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病的症状及其综合防制措施
2018-03-21曹华锋
曹华锋
(福建省建瓯市房道畜牧兽医站,福建 建瓯 353105)
猪高热病是一种由于致病因子的作用使猪的免疫系统被抑制后,使机体丧失免疫机能,感染猪瘟、高蓝、猪附红细胞体等其他多种病原体后或继发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高致死性传染病;病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厌食,呼吸困难,张口喘气等,此病以高热为典型症状。近几年来,每年5~9月该病在房道镇一部分猪场时有发生,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难治愈、死亡率高。呈地方性流行,一经感染,短期内即可造成猪群大批染病并大量死亡。发病率>50%,死亡率高达50%~90%,有些猪场经受不住此疫导致破产。
该病病因复杂,现普遍认为本病是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多病原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导致,这些病原菌联合侵害猪体各器官的同时,也使得其他病原菌趁虚而入,从而导致猪群发生更大的伤亡。更严重的是,有些特异性病毒专门侵蚀免疫器官,破坏猪体免疫力,使猪无法对抗入侵的病原菌的同时,还对疫苗无应答。
免疫抑制是高热病发病的最本质原因,因此要想控制本病也非易事,尝试采取多种治疗手段,疗效都不理想。勉强存活下来的猪群生长缓慢或停滞、病残率增多,生长速度以及猪群整体的均匀度降低,治疗成本增加,影响了养殖收益,甚至给养猪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笔者结合这几年来防治猪高热病的一些体会报告如下,希望能给养猪户一些借鉴作用。
1 临床症状
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2℃,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厌食或不食,张口喘气伴有咳嗽。皮肤发红,耳根发紫、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有紫红色斑块状,部分患猪背部皮肤毛孔有铁锈色出血点,部分病猪有腹泻和呕吐症状,死前往往有尖叫声。哺乳仔猪发烧、咳嗽,常伴有肺炎症状;母猪体温升高,严重便秘,肺炎,甚至流产。
2 剖检变化
由于致病菌多样,所以病死猪剖检变化呈多样性。胸腔、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及纤维蛋白的渗出物,呈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肺部呈现斑驳状到褐色大理石样病变;大多数都是混合感染肺炎,有化脓灶,部分猪肺出血,出血性肺炎,间质明显增宽。淋巴结广泛肿大,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部分病猪肾脏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有淤血现象,脾脏肿大,质脆。
3 预防机制
对猪高热病的防制,应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应以消除病原,建立免疫猪群,增强猪体抵抗力,保持良好的猪的生长环境作为切入点。
夏、秋高温季节注意做好猪舍防暑降温和保持猪舍的干燥和通风换气工作,促进舍内有害气体尽快排出,使猪舍内有充足的氧气,以提高猪体的抵抗力,同时要保证清洁,充足的饮水。
加强养猪场的消毒灭菌工作,养猪场要设多道消毒防线,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消毒措施,除赏除常规消毒外,暴雨、大风过后也要及时消毒,防止消毒药效降低,确保消毒效果。同时要定期消灭蚊、蝇切断传播途径。
要结合本猪场的疾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猪病免疫程序,并且要做到应免尽免,不留死角。尤其要做好猪瘟、高兰的免疫接种工作。本病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疫苗免疫,可通过注射猪瘟、蓝耳疫苗起到一定程度的预防作用。平时要加强环境卫生和猪场保健,提高猪只免疫力。要重视做好猪群的药物保健工作,仔猪从出生开始就必须注重药物保健工作,但尽量不用肾脏有损害作用的药物如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猪场没有疫情时可使用益生菌保健;猪群染疫时,应隔离病猪,同时对猪群全群进行药物保健。定期添加黄芪多糖,电解质多维、微生态制剂等能促进猪群健康,改善生产性能,有效提高猪的机体抵抗力,增强免疫效果。
加强猪体质训练,增强猪群抵抗力,保证营养供给,每天定时运动,并保证适当的运动量。
保证饲料质量。营养均衡的饲料是健康猪群的保障,也是猪获取营养的唯一渠道。因此要保证饲料的质量,定期做好营养监测,杜绝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对母猪和仔猪的饲喂要格外注意。可于炎暑季节用一些清热解暑,芳香避秽、除浊化湿药物,如在饮水中定期加入藿香正气水、金灵丹、仁丹、十滴水之类解暑药物,清除猪体内郁伏之暑、湿热邪、以防患于未然。同时也要经常喂一些青绿瓜果如西瓜皮,空心菜梗类饲料。为恢复猪群免疫机能,修复机体生理功能,可在猪饲料中加入扶正解毒散或用肽维舒伴料。
4 治疗方法
方法1:高热金针+头孢,肌肉或者静脉注射,根据猪群体质每kg体重按0.1~0.2 mL注射1~2次,如周边环境有病毒源污染,间隔7~10 d可再注射1次。
方法2:第1天注射瘟感血抗100 kg·支-1,如果温度>40℃,另外注射纯中药退烧针(柴胡、板蓝根、清开灵等)和头孢;第2天:如果温度正常瘟感血抗100 kg·支-1配合头孢,如果温度还在>40℃,注射瘟感血抗100 kg·支-1配合头孢,注射西药退烧针氨基比林或者安乃近。第3天:注射1支头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