楼的正楼、副楼屋脊处都装饰有鳌鱼、卷草等造型。其中朝天门顶部中央装饰有“魁星点斗”造型。富田陂下王氏宗祠诚敬堂的屋脊正吻装饰为龙头,龙头张嘴吞咬正脊,龙尾翻卷,显得庄严而华丽。屋脊砖瓦拼接,装饰有植物花叶纹,正中央装饰以宝珠,呈葫芦形。垂脊上装饰有小兽,每条垂脊三只小兽。这些造型无不传递着当地古人对于渴望通过科举制度步入仕途,从而“鱼跃龙门”的美好愿望与祝福。
(二)砖墙装饰
吉安地区宗祠建筑虽以木结构为主,但房屋墙体大部分为砖砌结构,墙面一律由青砖垒砌成“清水墙”,墙面整洁素雅,庄重美观。吉安地区的宗祠建筑的两侧山墙极具特色,为鹊尾式“马头墙”,当地有“青砖黛瓦马头墙”的说法。马头墙又称封火墙,是汉传统建筑中赣派的重要特点。吉安地区的马头墙,大部分是平行阶梯跌落的形式,高低错落,与安徽福建相比造型大有不同,通常尺度较小,显得精巧别致,比例匀称,通常为两叠式、三叠式,“马头”一般为“朝笏式”或“金印式”,表达了当地人对“读书作官”的理想。如陂下古村的宗祠多采用三叠式,高低四个层次,从高处往下看,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造成一种“万马奔腾”的视觉动感,隐喻了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的美好寓意。
(三)石柱与门枕石
吉安地區宗祠建筑的柱础形式多样,造型美观,多为复合式柱础,基座形式多样,基座以六边形和八边形居多,雕刻手法也以浅浮雕为主。装饰题材有传统的植物花卉、祥瑞动物、山水、花鸟、宝瓶器物等,内容极其丰富多样。栏板浮雕装饰以吉祥花卉植物,如牡丹、莲、松、竹、梅、石榴、山茶等,尤以牡丹和莲花的样式居多。瑞兽有麒麟、鹿、仙鹤、狮等。器物类,如宝瓶、宝剑、琴、棋、书、画等。抽象纹样如回纹、如意纹、卷草纹居多。吉安地区宗祠建筑中柱础的装饰图案题材内容丰富,雕刻精工细作,气质古朴。既有美好的寓意又造型优美,姿态多变。
门枕石俗称门礅,是传统建筑中大门的一种构件,位于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门枕石通常雕刻一些传统的吉祥图案,在吉安地区宗祠建筑中常见的有“圆形石鼓”、“石座形”几种基本形式。渼陂永慕堂的门枕石为圆鼓与基座相结合的形式,外形相较规整,一块整石中央凹下托住圆鼓。基座中央雕刻龙纹,四周环绕祥云纹,石鼓两面垂直的鼓面没有做雕刻,与下方的基座进行一个很好的对比,鼓皮钉在股身上的石钉每一个都凸起,清楚明了,石鼓顶面有还有高雕的石狮子进行装饰。整体造型厚拙古朴,庄重大气。诸多纹饰,题材内容都采用借喻、比拟、双关等手法来寓意吉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理想。
(四)台阶与石栏杆雕刻
祠堂建筑的栏杆在吉安地区多为石栏杆,因吉安地区建筑内部构造多为天井式院落,天井的主要功能为建筑内部的日照采光,通风和排水。因而院落中的栏杆多为露天形式,故而吉安地区祠堂的栏杆装饰因地制宜、因材施艺采用石栏杆。栏杆装饰讲究,整块栏板雕饰,构图完整,内容题材多为古代祥瑞动物、神话传说、先贤故事,用于警示和教化后代子孙崇德尚学,耕读传家。石望柱头也多为寿桃、莲花等,整体造型雅致清新,方正大气,极具文人的品味与修养。
(五)其它石雕构件
吉安祠堂的内外院落的地面,都有碎石拼凑的地画,常见的造型有钱币型制。祠堂排水口的沟眼石也多有镂空钱币装饰。祠堂中其他台阶、石碑等均造型简洁,素雅,多采用青石板打磨,无过多装饰。处处彰显庐陵建筑美学的深厚蕴意。
二、宗祠石雕的艺术特征
石雕是雕饰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雕刻与建筑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同时建筑又是雕刻创作的重要载体,雕刻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石雕艺术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同时,结合当地地域文化并在借鉴吸收外来艺术的基础上,形成其独特的地方风格,具有交融和渗透的艺术特点。
因地制宜,因材施艺是吉安地区装饰工艺的一个重要特征。吉安地区的建筑多是采用当地烧制的青砖垒砌,当地的青石石材也多铺设于地面,用于制作门仪、柱础、台阶等,充分显示出材料的原生性,体现出独特的质感与美感,展现了浓郁的地方风格。宗祠石雕手法丰富,构图饱满,线条疏密有度,技艺娴熟,石雕工艺与材质紧密結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在当地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庐陵文化的影响下使得当地宗祠建筑风格显得古朴大气,庄重典雅,处处彰显出较高的文人趣味。
三、保护利用与传承
赣中吉安地区的宗祠建筑反映出丰富题材,艺术形式是江西明清宗祠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过去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正在逐渐消失,更替。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如何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从传统中汲取养分,保护和发展当地的宗祠建筑艺术?
根据作者的实地调研,赣中吉安地区的宗祠建筑几乎全部存在于村镇之中,且到目前为止仍然大量运用于当地的祭祀、婚、丧、寿、喜等活动。宗祠建筑仍然发挥着其使用价值,那么对于传统宗祠建筑的保护利用应当是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鉴定,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与对策,在发挥其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的同时,继承和发扬地方的传统风格,用以研究和分析这时期的宗祠建筑艺术,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当地传统建筑艺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道路做思考。
参考文献:
[1]袁行需,陈进玉主编;俞兆鹏,李少恒本卷主编.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西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黄浩.江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楼庆西.装饰之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楼庆西.砖雕石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美]詹姆士.特里林.装饰艺术的语言[M].何曲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江西传媒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