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窝子 哈萨克族牧民风俗录

2018-03-20李钟鸣

新疆人文地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窝子哈克哈德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新疆女作家李娟作品里的这一段话,精炼地概括了哈萨克族牧民一年四季的迁徙。

生活在新疆的哈萨克族牧民,至今依然过着延续千年的游牧生活,一年四季他们逐水草而居,与草场为伴,与大山为邻。

哈萨克族人在民歌里唱道:“世上走路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萨克人;哈萨克的繁荣诞生在迁徙中,哈萨克的历史谱写在转场中,哈萨克民族用自己的双腿丈量着世界,追随着生命的绿色!”的确,他们用脚步丈量着生活的道路,他们用先祖走出来的经验,完成着一个不朽的族群为了生存,为了生生不息的繁衍而进行的、科学的、有计划、有目的的人类和牲畜的大迁徙……

冬牧场是哈萨克族牧民冬季的放牧地,每年从11月下旬落下第一场雪至翌年3月中旬,哈萨克族牧民将在这里度过长达四个多月的冬牧生活,由于冬牧场多选择在避风、温暖、薪木易得的地方,面积一般不大,分布为小集中大分散。哈萨克族人习惯称冬牧场为“冬窝子”。

三年来,我先后五次进入阿勒泰的萨乌尔山谷冬牧场,吉木乃县的黑山头冬牧场和木垒县北沙窝冬牧场拍摄,真实地记录了哈萨克族牧民冬牧的生活片段。

走进冬窝子

2016年11月28日深夜,我突然接到阿勒泰摄影家盛承新的电话,他告诉我,阿勒泰市各乡镇哈萨克族牧民的冬季转场这两天陆续开始。

得到消息,我迅速收拾好摄影器材和行囊,与同样想拍摄哈萨克族牧民冬牧生活题材的摄影家丁建斌、张强年两位老师取得联系,约定于次日一大早出发,目的地是阿勒泰市阿拉哈克乡。

一天的长途跋涉,我们驾车用十余个小时的时间跑了700余公里,终于在夜幕降临时抵达了阿拉哈克乡政府。

走进乡政府大院,办公楼里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显得特别的匆忙。在阿拉哈克乡牧业办,一位工作人员得知我们的来意,告诉我们,这两天根据阿勒泰地区气象部门观测的天气舆情,根据市里的统一部署,全乡各个部门都动了起来,在乡党政一把手的带领下,分赴乡所属各牧业队组织、安排、落实冬季转场的具体方案,力争用三到五天时间,利用天气相对温和的时机,确保全乡牧民和牲畜都能安全进入冬窝子。

次日一大早,天剛蒙蒙亮,我们就随乡牧业办的工作人员冒着凌冽的寒风一起驱车赶往一处戈壁与沙漠接壤的地方,那里,是一个牧业村前往冬牧场必经的地方。

走过一段柏油路,我们拐入一片被冰雪覆盖的戈壁,这里已经没有路,我们只能沿着依稀可辨的车辙在那一望无垠的旷野中行驶,一路颠簸,我们在车里被甩得东倒西歪。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行驶,我们终于穿越了戈壁抵达有沙丘的地方。在这里,我们遇到了阿拉哈克乡党委的林书记和巴里恒乡长,他们从昨天晚上开始就守候在这里,查看和统计牧民冬转进行的情况。

林书记说,阿拉哈克乡有300多户牧民,乡里每年都会根据草场恢复情况核算出冬季草场放牧的容积率,科学有序有计划地安排牧民分批转入冬牧场,确保他们安全越冬:“今年全乡将有140余户牧民、2万余头小牲畜进入萨乌尔山谷冬牧场,刚才,陆续有十几户牧民和牲畜在我们设立的引导点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进入沙漠地带,预计下午就可以走出这片沙漠……”

在与林书记和巴里恒乡长的攀谈中,我们得知,牧民转场每天行进的路程有30多公里,这个牧业队距离冬牧场近百公里,他们要昼夜兼程三天才能到达目的地。此时,已经是这个村牧民冬转的第二天了……

太阳升高了,我们站在沙丘上眺望,这时,又一批冬转的牧民们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他们赶着牲畜向我们走来,茫茫雪野中他们浩浩荡荡地行进着,牧羊犬欢快地围着羊群奔跑着,羊的叫声和马的嘶鸣声不绝于耳。那一刻,在我的眼里、在我相机的取景框里、在我的心里,这些勤劳勇敢的哈萨克族牧民无疑成了这片雪野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我们原本计划继续一路跟踪拍摄,但车辆无法进入沙漠地带。考虑到当地实际情况,林书记建议我们和巴乡长一起,取道去下一个接应点与冬转的牧民们汇合,他则去另外一个村检查进行中的冬转工作。

落日时分,我们在临近萨吾尔山的一片戈壁中,迎来了第二批走出沙漠的转场队伍,这里有水源地,也是哈萨克族牧民冬转的歇息地,经过近两天一夜跋涉的牧民们显得非常疲惫,他们在这里做短暂的休整和食品补充,明天还要继续赶路。

