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十大名医:吴谦与《医宗金鉴》

2018-03-20百家号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医书心法正骨

百家号

宫廷御医吴谦

古朴的中医,庇佑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历史长河中的名家圣手,留下了毕生心血实践的理论及光辉的著作,不仅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穷尽一生的智慧,付出一世的光阴,为生命同天地的沟通打开一扇门。他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医术,更有崇高的情操。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宫廷御医一一吴谦。

人物生平

吴谦字六吉,清代著名医家,生活于康乾时期。安徽歙县人氏,与张璐、喻昌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之一。

清朝乾隆年间,吴谦为宫廷御医,1736年以后任太医院判(太医院副院长、官阶正五品)。

由于吴谦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受到朝廷上下广泛赞誉,加之又屡屡治愈皇亲国戚们的顽疾,乾隆皇帝对其十分的赏识和器重。乾隆帝曾经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吴谦品学兼优,非同凡医,尔等皆当亲敬之”。

吴谦博学多才,临床经验丰富,德艺双馨。

他一贯谦虚好学,熟读古今医籍。善于总结经验。

相传吴谦早年行医曾遇一骨折病人,由于久治不愈,吴谦深感歉疚。后来吴谦听说一位民间医生治愈了其疾,便不辞劳累,几次翻山越岭步行五十多里地去登门求教,学习治疾的技艺。

一般来说。医疗技艺是不外传的,但吴谦的谦逊与好学感动了那位山间医生,于是授之于整骨手法及药方。

此后。吴谦受到启发,又先后师事十多位民间医生,博采各家之长,从而练就了自己娴熟的技法。为他后来进入太医院及主持编纂《医宗金鉴》大型系例丛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人物成就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乾隆帝诏令编纂医书,命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作为总修官,吴谦为《医宗金鉴》的成书做出了重要贡献。吴谦认为,医经典籍以及历代各家医书,存在着“词奥难明、传写错误、或博而不精、或杂而不一”等问题,应予以“改正注释,分别诸家是非”。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汉医丛书。《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医宗金鉴》被《四库全书》收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医宗金鉴》有很高的评价。自成书以来,这部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就被一再的翻刻重印。

《医宗金鉴》全书共分90卷,是中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比较完善而又简要的一种。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流传极为广泛。

成书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清朝是传染病最高发的时期,平均每两年就会有一次大范围的传染病爆发,传染病不仅夺去了很多平民百姓的生命,皇宫内院也无法避免疾病侵袭。

清朝入关之后,传染病尤其是天花,就在皇族中肆虐开来。一时间皇上死了皇子死、皇子死了亲王死、亲王死了妃子死,宫廷内院因疾病而笼罩着巨大的阴影。一心想出家的顺治皇帝24岁亡故,据传就是死于天花。八岁登基的顺治的儿子康熙帝在当皇帝前也出过天花,万幸被太医医治好了,小小年纪便留下了一脸麻子。

北京地安门外东大街的清末太医院旧址

康熙因为险些被天花夺去生命,所以对医学比较重视,在位时,便大力推广种痘术。皇位传及乾隆,乾隆也对医学颇为重视。

他在位时,太医院院使上书说过去的医书词语比较晦涩,而且在长期的传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错误,现存医书太多太杂,相互之间矛盾之处颇多,让人无从辨别,他们恳求皇帝准许向天下征集医书,去伪存真,编一本天下医生能拿来参考的权威医书。

这个奏折正合了乾隆帝的心意,说做就做,乾隆四年(1739),他命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下诏编书。为了保证新编医书的质量和编书工作顺利进行,还由大学士鄂尔泰和亲王弘昼督办。

吴谦和刘裕铎都是当时朝廷里的著名御医,刘裕铎还是服务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资深御医,两人无论是从医学造诣上,还是威望资历上,都是当仁不让的人选。

吴谦接旨后不敢怠慢,经过严格选择或者考试遴选了七十余人,其中有编书的,誊录的,画插图的等等。医书编撰中,不仅选用了宫内所藏医书,还广泛征集天下新旧医籍、家藏秘籍和世传良方。

经过三年精心编写,一部大型的医书终于完成。吴谦第一时间将其呈献给乾隆帝,乾隆看后大悦,亲自为其赐名为《医宗金鉴》,取天下医生都要借鉴这本书的意思。

《醫宗金鉴》共90卷,15个分册。即伤寒17卷、金匮8卷,名医方论8卷,四诊1卷,运气1卷,伤寒心法3卷,杂病心法5卷,妇科心法6卷,幼科心法6卷,痘疹心法4卷,种痘心法1卷,外科心法16卷,眼科心法2卷,针灸心法8卷,正骨心法4卷。

《医宗金鉴》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该书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该书有很明显的时代性,对于十八世纪流行在中国的疾病有很大的实用性。

例如:前面我们说过,天花是当时最可怕的流行病之一,尤其皇族深受其害,太医院在天花的防控与医治上压力很大。太医院在分科设置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如将痘疹作为一科从幼科中分立出来,在《医宗金鉴》中也单独成册,特别还将《种痘心法》作为一卷与幼科心法并列,可见对天花一病的专门研究与防治得到了高度重视,促成幼科被分解为三科。由于接种人痘的推广与普及,天花之危害明显降低,太医院又将痘疹一科合并回幼科。

另外,对正骨一科整理提高也十分明显,通过《医宗金鉴》的编纂,使中国历代相传的正骨理论与技术更加系统,更将宫廷上驷院绰班(正骨)处的丰富经验融为一体,使太医院正骨科与上驷院绰班处合并一处,理论与技术均得到提高。

1742年, 《医宗金鉴》以武英殿聚珍本与尊经阁刻本印行,在全国推广,影响巨大。1749年即被定为太医院医学教育的教科书。

猜你喜欢

医书心法正骨
正骨没那么神
神医的秘方
图说
中医针灸联合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白蜡树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寻找文本解读的“心法”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小模大样
简介道家丹经《天仙金丹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