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杰出的当代中国建筑师的成长启示—陈荣华《筑迹》读后

2018-03-21顾孟潮

建筑 2018年5期
关键词:荣华恩师陈先生

文 / 顾孟潮

陈荣华先生

《 筑迹》封面

从尾声说起

陈荣华先生的《筑迹》一书,堪称是“一位杰出的当代中国建筑师成长史”,读后给我的启示很多。

该书的“尾声”中,陈先生引用同窗好友韩礼成君写给他的打油诗经他手改后的增删版:

运交华盖欲何求/才得翻身又碰头。/长安赤脚过闹市/冶院月光催白头。/最是令人可笑处/“反动学生”本“中农”。/阶级斗争残酷事/文革自保踏征途。/毕业“接受再教育”/手持画刀涂贼酋。/冶院辗转十八载/终归建筑学以用。/半路出家需胆量/祸福相依凭功夫。/职场征战苦作乐/小有斩获喜还忧。/奖项林立多水分/我重“入史”立“规”功。/欲离苦海逍遥乐/老天不公添病愁。/痛苦能耐便是福/期许伴君作悠游。

这首打油诗经陈总手改后的增删版,堪称是一位杰出的当代中国建筑师成长史的“压缩版”。

我称陈总为“杰出的当代中国建筑师”是有着确凿证据的。此诗只是证据之一。另有该书第209页的照片(见书中图1:重庆CBD核心区“鸟瞰新重庆图”),图中便有八组陈荣华创作的建筑作品为证:英利国际金融中心、重庆世界贸易中心、海逸酒店、“纽约,纽约”、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分行、重庆洲际酒店、长江实业写字楼、重庆大都会广场。

慈母润物细无声

母亲是一个人的根。无论从生物基因“胎教”上讲,还是从问世走入社会、职场的成败得失而言,母亲无疑都是一个人降生后的第一个最重要的老师。陈先生至今对慈母润物细无声的家教念念不忘,他的多次回忆读之令人感动:

母亲用他润物细无声的办法,通过她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们的一生。比如讲“人穷志不穷”“人穷水不穷”“人穷习不俗”开始。她坚持让我们六个子女,都要进校读书,对于那时一个农民家庭,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除非是大冷天,她要求我们每天都要洗澡,饭后和睡前,都要把地面和桌椅清洁一遍。为了不让我们乱放东西,她在墙上的适当位置,贴上“镰刀”“斧头”,“簸箕”“扫把”,以及“书包”“算盘”之类的字条。母亲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比如补衣服,对于补丁的颜色、样式,她都要斟酌再三,针脚细细密密,穿上之后,妥妥帖帖,所以我们家的孩子出去,总比其他人家显得整洁光鲜一些,引来羡慕的目光,我们也因此暗暗得意。

执著一生的绘画情结

陈总执著一生的绘画情结,也是在母亲的影响下开始形成的,作者在书中娓娓道来:

我从小喜欢画画,追根溯源,也是受了母亲的影响。在农闲的时候,母亲会做一些刺绣,主要是绣在帐幔、枕头、被面和鞋面。绣之前少不了要用粉块在面料上画出“花样”,看到这些美丽的图案,我常常忍不住学着涂鸦,母亲则加以鼓励。偶尔舅舅来家探亲,也会画些动物花草哄我玩,就这样,养成了我对美术的兴趣。比如到庙里烧香,我会对菩萨的塑像和墙上的壁画看得出神。记得我二年级“大考”得了“头名”,老师奖励我两毛钱。母亲问我怎么用?我就去买了一把小铁锤和几把錾子,在我家屋的岩壁上凿菩萨,这大概是我平生第一次的“艺术创作”。

鉴于此,我在收到陈总此书后,回他的微信中说,您的回忆引起我许多回忆,“您是由两角钱起步的建筑艺术大师”,所以让我肃然起敬!

恩师无数,朋友海多

当告诉作者我读此书时感觉他确实“恩师无数,朋友海多”时,他非常同意,谦虚地回我微信说:

这倒是事实。除了学校的授业老师外,在职业生涯中,直接受您和许多其他大师的教益,包括程泰宁、何镜堂等,他们的文章作品,以及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组织的建筑高峰论坛中的同台演讲,也受益多多。至于朋友,除了各种场合中接触的市内同行外,与我合作的青年建筑师们,我也和他们保持着亲密的友谊,从中也会获取营养与活力。

对待父母、恩师和朋友的态度,是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和品位的试金石。现在有不少人羡慕别人的“关系”多,把人缘和关系称作“金牌”,其实往往是从实用主义出发,难怪“人走茶凉”“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象屡见不鲜。陈总绝非此等角色。半个世纪前的恩师他都挂在心上,为了朋友他常常能“两肋插刀”。书中的几件事给我印象很深:

一次是,1963年“十一”前,他听说刘鸿典先生要动笔了!赶紧跑出去。看画稿上已有一层淡淡的底色,已经开始画天空。蔚蓝的天空上飘着白云。云朵的底部被夕阳的余晖染成金黄;渐渐地,接近地面的天空,也变成了暖色。地面将就底色,只是在柏油马路上铺上一层紫灰,在尽头处,消失在与天相接的视平线上。趁着底色未干,远景和中景的物体也被渲染出来。紧接着便是分出主体建筑的阴阳面。暗面和阴影也用湿画法画出深浅与冷暖。“暗部是周围的景物,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但它永远强不过亮部,因为那里的细部更加清晰、更加精致!”刘先生望着画面说。

