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导学单使用的反思与总结
2018-03-20李红
李红
为了适应本学年在初中八年级开展的《基于学生需要的初中语文导学单课题研究》,我校八年级语文备课组在这一年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语文导学单。导学单的使用目的是让學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效果。
笔者去年申报了课题《基于学生需要的初中语文导学单课题研究》,同时整个备课组在平时教学中尝试使用导学单,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现不足,及时修改弥补,不断完善,不断的反思与总结。
一、目前导学单使用的状况
1.教师对导学单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平时教学中,课程改革带来了新课程教学,教师也具备了一定的新思想,但是,一部分教师对语文导学单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具体表现在:(1)导学单是新的,但方法是旧的。教师还不能把导学单的新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很多老师并没有完全适应这种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么是作秀,要么是“穿新鞋,走老路”。(2)不能彻底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生怕进行语文导学单教育教学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因此,“单纯的背诵”、“题海战术”仍成为部分教师的语文教育思想。
2.教学的有效性不明显
虽然老师们都承认使用导学单的教学是有效的,但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尺度还没跟上,还没完善,其使用便落入一个尴尬的处境中。现行评价的标准属于短暂性行为,例如三年下来只有一个中考来评价,而导学单所倡导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大语文的学习观是属于抽象性、隐性的,无法在几天的考试中、几份试卷中一一体现出来。这种隐性的学习收益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历练才能显现出来。短暂性的评价模式和长远的结果显现之间,很明显是矛盾的、不对等的,但人生苦短,谁会等十年二十年才去评价学习的效果呢?因此在语文导学单使用中总感觉教学的有效性不明显。
3.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割裂历史讲发展,就容易流于片面,走向极端。如新课程一谈“三维目标”,就认为“双基”不再重要;一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用鼠标代粉笔,屏幕代黑板,录像代实验操作。因此使用语文导学单还需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新课程标准中的学术水平与行为动词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夯实基础”的含义,研究落实“夯实基础”的措施,并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适时地促使学生在利用导学单的基础上提高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认可大语文的思想。
二、教育现状的反思
中学语文教育要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必须注重和突出素质教育。面对一切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界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随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即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应该说,经过30年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从现状来看,进行教改实验的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的教师更愿意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年老的教师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和风格,要想改变已经很难;而年轻的教师,他们在校期间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走出校门后大部分实践还是应试教育,在整个受教育和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要想突破,需要更大的胆识和实力。
三、实施导学单的途径
1.营造学习型团队的氛围,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我们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师需要彻底转变现有的教育观念,淡化传统教育中的“三中心”的教育思想,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多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同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提出好的建议,使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和个性特征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其次,形成教学整体改革的观念。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仅仅是靠哪一个阶段的努力,而是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各个阶段的学习应当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切不可被考试牵着鼻子走,这样可以避免各阶段之间知识的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体现了教学的整体观念和效率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着的是一个引导者,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导学单才能在整个备课组得到充分的使用,导学单的课题研究才不致成为一个摆设。
2.充分发挥专业的引领作用
课堂是我们教师的主要阵地。对于语文教学课堂来说,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是灵活的、综合的、实践的、创新的,必须能够高度体现课程改革,千万不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用机械、呆板、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束缚学生的思维。
首先,要注意整体安排的科学性。目前,各个阶段的教学显然存在着内容重复和体系脱节等等弊端,如果能够将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删去,就可以空出大量的时间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语文导学单的编写和使用要注重知识面的扩充,因为如果能够将各个阶段的知识串联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就更加便于学生掌握,这也正是我们语文导学单所要追求的整体安排的科学性。
其次,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教师教法的“活”最终带动学生学法的“活”。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多,有串讲法、讨论法、提问法、读书指导法、暗示法等等,但教师不一定只能择其一而用之,而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搭配、综合运用。课堂上,无论串讲还是讨论,提问,结合语文导学单的使用,都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语文能力。
另外,要注意教学研究的全面性。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上完规定的课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追求量的积累,还需要在课后及时总结、深入研究。用时下的话来说,要想减轻学生的负担,千万不能减轻教师的负担。而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优秀的教师不光要吃透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洞悉考试动态,还要花大量的精力去研究教材,并且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因此在导学单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及时弥补缺失,不断修改,尽量做到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只有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实际与学生的实际,教学活动才会获得成功。
3.导学单的使用与考试改革要紧密相连
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高度的公平性和竞争性,它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究竟应该怎么考?
首先,要有正确的命题方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综合考查,重在能力”。命题应当追求题目的简洁明快,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穿插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学生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
其次,可以增加考试形式。目前,大多数考生经历的语文考试仅仅是对读写能力的考查,只有很少一部分保送生将接受高校单独安排的笔试和面试。如果考试的形式多一些,如初中经典美篇的赏析等,这样可能会减弱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同时避免了某些考试“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
最后,要完善评分体系。考试的成败毕竟关系着一个学生的发展前途,因此,对考卷的评分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试卷的主观题多、批改量大,阅卷时更需要慎重,克服一切不利因素,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通过我们的反思与总结,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整个备课组会合理有效地利用好语文导学单,让学生学会使用导学单,逐步提高深化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语文的思想,形成我们学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风格,让学生们学会学习语文,并逐渐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