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末期,蒋介石为何又动迁都念头

2018-03-20李金明魏鹿兮

人民周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陪都西昌蒋介石

李金明 魏鹿兮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中国国民政府从首都南京仓皇撤离。先是撤到武汉,后又退至长沙,再又退到桂林,最后落脚在重庆。重庆作为战时中国政府的陪都,刚安稳了几年,在1944年末至1945年初的时候,又冒出了迁都动议,引起了极大风波。

1944年秋季,在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中,中日双方在豫湘桂会战第三期的桂柳作战阶段極其惨烈。日军进攻前,民众为逃避战祸,纷纷逃离。桂黔路上,火车拥挤不堪,大批难民聚集在火车内外,甚至火车头上都挤满了人,等候开车。

桂林、柳州、南宁相继失陷后,侵华日军第3师团和第13师团之主力约1万人,分3路北上,追击国民党杨森部、陈素农部等溃退军队。溃退的中国军队成了日军的“带路军”。日军沿黔桂公路、铁路乘虚而犯,如入无人之境,并很快攻占贵州军事重镇独山。独山距离陪都重庆不过500多公里,因此日寇大肆叫嚣1945年元旦会师贵阳,进攻重庆,彻底消灭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桂柳会战失败前后,成千上万的百姓为躲避战祸,被迫背井离乡,向大后方逃难。华中、华南的数十万难民及大量散兵、伤兵逃至广西,来不及歇脚,又闻国军打了败仗,便又蜂拥至贵州。黔桂铁道、公路上,各省逃亡的难民充塞路途,川流不息,人哭声、马蹄声、车鸣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逃难大潮从广西、贵州直奔四川,一些难民已经流落重庆街头,老百姓、流亡师生、政府工作人员一片恐慌。甚至,美国和英国都开始撤离在重庆的侨民,以避“南京大屠杀”再次重演。驻重庆的外国记者纷纷发出“重庆危急”的消息,大溃败后的大恐慌迅速蔓延。

蒋介石闻讯后说,“自三合、独山及都匀之姬家桥相继陷入敌手,战况危急,不仅西南各省人心动摇,而英美有要求撤侨之事,益造成社会之惶惑不安”,“八年来抗战之险恶未有如今日之盛者也”。显然,蒋介石有些惊慌,他急令中国远征军两个军返回国内,保卫陪都重庆。

美国军事顾问魏德迈眼见国军难以抵御日军,危机之下两次建议蒋介石迁都西康省(今四川雅安地区一带),以避锋芒。陪都的有钱人纷纷转移金银细软,低价销售大批房产和店铺,各类准备逃跑的消息充斥报纸版面或传播于大街小巷。

蒋介石再次动了迁都的心思,他实际上早有迁都的准备。

1938年底,蒋介石在西康省西昌(现归四川省管辖)特设行辕,以统管基地建设。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西南成为背靠同盟国的重要后方,西昌属于西康省,该地处于西南中心地带,距印度、缅甸不算遥远,又是连接川、康、滇诸省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十分突出。蒋介石打算在重庆一旦保不住时,就把国民党政府迁往西昌,据点驻守,依靠英、美继续与日周旋。为此,蒋介石派其得力干将、原重庆行营办公厅副主任中将张笃伦为行辕主任,并抽调拱卫“陪都”重庆的国府警卫军第36师(由德国训练装备的3个师之一)来西昌防守。

西昌行辕地址在西昌城内府街,原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内。这个行辕组织起初机构较小,全部官兵不过360名,后来机构越来越庞杂,人员也越来越多,最多时达1000余名,成为蒋介石在西康官僚机构中最大的一个。然而,西昌当时还是一个交通不便、环境闭塞、经济落后的边陲小镇,没有电灯、电话,难以担当战略基地的重任。加之抗战形势不乐观,需要加快基地建设。于是,一些建设项目经常以蒋介石手令下达,并以军法要求限期完成。西昌的小庙机场原是一个小型临时机场,后改造成当时后方的最大机场之一,可以起降各类重型飞机。1942年以后,这个机场成为美军开辟的驼峰航线唯一中途站,进驻美国空军。这条自印度兰姆迦基地经西昌至重庆的空运线,是抗战后期中国对外交通生命线。其次是修筑乐(山)西(昌)公路和“西(昌)祥(云)公路”,这些公路成了后方运输大动脉。经过不断加紧建设,西昌的建筑有了很大改观,市内“新村”有四面走廊式平房36幢,蒋介石专用的一幢居中,称“特宅”。“新村”环境优美,背山面水,有自成系统的发供电设备,有线、无线电通话设施也很齐全,还建立了医疗卫生、物资供应等机构。担任特区警戒的初为辕院特务营,后为国府警卫军一个加强团。

桂林、柳州、南宁相继失陷。日军一个月长驱400公里,此时距重庆约500公里,照此进攻速度计算,迁都传言不能不让百姓信以为真。

国府迁都,地动山摇。古今中外早有历史证明之。

从西康省的位置来讲,若迁都至此,一定到了抗日最悲观的时期。下一步就是政府流亡境外,作流亡政府了。

听闻迁都消息,全国一片大哗。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受到巨大舆论压力,赶紧出面辟谣,誓言“陪都绝不离渝”。蒋介石也被迫公告了“战争总动员”,发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要求有知识的青年学生投笔从军。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即席演讲称:“国家在此紧急战时关头,要先其所急,使知识青年效命于战场,因为知识青年有知识,有自动判断的能力,队伍中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

无论蒋介石口头承认与否,但他狡兔三窟,确实有迁都的念头和实质性准备。他身边的文官武将们,早已心照不宣遍知,蒋介石心目中的陪都落脚点是在西康省,但不是军阀刘文辉的大本营省会康定城(雅安)。当然蒋介石也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走此路。

桂林、柳州、南宁相继失陷,日军侵犯贵州,直逼陪都重庆。值此紧急关头,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一边调汤恩伯所属的孙元良第29军由四川入黔南,在贵州独山阻击敌军;另一边,张笃伦抓紧将西昌的空置房屋进行装修,添置办公用品,以备蒋介石转移至此。直到日寇实现打通交通线的战役目标后退兵,国民政府和百姓才知日军这次战役目标并非攻打陪都。局势稳定下来后,西昌迎接迁都一事才作罢。但是,蒋介石曾打算迁都,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对形势悲观的一种反映。

猜你喜欢

陪都西昌蒋介石
西昌近6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西昌月
To what extent might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 influence group dynamics and team working in a 21st century organisation?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决策与实施
论陪都语境下萧红的重庆书写
风云四号运低西昌本月中旬择机发射
评介:丁海斌著《中国古代陪都史》
民国陪都“西京市”筹建夭折探微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