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的8个字

2018-03-21济群

中国商人 2018年3期
关键词:好人世间信仰

济群

时时都在发生的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强调因果。但我们所以为的因果,往往局限于现象,局限于具体事件。事实上,意识活动也离不开因果,我称之为“心灵因果”。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这种因果时时都在发生,只是我们未加关注而已。当我们不断重复某种想法时,会使其力量不断增强,久而久之,成为重要的心理因素,进而固定为习惯、性格乃至人格特征。这就是由因感果的过程。

在我们的内心,每天会出现各种心理,但能够得到重复乃至不断重复的,都是我们最在意的事。因为我们对内心缺乏观照,所以,这种重复往往是被动的,是不自觉地被串习推动。我们看到喜欢的人,不由自主就高兴了;看到讨厌的人,不由自主就起了嗔心。但从来不去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绪?这些情绪是否健康?是否会使心陷入贪著或对立中?如果不加观察,这些情绪就会随串习自动复制,就像电脑中善于自动复制的病毒那样,最后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有些人相恋后,一旦失去对方,会情绪失控到自寻短见。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他把所有心灵能量都投射到恋爱中,从而制造出力量无限之大的情绪,并作为全部精神支撑。因为这种错误强化,失恋就等同于失去精神依托,甚至丧失活着的兴趣。如果不是把这种对爱的依赖放大到病态程度,失恋 不过是一个挫折,哪至于构成这样的悲剧。

佛法认为,心是无常、无我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我们可以对心进行改造。在生活中遭人排挤,若嗔心较重,不但当时会生气,事后还会越来越生气。因為这种得到重视的嗔心不会轻易善罢甘休,而会继续搜索出种种“值得”生气的理由,为怒火不断添加燃料,最终使嗔心冲天而起。如果在逆境现前时保有智慧观照,怒火就不会被点燃。如果在怒火点燃后还有一点观照,就不会继续火上加油,使内心完全燃烧起来。

因此,我们在谨言慎行的同时,应着重培养智慧观照,这样才会避免错误行为的发生和扩大,避免负面心理的重复和增强。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可以逃避环境,但能逃离我们的心么?能逃避这被我们忽略已久,甚至从来不愿正视、不愿面对的心么?

百年后,我们的事业、家庭在哪里?我们在世间拥有的一切在哪里?不必说这些,即使是与我们须臾不曾分离的色身,也将灰飞烟灭,不知所踪。但生命不仅仅是这一生,死亡也只意味着此期生命形式的消失。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却离不开轮回不息的六道,离不开炽然火宅般的三界。

何去何从?在出离生死之前,生命的洪流仍将延续。心所造作的种种业力,仍将永远跟随并影响着我们,乃至尽未来际。就像一张通存通兑的存折,它的适用范围是过去、现在、未来,而它的有效期则是无限,唯有解脱才能将它注销。所以说,拥有什么样的心,对我们才具有永久的意义。

这一生,我们会做很多事。而在做事过程中,我们不仅成就了外在的事业,同时也成就了我们的心。我们每做一件事,都会得到两种结果:一是外在的,一是内在的。比如开办公司,打造名牌产品及获取经济利润是外在结果;工作过程中用心参与,所得到的工作经验及由此形成各种心行习惯,则是内在结果。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人们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结果引发贪心、嗔心等种种不善心行,并不断地将之培养壮大。最后,事业虽然成就了,内心却变得不堪入目。

我们要知道,事业的成就是短暂的。当我们开开这个世界时,再辉煌的事业也不得不放下,但心中留下的善恶种子,积累的心行习惯,即使我们想放也无法放弃。善恶业报,是我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特别好用的8个字

三级修学提倡观察修和安住修,就是让我们通过不断审视,重复已经建立的正确观念。因为在正见建立之初,错误观念还会顺着惯性产生作用,影响甚至主导我们。这就需要不断调整,让自己有更长时间安住于正见,强化正向心态。

修行,其实就是“摆脱错误、重复正确”的过程。事实上,在世间做好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这8个字。

我们之所以学不好,做不好,往往是因为错误习惯在干扰,使我们产生偏差。你看那些体育健将,就那么几个动作,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了不起。事实上,他要反复训练,经过千万遍甚至更多的重复,才能做到极致。身体的训练如此,心的训练也是如此。

为什么“摆脱错误,重复正确”能在生命中产生作用?因为它的理论基础就是缘起法。

缘起,说明世间一切存在没有固定不变的特质。每个当下都有无限的可能性,都是可以改变的。了解缘起的特质和规律,就能通过有效的方法改变错误习惯,建立正确心行。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训练来完成,但不是一味蛮干,而是像训练身体一样需要方法和技巧。

通过八步骤三种禅修,可以达到“理解、接受、运用”的效果。其中,理解是前提,接受是关键,运用是检验。

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正确的态度模式,即“真诚、认真、老实”,不自以为是,不耍小聪明,而是把自己当作轮回中的重病患者,以真切希求康复的心,来接受法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观念、心态、生命品质”的改变。

当我们遵循这个次第,每一步就能走得实实在在。就像从苏州到北京,每个站点都非常清晰。总之,从心行的突破,到信仰的增长,都离不开次第,离不开有效的方法。

信什么

人生有各种信仰。除了宗教,古人崇拜英雄,视为匡扶正义的救星;哲学家信奉理性,认为“我思故我在”;科学家相信实证,觉得科学才是发现真理的惟一途径。此外,儒家倡导的大同社会,西方思想家提出的乌托邦,包括共产主义理想等,在广义上都属于信仰范畴。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崇尚的往往是金钱,是权力,是享乐。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些也是“信仰”。

因为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的极度信任和尊敬,是在你的认知领域中最有力量也最可托付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佛教作为信仰?为什么要选择三宝作为依怙?先来看看其他那些信仰。

我们知道,金钱和权力固然能带来种种享乐,但也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和痛苦。这一点生活中已有太多实例,不必多说。那么,哲学和科学又是如何呢?

