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城市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建设

2018-03-21南京市社科联南京创新型城市研究院

大陆桥视野 2018年2期
关键词:创新型一带一带一路

文/南京市社科联 南京创新型城市研究院

一、“创新型城市”时代的全面来临

1.全球层面:城市竞争由资本竞争转向创新竞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创新开始构筑城市与区域增长的关键性动力,城市职能也逐渐由工业社会的生产与交换中心转变为知识经济下的创新与创意中心,“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y)的概念也应运而生。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进一步证明靠金融资本驱动的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创新开始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格局重塑中各国、各地区的战略选择,如:纽约在经历了制造业中心向服务业中心转型之后,积极借鉴硅谷经验,举全力打造新的全球科技创新之都,高新技术从业人数快速增长;伦敦发布“伦敦创新与行动计划”,目标是“使伦敦领导世界知识经济”;巴黎提出新的多功能、多中心的城市规划方案,试图在使巴黎旧城形成多个新的副中心,以有效承载城市功能,增强创新和服务竞争力。亚特兰大、华盛顿特区、波士顿等全美重点高科技城市,加拿大的温哥华、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等区域中心城市都在践行创新引领城市发展的理念,并经由全球化的政策转移(policy transfer)作用为大量亚洲城市所追随。(图1)

图1 区域竞争力框架

可以说,在知识经济、后金融危机、后工业化等时代语境下,全球范围内的城市竞争正从原来以争夺经济流量枢纽功能为取向,转向将创新创意作为同样重要的高端功能予以重视,开始谋求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形成新的增长驱动力。在描摹当今全球社会的景象时,美国新城市社会学领军人之一理查德·弗罗里达所(Richard Florida)曾写道——“世界是尖的”。全球化潮流导致的恰恰是地区差异的进一步拉大,而非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谓的“平坦的世界”,新的技术和经济资源仍然高度集中,拥有创新能力的城市才能在具有“差序格局”特征的世界城市体系中占据有利节点。2017年,布鲁金斯学会和摩根大通联合发布报告《重新定义全球城市》,其中,“全球巨头”城市(Global Giants)的一个特征便是“知识创新的温床”,更由此形塑了“全球人才、资本和知识流动的关键节点,是世界上财富、企业决策和国际交流最集中的区域”。可以说,创新性、重塑力已成为具有全球运作能力的城市的普遍特征。同时,随着区域创新的非均衡化趋势日益明显,创新能力也成为城市竞争力和国家实力最为关键的体现:创新型城市处于世界创新的前沿,是全球领先的知识创造中心,在管理和指导全球经济中具有战略基地的地位,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担当领头羊的角色。因此,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创新能力关乎城市在非均衡的全球体系中的话语权利和节点地位,既是城市自身能级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在现实中撼动原有世界城市秩序的动力源泉。

2.国家层面:创新型城市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在我国已走过十余个年头。2005年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并将此视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十三五”规划更是明确将“创新”置于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充分表明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近年来,世界经济大调整、大过渡的时代背景与我国增长动力转换的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决定了我国经济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以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传统人口红利”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不复存在,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动力都将步入“更新升级”阶段。其中,增长速度换挡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后是经济增长动力在发生转换,增长动力的性质决定着增长速度和结构转型的质量,增长动力的更新升级构成重中之重。而正如熊彼特所说,创新作为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唯一动力源,通过“不断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能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因此,在当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语境中,创新构成实现内生型增长的战略基点,承载着改变国家命运与实现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和伟大使命。

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引擎,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支撑。当今世界是城市的世界,城市是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心节点,是各类创新要素和知识资本的大本营,创新需要以城市作为载体。与不受时空限制的城市创新活动不同,创新型城市代表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态,是一个以创新为主要经济活动和主要功能定位的城市,创新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本身构成技术、信息、知识、人才等创新资源的载体和集聚地。同时,创新型城市不是孤立存在的,通过将城市创新能力的资本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等溢出效应,形成区域性的创新簇群,带动社会增长方式不断升级。从这个层面而言,创新型城市具有集聚、配置和优化创新资源的功能,是推动区域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性载体。(表1)

3.城市层面:创新构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16》曾提出城市发展的“两个半球”与“脱钩”理论,即城市发展由“发展半球”与“生态半球”所构成,前者包含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系统,后者包含城市的生态系统;城市的发展半球受制于生态半球的承载力,城市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发展半球的经济与福利高度发展,同时将生态半球的环境和资源消耗维持在城市生态承载力范围以内,即实现发展半球和生态半球的“脱钩”(decoupling),经济和福利的增长不受制于生态投入的增加。观之城市的发展历程,作为经济与社会活动的中心与现代化进程的主体形态,城市发展的两个半球往往呈现紧密耦合的状态,即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催生了普遍的“城市病”和“城市危机”。(图2)