陈荣华先生当年便是这样认真地作学生才得到真传,后来有了画建筑渲染图的硬功夫。

另一件事是,他设法为遭毒打致死的中学同学杨树清出了一口冤气的事。

最值得借鉴的是,他从1986年起,曾“结缘重庆人民大礼堂,倾情二十载”。二十年间,他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它历次重大改建、扩建和修缮,这成为他职业生涯中一段特殊的经历。因此,2009年,由于他“甘当配角”的工作精神和高超的专业水平,终于能与建筑界的先贤、前辈恩师张家德(建筑师)、蔡绍怀(结构工程师)共享中国建筑学会颁发的新中国60周年全国建筑创作最高奖(见该书第55~66页)。

顺便说明,我这里的“恩师无数,朋友海多”不是形容词,更不是随意的说法,而是讲事实。这里的师和友是相连的,不只指数量上,更指亦师亦友的品德和品格的高尚。

陈总多年来,肯于向中外老少、建筑界内外的朋友虚心学习,才达到今天的境界。凡是接触过他的人对他无不称道,表示愿意再次与他合作;在他遇到困难时,也都纷纷向他伸出援手。

去年10月31日晚22点15分陈先生发我的微信向我表达了“他的强烈希望”,这里我只好遵命实录如下:

天成大厦

伊之都

某酒店正立面图

我受先生(顾孟潮)在《环境艺术》杂志和其他刊物中关于环境艺术和建筑学发展阶段的论述的巨大影响,提出了“环境建筑学”,并在以后的“文化热”和“建构热”中加以拓展和深化,也发表过相关的系列文章。可以说,深受先生影响的“环境建筑学”,一直指导着我此后的建筑创作和设计。

以上的话绝非现在才说。早在我上世纪80年代末写《环境建筑学实践初探》时,开篇就是“正如顾孟潮先生所说,人类在经历了实用建筑学……之后”,可惜在发表这篇文章时,编辑竟然将“先生所说”删掉了,这次在写《筑迹》时我也疏忽,直接把杂志上的文章交付打印,而未把这句重要的文字补上。此后,我在《同美国同行的》中谈到《嬗变性》时更是直接引用了先生的原话。

总之,我视先生为恩师是从心里发出的,这是不能忽视或回避的事实。

压不倒的“反动学生”和“异人”

给尚未毕业的大学生陈荣华扣上“反动学生”的政治帽子并“内控”,对初出茅庐毕业不久还是实习阶段的学员看不懂就以“异人”对待,甚至有人嫉妒,这大概就是中国的特色之一。

为什么这位“反动学生”和“异人”没有被不利的环境压倒呢?

两条原因,陈荣华讲的是真话,而且有真本事,靠此二“真”抗“假”有效。

一是,“人无信不立”。汉字“信”就是提醒人们:人要讲人话,说真话,讲实事求是的话,俗话说“真话如真金,不怕火来验”!尽管在假话漫天遍地,还有所谓“假话讲一千遍就是真理”等不胫而走时,假话仍然属于“螳臂挡车”,挡不住真话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况且,中国人治史如司马迁那样自古就有“四个必须”的优秀传统:认为治史的人必须有史德、史识、史才、史笔。陈先生的这部自述史直言不讳,说真话,写真人、真事,绝不怕得罪谁甚至上峰人物。这大概是该书有可读性、可信性,让人手不释卷、久读不倦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陈非凡人,有真本事,有利用价值。对这类人想出“一批二养”“一批二用”或“不批不用”“总吊着你”让你灵魂总不得安宁的损招。陈先生学非所用,可就是不让专业归队,更不给你办城市户口,一直窝到40多岁。

陈先生“奖项林立多水分/我重“入史”立“规”功。”这句诗回答了,他为什么没有被不利环境压倒,反而成为“载入史册”的中国人。

非专业的成长摇篮

谁曾想道,天无绝人之路,能人更有能人路。在非建筑学工作岗位上,陈荣华干一行学一行,反倒成了建筑设计领域的全才,不仅会建筑设计,还能担任一般结构设计,水、电、暖、声、光等设计,对材料和设备、施工的知识也积累了不少,竟然成了建筑设计上能总揽全局的总负责人的角色。

因此,刚刚借调他归队到重庆市设计院,就让他挑大梁,负责把关重庆人民大会堂扩建、改建、维修等超级复杂的工作。如前所述,他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从而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陈荣华对环境建筑学理论与实践的杰出贡献

当我写下这个小标题时,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这里只能讲要点,因为这本是个博士论文的题目。

35年前,无独有偶,我撰写了《从香山饭店探讨贝聿铭的设计思想》一文(详见《建筑学报》1983年4期第61~64页)。时过35年,终于有了第二位值得专门研究其环境设计思想的杰出的当代中国建筑师—陈荣华先生,即研究陈先生对环境建筑学理论与实践的杰出贡献。

贝聿铭先生去年百年大寿,全世界的建筑界都为此祝贺他。从在中国的贡献看,陈荣华先生与贝先生十分相似,就在我们的眼前,而不为更多的中国同胞知晓,笔者也属于刚刚有点感觉,写在这里请教高见。

在《从香山饭店探讨贝聿铭的设计思想》一文中,我具体讲了贝聿铭先生设计思想中值得我们借鉴的5个要点:“归根”;环境第一;一切服从人;刻意传神;重视空间和体量。

我发现,这5点在陈先生的建筑创作实践中均有所体现,而且,陈荣华在他的创作中始终贯彻环境建筑学思想,他对环境建筑学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创造性的杰出贡献(见书中图2重庆渔人码头建筑外景)。

附表 陈荣华学术论文统计表

猜你喜欢

荣华恩师陈先生
永远的怀念
熊荣华
香墨
主持专家:熊荣华
曾字拜见恩师
谢谢您,我的恩师
老板不知银行新规 被工人骗万元
逃逸
追思恩师黄晓同
赵国荣先胜徐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