西方哲学重视理性,事实上,哲学本身就起源于理性思维对原始宗教、神话幻想的取代。但哲学家们也发现,理性会受到个人经验和知识体系的束缚,是一种“横看成岭侧成峰”式的解读,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科学家相信实证,但所有科学发现都是向外的,且不断被更新、被推翻。虽然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但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不论有多少发现,依然走不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困境。

世界有两个层面,即有限性和无限性。我们用有限的能力,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比如生存问题、生活品质,乃至发展科学、创作艺术、推进人类文明等。但面对无限,面对人类永恒的困惑,是无法用有限之力去解决的。

金钱和权力不能回答“我是谁”,哲学不能解读“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科学不能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所以说,世间任何“信仰”都是无法替代佛法的。

让爱心更有力量

当今社会,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公益事业中。做一件好事容易,但要坚持做下去吗,并且做得欢喜,做得有力量,绝非易事。

事实上,不少人在行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困扰,身心俱疲者有之,委屈无奈者有之,内忧外患者有之。更多的,则是觉得前途迷惘,后继乏力。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公益就是一种单纯的付出,终有一天会耗尽心力,难以为继?怎样使之成为不断增上的良性循环?

爱心,佛教中对应的概念就是慈悲,进一步深化,就是大慈大悲。这不是一种狭隘的爱,不是对某个人的爱,也不是基于血缘或感情的爱,而是面向一切众生的博大之爱。如何让爱心更有力量?就需要把慈善公益的行为,变成爱心的修行,慈悲心的修行。只有这样,心和行才能互相促进,就像播种、收获、再播种、再收获那样,不仅可持续发展,还能增长广大。

同时,我们要了解心理的运作规律。每个人都有各种心理,其中,爱心和慈悲心是代表生命内在正向、高尚的心理。如果我们在从事慈善公益时不断重复这些心理,它们就能因此得到强化。所以,爱心的成长,是来自对爱心的重复和强化。当爱心成为内在的主导力量及生命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灵就会不断提升,人格就會随之健全。慈悲心同样如此。

如果不是本着爱心和慈悲心,哪怕从事同样的公益事业,并在客观上对受助人有所帮助,但对转变自身心行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就必须明确:慈善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如果对这两点认识不清,慈善就可能变成伪善,公益就可能变成利益。即使事情本身的性质没变,也可能处理不当,使参与者的心行受到伤害。

打开世界奥秘的钥匙

在今天这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来自全球各地甚至宇宙中的信息,从各种星系的发现到平行宇宙的提出,不断有新的、前所未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探索。相应的,我们也需要有世界性的见识和胸怀,尤其需要认识世界的智慧。这不是形而上的哲学问题,而是对每个人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世界观将影响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我们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认识,面临选择时就会有什么样的取舍,规划人生时就会有什么样的目标。

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关键取决于自身的认识能力。现代的各种科学仪器,正是认识能力的延伸,从而让人类走得更远,看得更多。但这种能力的提高是立足于向外探寻,相对无垠的宇宙,多少有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正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殆已!”两千多年过去,人类的各种知识和发现,与当年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但相对宇宙中未知的部分,依然是以有涯在观望无涯,永远在仰望,永远不能穷尽。那么,人类真的无法揭开世界真相吗?

在佛陀十大名号中,其一就是“世间解”。《大般涅槃经》里说:“东方无量阿僧祗世界,一切声闻缘觉不知不见不解,诸佛悉知悉见悉解。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故号佛为世间解。”也就是说,佛陀是能了知世界真相的人,佛法,就是能够帮我们打开世界奥秘的钥匙。

谁是好人

常常听到有人说,学什么佛,做个好人就行了。我会问他:好人的标准是什么?佛陀也是好人,耶稣也是好人,孔子也是好人,还有雷锋及每年都在评选的“中国好人”等等,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好人?又能成为什么样的好人?

事实上,成为好人离不开对人性的认识。否则,所谓的“好人”往往只是一个感性而模糊的印象。可能是性格调柔,可能是助人为乐,可能是品行端正,也可能只是遵纪守法而已。在世风日下的今天,我们甚至已经把遵守做人的基本准则理解为“好人”了。

中国古人向往成贤成圣,而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像佛菩萨那样,圆满大慈悲和大智慧。怎么做到这一点?佛教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修行途径,能引导我们有次第地成就人天乘、解脱道和菩萨道的修行品质,生生世世地从中受益。

可以说,这才是究竟意义上的精神追求,因为它所改变的是生命品质。而通常所说的精神追求,往往是指知识、艺术或道德层面的,并不究竟。单纯的知识或艺术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品行,更不必说生命品质。

而世间道德也往往是有局限的,对这些人的道德,可能对那些人就不道德;对人类的道德,可能对动物就不道德。只有建立在佛法基础上的道德追求,才是对自己和他人、现在和未来都有利益的,才能使我们成为真正的“好人”。

猜你喜欢

好人世间信仰
[坏蛋联盟][The Bad Guys]好人唔易做
信仰
所谓世间,不就是你吗
漫画
西游新记
好人
不敢说的话才是最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