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钢集团矿业公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18-03-21屈金坡林建广

现代矿业 2018年2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隐患应急

屈金坡 林建广

(1.河北钢铁集团滦县常峪铁矿有限公司;2.河钢集团矿业公司)

河钢集团矿业公司(以下简称“河矿”)是河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总部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于2008年9月组建成立,是以铁矿石采选加工为主业,辅以有色金属、矿建、矿机、火工品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的国有大型冶金矿山企业,主导产品有铁精粉、钼精粉、白云石粉、火工品、铁合金等,现有在册职工12 000余人,直属公司、矿山23个,分布在全省6个城市及内蒙古自治区。铁矿石资源掌控量已达39亿t,位居全国前列。当前钢铁市场萎靡,非煤矿山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河矿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做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尤为重要。

近几年,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很严峻,从国务院到各级政府、安监部门对安全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坚决遏制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障每一名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每一个企业肩负的责任。上级长期保持安全高压态势,矿山行业作为安全环保的重点行业,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因此,河矿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红线意识,站在发展大局的高度,不断学习先进安全管理经验,系统分析自身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常态化的管控体系来综合解决,保障河矿安全生产,履行国企的社会责任。

1 原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河矿安全理念更新缓慢,对外界安全管理先进经验和文化认识有限,干部职工思想认识并不到位,没有形成统一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管理职责分工交叉边界不够明确,有的领导和部门安全职责不全,或者是交叉安全管理职责没分主次,导致领导和部门间谁都管,但又谁都没有当作自己主要安全职责“真”管。河矿安全管理惯性思维是安全就是安全领导和安全部门的事。部分两级安委会成员安全职责掌握不全,安委会成员一般都是“位高权重”的领导,对他们安全“知责”、“履责”和“尽责”的考核体系不健全;再者事故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停留在纸面,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员工无法与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无法做到全面的安全“知责”、“履责”和“尽责”;日常工作中,除了主要领导、主管安全领导、安全部门真抓真管,其他领导和部门在安全方面可抓可不抓,缺少日常考核机制;安全检查大领导不实地参加或“坐镇”,“大懒支小懒”,一级一级打折扣,或选派人员职业素质不高,导致部分检查流于形式,事先定好检查日期或检查项目往往不能有效执行,不能有效充分地暴露问题;安全生产事故频频发生,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得到有效根治。

2 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

河矿通过召集两级安委会成员开展了为期多日的座谈会,就安全管理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决议构建实施安全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以先进的安全理念体系为引领,以安全组织和制度体系为基础,以推动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为主线(通过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进一步“明责”;通过事故风险预控体系建设,抓好“知责”;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与考核体系建设,落实好“尽责”),以人机环和谐匹配控制为主要手段,以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为补充,以“零伤害”为目标。体系结构见图1。

图1 安全保障体系结构

3 安全保障体系的实施

(1)强化安全理念引领,建设先进理念体系。近年来,河矿着力推动安全理念的不断转变和提升,不断强化新的安全理念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安全生产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多渠道宣传,河矿对安全管理的新认识成为了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

(2)以安全组织和制度体系为基础,全面推动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河矿及各二级单位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分别定期召开安委会,协调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河矿及各二级单位均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按规定配备专职安全员,持证上岗。同时,要求各矿山单位必须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二级单位在作业区、工段、班组设置安全生产专(兼)职管理人员。河矿及各二级单位结合实际,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安全管理制度,不断修订完善,确保满足需要。

(3)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明责”。按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安全主体责任从至少6个层面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到位。同时,强化专业化支撑,进一步明确各专业职能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1]。各二级单位、机关各部室要按照省局要求,将本单位、本部门安全生产职责细化分解到岗位,制定各岗位的安全管理责任清单,在全河矿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按照“河矿领导分片包保矿山、矿级领导分片包保作业区、科(作业区)级领导分片包保班组”的要求,推进各级领导干部分级安全包保,建立领导干部分片包保制度,进一步明确包保责任,确定包保范围,制定包保要求。