图2 城市发展的两个半球的匹配

表1 创新型城市的四种模式

联合国数据显示,截至本世纪末,全球约有超过85%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因此,实现两个半球的“脱钩”,实现经济和福利的持续增长,实现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个城市面临的时代课题,这带来了对知识生产力和科技创新的巨大热情及迫切需求。必须通过城市的绿色化、创新化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源和能源红利”的低水平“要素驱动”转向依靠知识、信息和人才的高水平“创新驱动”,使城市本身成为创新策源地,从而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创新诉求与具体实践

1.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拓展繁荣发展的新战略空间

从历史维度看,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各国利益深度融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一带一路”的倡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核心内容在于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而正如前文所述,创新在当今时代已成为世界各国迎接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实现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观之全球经济,其核心联系纽带正从“全球生产网络”向“全球创新网络”升级。一般认为,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并担当一定功能的城市,全球有600个;而当前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建设的城市则不足450个。因此,“全球创新网络”尚处于孕育与构建之中,尚未形成如“全球生产网络”一般的差序格局与等级体系,这为相对后发地区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图3)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中东欧等世界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在内,该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球的38%,人口总量占全球的62%,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球GDP总量的31%。按照世界银行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的划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多数为和中等收入国家,仅有18个国家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从经济发展模式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经济发展自生性动力不足的问题: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中,除新加坡外,大多依赖能源出口(包括卡塔尔、阿联酋、文莱等)和传统工业驱动(包括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两种增长方式,前者极易受到国际原油、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后者在全球工业4.0时代遭遇发展瓶颈;欠发达国家则大多是资源贫瘠且缺乏完善工业基础的小经济体,缺乏高质量劳动力和高生产率的资本。因此,虽然“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但普遍处于经济发展上升期与发展动力转换期,如何应对转型升级挑战与社会矛盾,如何推动收入迈向新水平、产业迈向新高度、发展迈向新阶段构成紧迫的时代议题。(图4)

图3 全球创新网络的层次结构

作为一项宏大的“开放开源”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建经济走廊、科技园区,开展联合攻关、技术转移和科技援助,共享科技成果和科技发展经验。这在本质上构成了布局全球创新网络的诉求,将有助于实现沿线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打破现代世界体系“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性特征,提升沿线国家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利。同时,“一带一路”贯穿欧亚非大陆,覆盖全球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区域协同的创新网络的建立,将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朝着提质增效的方向发展,在信息、高铁、新能源、新材料、智能交通等诸多领域面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因此,由“一带一路”倡议所形塑的创新网络的意义将跳脱出创新合作本身,而成为沿线国家理性且积极应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调整、拓展繁荣发展新空间的战略支点。

2.创新引领区域发展:沿线经济体的转型升级压力

立足于世界银行WDI数据库,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主要覆盖了

图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均GDP热度图(单位:美元)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立足于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发挥我国作为全球增长最大动力的科创功能,为周边和沿线国家的发展贡献创新驱动力,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2016年,国家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会等部门联合编制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旨在打造政策与发展理念相通、贸易与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资金链与创新链融通、人员交流顺通、民心相通的创新共同体,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引领区域发展的根本理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主旨演讲中进一步强调,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政策手段、创新增长方式,在创新中突破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从这个层面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将通过打造一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之路”为能源依赖型国家寻找新的发展动能、传统工业化国家加快转型升级、欠发达国家塑造经济增长点创造广阔空间。

3.协同创新实质推进:多领域、多层面的对接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广泛的创新合作。随着一系列良好成效的取得,“一带一路”对于沿线国家的意义也由合作倡议逐渐转变为切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至2016年9月,我国已与全球15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政府间合作关系,签署了110个政府间的合作协议,加入了200多个政府间科技合作组织。协同创新不仅在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展开,也形成了合作平台、伙伴计划等多个层面的对接。

在科技创新合作领域,我国已与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共建了一批科研合作、技术转移与资源共享平台,广泛举办了各类技术培训班,接收了大批沿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特别是2017年“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的成立,表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与科技创新已在具体领域有了实质性的推进。同时,我国与沿线国家启动了一系列科技伙伴计划,包括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中国—南亚科技伙伴计划、中国—阿拉伯国家科技伙伴计划等,支持了广西开展“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云南开展“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宁夏开展“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新疆开展“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建设、江苏开展“中国—中东欧国家技术转移虚拟中心”建设,共为沿线国家培养了上万名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此外,协同创新也在金融、学术交流等领域展开: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的设立以及一批标志性项目的落地为协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一带一路”大学联盟的建立与沿线国家学历学位互认工作的推进则为协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图5 创新型城市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层次关系

三、以创新型城市为关键节点,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推进

1.微观层面:关注创新型城市的系统构建,孵化“一带一路”创新推进器

在全球城市时代,国家地区之间无论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相互投资、人员交流,还是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互鉴,都发生在具体的城市之中。因此,从微观层面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创新诉求以及沿线国家地区的创新协作必须落脚于具体的城市之中,即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推进器功能的城市。观之创新型城市的演变历程,其发展重点已由最初的关注投入产出与创新绩效,发展到创新能力与资源环境,再到目前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如2013年发布的《亚太地区最具创新里城市》报告中就将创新主体、创新条件、创新资源、创新文化等构成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作为衡量城市创新力指标。因而,对于“一带一路”上每一个点状城市而言,落实创新要求,首先必须关注城市内部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切实实现城市发展动力向创新的转型,发挥一定区域内带动创新发展的功能,主动承担、积极对接“一带一路”的倡议要求。(图5)

