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思考
2018-03-21宣昌勇王贵彬
文/宣昌勇 王贵彬
一、苏北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基础
苏北一体化不是基于地方利益的角逐,而是有利于国家整体利益和江苏省大局,是“立足全国,保证地方”的全面体现。《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 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连云港、徐州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明确规划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淮安、盐城、宿迁是紧密联系区域。在新的战略背景下推进东陇海沿线地区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是江苏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局的关键举措,是构建江苏发展新格局的主要任务,也是推动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迫切需要。《意见》将苏北作为东陇海线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紧密联系区域,体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苏北地区的通盘考虑和高度重视,也为苏北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政策扶持的基础。
二、苏北一体化建设的区域基础
1.地理基础
苏北地区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744公里,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省辖市,共26个县(市、区)。土地面积5.2万平方公里,分别是“一带一路”南部交汇点核心区广州市7434.4平方公里的7倍,福州市12154平方公里的4倍以上。2015年末苏北人口3008万人,是广州市1350.11万人的2.2倍,福州市757万人的近4倍。
其中,连云港市是中国沿海首批14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徐州市是全国交通主枢纽,陇海——兰新经济带东部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商贸都会。盐城市港航资源潜力巨大,共有12个通海港口。且大部分岸段陆域广阔,建港库场用地富足,集散条件好,多处可建5~10万吨泊位港口。宿迁市属于陇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淮安地处苏北腹地。从地理位置来说,苏北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节点位置,也同时位于两大经济走廊的节点位置,即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我国沿海经济走廊的节点位置。这两大节点位置标志着苏北向东与日韩隔海相望,向西通过新亚欧大陆桥,将太平洋沿岸和上合组织成员国、西亚乃至欧洲紧密联系起来,处在沟通中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既是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又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端起点,同时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交汇点。
苏北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一带一路”规划的战略枢纽部,决定了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交汇点核心区的独特作用。
2.文化基础
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经过长期的历史过程,导致文化背景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
从历史上看。苏北以楚汉文化为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苏北先后出了11位君主,至于大臣则更多,仅淮安一地历代官居尚书以上者就有11人。苏北历史上名人辈出,影响深刻久远,造就了当代苏北人相同的历史认同感、荣誉感和地域归属感。从近代看,苏北是革命老区。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苏皖抗战政府都建在苏北。盐城,宿迁等地都是有名的革命老区,无数苏北儿女为国家为民族献出宝贵的生命。从方言及民风民俗角度看。苏北地区以江淮方言、中原官话为主。其中盐城、淮安以江淮方言为主,徐州市、宿迁市和连云港市赣榆县等地属于中原官话区。宗教信仰影响一致,民风民俗大同小异。
相同的文化背景不仅有利于区域内部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协作,打造共同的区域文化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还有利于区域与外部的交流合作。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3.经济基础
“十二五”期间,苏北地区总体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连续10年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达23%,较“十一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五年年均增速11.8%,2015年人均GDP55127元,苏北及徐州、盐城、淮安三市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力增强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在加快,2015年,苏北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3:44.9:43.8,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中级阶段。
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特色产业集聚集群逐步形成。徐州的装备制造、能源等七大产业规模在“十二五”末均超过千亿元,新兴产业产值由2010年的460亿元增至2015年的4320亿元。连云港医药创新能力全国领先,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豪森药业、康缘药业等4大药企名列中国医药企业创新力20强,新医药年产值超过400亿元;淮安总投资80亿元的智慧谷一期投运在即,有效支撑优势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宿迁电子商务发展异军突起,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高达85.4%,中国宿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创建成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二是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合作进一步加强,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十二五”期间,苏北实际利用外资283.36亿美元,是“十一五”的1.7倍;外贸进出口总额1366亿美元,是“十一五”的2.3倍,对外交流合作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十三五”期间,苏北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16年,苏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8.6%,分别比全省、全国高0.8%、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比全省高2.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8%,比全省高6.3%,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按照江苏省《关于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若干政策意见》规划的目标,“十三五”时期苏北经济总量、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力争达到9%左右。到2020年,苏北地区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6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苏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打下坚实基础,为打造苏北五市一体化、服务“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4.交通等基础设施基础
区域城市一体化建设无疑要以便捷、快速的交通运输为基础。苏北地势以平原为主,交通发达。其中连云港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徐州市是五省通衢的交通主枢纽;盐城市港航资源潜力巨大;宿迁水陆干线四通八达,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十二五”期间,苏北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开工建设的郑徐客专、连盐铁路、青连铁路、连淮扬镇和徐宿淮盐铁路共5个项目,项目总里程743公里,总投资达1000亿元左右,占同期全省铁路总开工里程的2/3,建设项目数、建设规模、项目等级均创历史纪录。其中建设中的连徐高铁,是以江苏省投资为主建设的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连徐高铁东接在建的连盐铁路和连镇铁路,西连在建的徐盐铁路,并将与规划纵贯苏北腹地的合宿新铁路、淮安新沂铁路,围合形成苏北路网“铁三角”。项目建成后,苏北路网总里程近2000公里,苏北路网密度达381公里/万平方公里。
“十三五”期间江苏将形成以省会城市南京为中心的1.5小时交通圈。届时,苏北地区对内对外交通通道将更加便捷快速,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此外,江苏省“十三五”期间还重点规划建设“5—20—20”三个层次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即“5个大型、20个中型、20个小型”,共45个左右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分层次打造路网性物流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物流基地三级铁路物流网络,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化衔接”。目前初步纳入规划的5个大型枢纽包括徐州铁路站、南通铁路西站、连云港铁路站、淮安铁路东站和盐城铁路站,苏北地区就包括了4个。
可以预计,随着江苏“十三五”规划的落实,将促进苏北地区内部多种运输方式的融合,实现城际交通网与城市交通网的“无缝衔接”,将“1小时交通圈”从“城到城”提升到“门到门、点到点”,同时也将形成苏北与外部密集、便捷、多渠道的交通联系方式,为苏北城市一体化建设打下坚实的交通基础。
5.行政与政策基础
从江苏省层面看。为了协调苏北地区发展,江苏省已经设立了“苏北发展协调小组办公室”,协调苏北发展事宜。《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部署建设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若干意见》还做出规划,连云港、徐州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规划明确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沿东陇海线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淮安、盐城、宿迁是紧密联系区域。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为苏北做出了整体规划。可以预计,苏北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政策创新无疑会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苏北各市角度看。苏北各市同属经济较不发达区域,合作发展,共同振兴的意愿较容易形成。苏北内部个别城市如连云港和徐州,已经相互表达了一定的合作意愿,成立了相关运行机构、建立了相关的合作运行机制,已经有一些部门、行业开启了一体化进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苏北整体的一体化试验也已经在一些领域开启,如2014年6月15日,苏北五地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正式实施,按照“通报、通检、通放”原则,实施流程再造,实现一体化运作。苏北五市一体化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行政与政策基础。
三、苏北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构想,并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七点要求。三年来,京津冀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未来三年内,可以基本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0.5—1小时交通圈,京津冀地区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并且在产业转移协作、生态环境保护、文教卫生及涉及百姓日常生活的公共服务领域还将进一步加深一体化进程。
尽管苏北一体化与京津冀一体化在体量、规模、目标及内涵上将有所区别,但京津冀一体化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以及可预期的美好前景,不仅可以提振苏北一体化的信心,还会为苏北一体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宝贵经验。
总之,苏北一体化既是服务“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需要,也是苏北自身振兴,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苏北也初步具备了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