(4)深入推进事故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抓好“知责”。各二级单位通过事故隐患倒推管理责任,通过事故风险预控,抓好岗位人员责任认知。按照“抓住重点、管住一般”的总原则,通过事故责任预分解控制易发群死群伤的八类重点事故隐患,通过岗位排查隐患清单控制一般类事故隐患。河矿领导和安全管理部抽查各单位其他安委会成员安全职责的掌握情况,并对抽查结果提出明确的考核意见,以此来推进各职能部门安全“知责”。

(5)构建隐患排查治理与考核体系,落实好“尽责”。全力构建河矿多级网格化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同时认真开展专家会诊、部室季度专业安全检查、防汛防洪等特殊时期检查、日常安全督导检查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检查工作。进一步强化矿(公司)级领导和专业职能部门的隐患排查职能,矿(公司)级领导做到“一岗双责”查隐患,主要领导每季度至少带队检查一次,主管领导每月至少带队检查一次。各职能部门各尽其责,履行各自的检查职责,强化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最终实现对生产、设备、火灾等各类安全事故的控制。结合信息化管理部门,按照“PDCA”原则,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系统,强化隐患的闭环管理。通过鼓励全体职工随时随地抓拍身边的安全隐患,使其主动参与隐患排查,引导职工自主安全管理。针对河矿职能部门的安全管理,由河矿企业管理部和安全部协助主管安全的河矿领导根据部室安全职责履行情况提出考核意见;根据安全生产专业经济责任制对各单位进行考核;发生事故后,根据奖惩制度,对各单位处级干部进行处理,处级以下人员由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相关规定自行处理。总体原则是“发生事故就处理,不出事故就奖励”。每季度由各部室按照各自安全生产职责对各二级单位安全管理情况进行专业打分,在奖励激励的同时,实现履职尽责考核。对于发现的隐患,按照最大危害程度、模拟可能发生的事故来进行考核。同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格落实隐患整改,对照安全责任清单,抓好安全责任落实,全力推进各级人员履职尽责。

(6)多措并举,抓好“人机环”和谐匹配控制,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效支撑。“人机环”和谐匹配主要是从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3个方面对事故风险进行管控,近而实现“人机环”和谐匹配、有效控制,达到“一切意外均可控制,一切风险均可避免”的目标。抓基本素质,不断增强“人”的安全意识和隐患识别能力,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加强机器、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不断提高“机”的本质安全度。深化安全标准化建设,强化职业卫生管理,创造安全、健康作业环境。

(7)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体系,以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补充。应急管理是矿山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在隐患排查不及时或者整改治理不到位,系统已经或正在发生破坏时的一种管理形式,是安全管理中最末端一级的管理,是安全保障体系的补充[2]。各矿山与当地专业救援单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不断强化和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增强事故防范和处置能力。各矿山单位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充足的应急设备、物资和器材,定期开展应急演习和演练,不断提高员工的应急反应意识和技能,确保事故风险预控管理失效、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启动应急反应机制,防止扩大事故,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结 语

通过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河矿先进的安全理念己被广大干部职工接受和认同,形成了全员的科学安全观。以事和物为中心的安全管理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变被动的安全管理为主动履行职责的安全管理,增强了人在安全工作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河矿用最严格的责任追究时刻保持着安全管理的高压态势,杜绝了领导干部在安全上的任何懈怠和不作为,养成了实打实的安全“履责”和“尽责”作风,真正形成了责任共同担当、压力共同承担的“齐抓共管”局面。“知责、履责、问责”制度得到了进一步落实,超前排查分析了安全倾向性、反复性、顽固性问题,加大了查处力度,切实规范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河矿领导干部思想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严重“三违”率下降很多,各项事故隐患也明显减少,节省了重大隐患治理费用,真正做到了从整体上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各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能够有所控制,从而减少了由于安全事故和重大隐患治理对生产的影响,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河矿的降本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河矿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人机环和谐匹配程度有效提高,实现了长期的安全生产,进一步推进了河矿又好又快发展。

[1] 向玉芳.浅析如何推行专业化安全管理[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5):72-73.

[2] 马素兴.以风险预控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理论研究与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10):220-224.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隐患应急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隐患随手拍
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
勇立改革开放潮头 创新粮食保障体系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