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性别高三学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018-03-21刘湍丽张春霞信阳师范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攻击性教养

■刘湍丽 张春霞/信阳师范学院

一、前言

攻击行为是青少年身上的一种常见现象,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攻击行为是青少年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攻击行为也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2]。有学者在2011年曾调查北京市海淀区校园暴力犯罪状况显示,四年时间受理校园及其周边发生暴力犯罪案件238件,心理工作者深感忧虑[3]。根据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中的阶段划分,高中学生属于埃里克森第五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获得统一感而克服统一性混乱。因此,本研究在这个特殊时期对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目前普遍认为攻击行为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等有关系[4]。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具有稳定性,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

(一)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消极行为,攻击行为的定义包含三个基本特征,即伤害意图、伤害行为和伤害后果[5]。攻击行为理论是对攻击行为比较系统的解释,主要包括本能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暴力循环理论,挫折侵犯理论等。在这些理论中,我认为本能理论最能很好的解释攻击行为。

(二)家庭功能

古人云:血浓于水,可见家庭关系相比其他社会关系更加牢固,对个体的影响也十分长久。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6]。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个体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亲子之间的联系都被看成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为河南省某市重点高中,下发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6份,有效回收率为90.22%,其中男生为177名,女生229名;农村210人,城市196人。

(二)研究工具

表1 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1、基本资料

主要包括被试的基本信息,有性别、生源地、年级、年龄,父母是否离异等。

2、攻击性问卷

选用 Amold&Mark(1992)编制的问卷。本论文采用了14题该问卷中的题目。本问卷采用5点计分的方法,其中,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极为符合,分数越高,攻击性越强,本问卷的第九题采用反向计分。该问卷的信度为0.83。

3、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选用由瑞典Umeu大学精神医学系Perris等编制,中国医科大学岳冬梅等引进修订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DU)得分作为其观测值。本问卷包括66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四个等级计分。量表包括父亲的6个因子,母亲5个因子。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分别是:(1)情感温暖和理解,(2)惩罚严厉,(3)过分干涉,(4)偏爱,(5)拒绝否认,(6)过分保护;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分别是(1)情感温暖和理解,(2)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3)拒绝否认,(4)惩罚严厉,(5)偏爱被试,此问卷分半信度在0.50-0.91之间。

(三)统计工具

本问卷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分析

表2 父母教养方式对攻击性影响的回归分析

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根据皮尔逊相关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父亲温暖、父亲惩罚、父亲拒绝、父亲干涉、父亲保护以及母亲干涉、母亲拒绝、母亲惩罚对高中生的攻击行为有显著的相关,p〈0.01;其他几项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的攻击行为相关不显著,p>0.05。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回归分析

根据表2显示,临近高考的不同性别高中生的攻击性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多重线性关系,自变量父母的教养方式解释了因变量变异程度为16.8%(校正的R2=0.168)。

四、讨论

(一)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父亲温暖和父亲惩罚、父亲拒绝和父亲保护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对于高中生而言,母亲干涉、母亲拒绝、母亲惩罚与其攻击性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母亲温暖与母亲偏爱没有显著性的相关。父亲温暖和母亲温暖对孩子的攻击行为的影响出现不同的效果。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母亲本来就应该是温暖型的,所以孩子父亲的温暖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影响最大。父母的拒绝与惩罚对孩子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对于高中生而言,父亲对自己的干涉会被他们看成是关怀,父亲的偏爱也属于可接受的。父亲比起母亲在孩子的攻击行为的影响力更大。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不同性别高中生的回归分析

父母教养方式与不同性别高中生的攻击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孩子的攻击性影响最大的是孩子的父亲。有研究指出如果父亲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孩子则倾向于顺从、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反之,如果父亲接受孩子,孩子则情绪稳定、兴趣广泛行为更符合社会要求。

五、结语

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高三学生攻击行为与学生的性别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能有效预测高三学生的攻击行为。

[1]RH Bradley,DL Vandell.Child care and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7, 161(7):669~676.

[2]Y Gao,A Raine,F Chan,etal.Early maternal and paternal bonding,childhood physical abuse and adult psychopat hic personality[J].Psychol Med,2010,40(6):1007~1016.

[3]倪林英,谢文静.高校学生攻击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教育评论,2012(3):66~68.

[4]罗贵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水平与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2):198~199.

[5]尚秀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1):28~30.

[6]郑全全.初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测量[J].心理科学,2002,3(6):680~684.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攻击性教养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跟踪导练(三)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二维码
大学生运动员自尊与自我控制及攻击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