第三天上午,我们先行来到了萨乌尔山谷的一个冬牧场,这里居住着阿拉哈克乡的三户牧民,距离它三四公里的另一个谷地乡牧业办的一个工作站设在那里,工作站有专人和储备的草料及固定的卫星电话,随时保持和乡政府联络畅通,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夏秋季在这里看护草场,冬春季守护牧民安全越冬,牧民们称工作站是守护神。

随着近十年来公路网的剧增和县乡公路村村通工程的不断完善,阿勒泰市哈萨克族牧民延续数百年的传统转场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简易县道已经修到了冬牧场,过去靠驼队迁徙运送过冬毡房和家当的方式,已经逐步被汽车运输和由政府投资建设的保暖性更好的砖混结构的房屋替代。

先期到达的男人和女人们相互帮助,忙着打理平整圈舍,清扫房屋规整家当,他们准备着迎接转场队伍的到来。

太阳渐渐地西下了,我们在萨吾尔山的这片冬窝子,迎来了冒着严寒,经过三天两夜长途跋涉、迁徙而来的哈萨克族牧民和羊群。

随同他们而来的巴里恒乡长此时显得格外激动,牧民和牲畜全部安全抵达冬窝子让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同行的乡干部们请我为他们在冬窝子拍一张合影,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这个冬季,纪念全乡牧民转场工作的顺利完成。

2017年元月初,我前往吉木乃县途经萨乌尔山谷,再次专程走进那片让我牵挂的冬窝子。在那片谷地,在那片广袤的草场,羊群在阳光的抚慰下如云朵般漂浮在被薄雪遮盖的草场上,放牧的哈萨克族男人们眯着眼睛,或站或躺在一片高地上沐浴着暖阳惬意的守护着羊群,守护着这一方赐予他们富足的旷野和蓝天……

冬窝子里的孩子

2017年1月初我前往青河县拍摄冰雪节,巧遇在此考察的吉木乃县旅游局副局长、摄影家范江明先生。他说,看着兄弟县一个接一个各有侧重,把冬季旅游搞得红红火火,他心里着急。

说话语速极快的范局长,不失时机地向我们力推吉木乃县哈萨克族牧民的传统冬牧文化,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着“冬窝子”里的哈萨克族牧民。听他的讲述,我们被这个挚爱家乡的旅游官员打动,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吉木乃之行。

走进吉木乃县一片四面环山、奇石林立的谷地,吉木乃县托斯特乡哈萨克族牧民哈德力·塔依爾和他哥哥家的冬窝子就在这里。从2016年11月下旬第一场降雪他们进入冬牧场,一直到2017年三月中旬,两家人要在这里渡过漫长的冬季。学校放寒假了,两家的孩子都从县里和乡里的学校、定居点来到父母身边,孩子们的到来,让平日里平静的冬窝子,一下子热闹起来。

生性开朗的哈德力·塔依尔能歌善舞,孩子的到来,我们的来访让他特别开心。他怀抱冬不拉,在不大的石头屋子里激情地弹唱着。

哈德力·塔依尔的妻子加娜尔古丽,是个总把满满的幸福洋溢在脸上的漂亮女人,客人来了,她就好酒好肉地招待。

太阳升高了,吃饱喝足的男人们离开哈德力·塔依尔家,赶回自己的冬窝子去放牧。

这片广袤、被瑞雪覆盖的草场,是哈德力·塔依尔和他哥哥家共有的,经过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禁牧歇息,草场储存的草,足以让哈德力和哥哥家的500多只羊安全越冬。哈德力·塔依尔和他哥哥有约定,两家的羊混在一起放,每家放五天,这样既节省了人力,也可以腾出空来把冬窝子和羊圈打理好。

哈德力·塔依尔的宝贝女儿哈丽娅,在县直属小学读五年级,懂事的她一回到爸爸妈妈身边,立马“小鬼当家”。虽然冬窝子的石头房子只是过渡性的零时住所,但爱干净的加娜尔古丽每个月都会把它粉刷一遍。

清理冬窝子的积雪,在雪地上踢足球,帮着大人干些家务,草原上的孩子心是自由的,无拘无束。

如今的冬窝子基础设施都有了很大改善,政府为每户牧民家都专门配备了太阳能发电、移动通信、广播电视接收装置,深居大山里的哈萨克族牧民保持着与外面世界的沟通。

逐水草而居,日出而牧、日落而归,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凛冽寒冬,生活在新疆北部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至今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他们有家,定居点的家有老人和孩子,是他们的牵挂;他们有家,他们的家流动在大草原四季的轮回中。

拍摄完这组片子以后,我的内心就多了几分牵挂。我时常会想,现在哈德力一家还好吗?

作者简介

李钟鸣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新疆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老干部摄影学会副主席,乌鲁木齐摄影家协会理事。

猜你喜欢

窝子哈克哈德
哈克萨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写给不想打窝子的钓友
真正的强者
打窝切忌打过量
悬坠钓打窝子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探讨
海明威成名多亏了谁
童心造就成功
布哈克历险记
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