具体而言:

一是注重以人为本的创新要素积累。改变“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发展重“物”驱动、轻“人”驱动的理念,高度重视城市优质人力资本的积累,推动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从物质资源支撑为主向人力资源推动创新驱动转变;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平台,建立双向流动的人才体系,为城市创新输送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集聚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国际性人才,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培养、吸引城市创新人才的重点方向与城市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以及产业升级的整体规划紧密衔接,发挥创新人才对城市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二是着力优化城市创新的发展环境。实现城市创新由“政府推”向“市场促”进转变,引导企业成为城市介入“一带一路”创新合作的投入、执行和收益主体,面向“一带一路”构成的巨大市场深化经营方略创新,形成骨干企业先导带动、中小企业大规模参与的城市创新局面;培育创新、开放的城市文化,营造激励创新、鼓励交流的社会环境。三是全面提升城市创新的专业服务水平。围绕“一带一路”重大问题和共同发展挑战培育一批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国际科技经机构、高校院所科技服务机构,增强设计服务、研发服务、技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2.中观层面:依托创新型城市的层级建设,凝结“一带一路”创新大合力

曾有学者指出,创新扩散在某种意义上比创新本身更为重要,后发地区的创新大多依赖引进或模仿先进地区。创新在城市间的等级扩散过程形成了“创新型城市体系”,其中不同城市由于创新地位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创新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也明确指出,“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规划,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因此,就这一层面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应当探索具有层级性特征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模式,发挥各个城市在创新方面的既有基础优势,探索建立格局特色的创新机制,从而发挥不同城市在创新发展中的独特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多个功能有所差异又相互有机衔接的创新增长极,从而为“一带一路”的创新发展凝结大合力。

应推行“一城一策”,为不同城市谋划差异化、定制化的创新策略,形成“一带一路”的不同创新支撑点。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一线城市应成为具有跨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创新桥头堡。应发挥一线城市的创新带动作用,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技术资源;构建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对外开放大通道,进一步提升能级和辐射带动力;提升产业能级,在建立国际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商务服务体系和物流服务体系上寻求突破;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产业转移和产业创新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支点功能。沿边城市应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在人员交流、应对共同挑战、科技基础设施联通、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等方面做出创新表率。依托沿边城市之间长期合作基础,探索沿边开放新模式,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人才流通等方面积极创新,打造“创新边境线”“智慧边境线”。内陆与腹地城市应做好战略支撑,围绕技术转移、共建研发机构和科技园区等展开深度创新,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积极促进跨国经营投资,强化国际经济联系,通过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从而,通过层级性创新型城市体系的建设,以多个创新增长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整合与创新发展,真正落实“创新之路”的发展目标。

3.宏观层面:借力创新型城市的网状联系,形塑“一带一路”发展新格局

在论及全球城市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卡斯特尔写道,“全球城市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个过程。高级服务的生产、消费以及它们所附属的本地社会在信息流的基础上通过这种过程联系在全球网络中”。若将“一带一路”置于这一视角下进行考量,可以发现,沿线不同规模、性质和类型的城市及其被一些交通、商贸等主干道及支线联通,构成了多支交错的轴状、带状或网状的开放性区域系统,在全球城市体系和城市网络中形成了相对独立、蔚为壮观的丝绸之路城市网。有学者预测,这一城市网将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形成东亚城市网、欧洲城市网、南亚城市网、第一欧亚大陆桥城市带、第二欧亚大陆桥城市带、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带、非洲西部沿海城市带的“三网四带”的亚欧非一体化新格局,并带来对世界城市网络体系的重塑。

在这一大规模的城市网络集结中,“创新”理念的导入将有助于提升沿线城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并通过创新型城市之间持久且有效的创新联系,带来创新红利受惠范围的扩大,从而形塑出“创新增长极网状互动、创新效益全域溢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新格局。应统筹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城市间的创新联系,在保持已形成的良好的信息、知识、技术等交流方式和合作机制优势的同时,一方面积极对接全球创新网络,更多地参与全球创新要素配置,嵌入全球创新价值链,另一方面培育开发新的合作渠道,通过共建创新载体、探索创新领域的对口帮扶等方式,为创新在整个“一带一路”城市网络中的溢出提出保障条件。由此,通过创新型城市网络的建设,促进东亚和欧洲先发城市地带创新要素向内陆发现的带状延伸与辐射,全面提振“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群的发展能级、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影响力,在全球中心向亚洲转移的时代机遇下,助推亚欧大陆重回全球发展的中心。

猜你喜欢

创新型一带一带一路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