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背景下民族区域文化品格本真性保持探讨
——以浙江景宁“畲乡小镇”为例
2018-03-20王增乐
王增乐
一、问题以及问题前提
北京工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国华教授在《略论文化创意小镇的建设理念与方法》中强调,文化创意小镇建设成功的重要标志在于对城镇建设文化理念的创新以及在这种理念支撑下所构建出的城镇发展价值体系。[1]
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2]催生了“特色小镇"建设。2015年4月22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特色小镇”建设正式启动,[3]景宁“畲乡小镇”位列其中。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育长陈立旭教授在《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中指出,在特色小镇建设全过程,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创业创新文化,增强特色小镇对创业创新者的吸引力、向心力。[4]……
对景宁的特色小镇——“畲乡小镇”而言,保持并展现在强势他族文化影响下的本民族人文生态就是景宁“畲乡小镇”的民族品格。品格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5]在历史与现实两个方向上来理解景宁“畲乡小镇”的“现在时”复杂性,把握现代文明与民族传统文化留存的尺度,是景宁“畲乡小镇”民族文化品格保持面临的迫切问题。
因此,景宁“畲乡小镇”的文化品格本真性保持,很大程度上呈现民族氛围的本真性保持。在本质上,我们在现实中把捉着文化的现实性。[6]也就是在现实中,在对“畲乡小镇”民族氛围的继承与构筑中,传递民族文化,使之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原动力。[7]对本课题开展研究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二、畲乡民族文化资源与民族氛围现状
(一)畲乡民族文化资源盘点
文化是社会的函数。[8]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文化创造者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畲族的文化符号包括歌、舞、婚、丧、节日风俗等文化元素构成。民族关键符号作为民族的强有力标识,[9](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呈现了畲族人民的现实生活。
畲族从有自己的“民族记忆”起,就有独特的歌唱习俗。[10]通过民族内历代口耳相传,部分地实现了对后代的民族教育。传唱长篇叙事诗歌《高皇歌》和《麟豹王歌》,[11]流传了本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的历史事实,传唱《杂歌》突出了对爱情的歌颂、对劳动的礼赞和对生活的写实。
畲族舞蹈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祭祀、丧礼等方面内容。畲族舞蹈反映了畲族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反映生产劳动的场景的如《猎步舞》和《栽竹舞》等。其中的“奏名传法(又称:传师学师)”活动,反映了先民祖先崇拜的原始信仰,同时又保留了图腾崇拜的痕迹。活动在念、唱和锣鼓敲打声中进行,舞姿粗矿朴实,节奏明朗。
畲族婚俗具有别致的风采,新娘新郎由对歌结缘,以对歌而完婚。对歌贯穿于畲族仪式的全程。畲族男子看好未嫁女,(请人去做媒)媒人要唱《媒人歌》;从迎亲时娶方未进村被拦住要唱《拦路歌》《度亲歌》开始,接下来(的仪式)相应要唱《交礼歌》《奉茶歌》《借镬歌》等;一直到次日早晨送新娘上轿出村的《起身歌》《送谢歌》为止,通宵达旦地对歌。[12]
畲族特有的节日有(正月二十)天穿节、社日、(二月二)会亲节、三月三、四月初八等。每个节日都有隽永的寓意。如天穿节即为,天漏了要补天(民俗——炒年糕吃),从中隐约看到对女娲的礼拜和祈祝。[13]从这一天起,凡打耳洞的姑娘戴耳环、带耳锤。[14]
此外,畲族人民健身保健的文化也很发达。畲族医药是畲族人民卫生保健经验的总结,是中华医药的重要组成内容。畲族武术健身项目众多,攻防融于一体。畲族拳术步法稳固、劲力刚猛、手狠多变、幅度虽小而形威。[15]拳术及棍术和刀法等在畲族内部十分盛行。
(二)畲乡小镇民族氛围现状
在城镇化建设中,畲族文化赖以存在的畲族文化生态圈遭到破坏,许多反映畲族先民当时生活场景的古建筑拆掉、物态化展示先人们精神生活的古祠堂被毁弃,作为不可移动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物永远消失了。
由于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只有口头语言,加之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有关畲族的古籍流传下来的很少。许多年轻人已不会说畲语了,而老人们年事已高,如畲歌传唱、言述历史等口耳相传的众多文化精粹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从人类全体的意义上,民族语言的丧失是对人类心理多样性追求的沉重打击。[16]
作为畲族传统手工品的畲族彩带,其中的染织技术以及民俗价值都蕴藏着宝贵的文化基因。但由于现实中彩带的实用功能逐渐弱化,彩带文化及其意蕴日渐消逝。此外,畲族武术和畲医畲药等文化瑰宝都面临着断代的危险。
虽然是畲族自治县,但由于畲族人口偏少,畲族聚落环境的分散性及畲族和其他民族杂处的影响,畲族的生活习俗已经非常接近汉族。
罔论基层小镇,即使在景宁全域,各层面的畲族人才都极其匮乏,特别是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畲族人才、专家学者,难以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来推进民间文化事业的发展。景宁畲族博物馆现仅有馆藏3000多件,其中许多文物可认为是浙西南山区农民的传统工具或农具,很难认定为畲族特有的。真正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特具畲族特色的文物不多,影响力不足。
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关于非物质遗产保护方面的基本法立法,已有的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等还难以全面有效保护包括畲族文化在内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17]
三、畲乡小镇文化品格的保持
(一)创设畲族书面文字
畲族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使得许多文化成果或借用汉语记录或只能口耳相传。“历史和我们告别了。为知道一些民族的起源……,没有任何一种工具比语言更重要。”[18]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负载与传承的关系非常紧密。[19]专家认为,畲语处于濒危语言的行列。[20]就畲语濒危的状态而言,一方面表现为突变式或老年式没落,出现严重的年龄断层;另一方面表现为逐步被替换和蚕食,逐步向当地的权威语言靠拢。
畲语中没有与语音对应的由形符与音符构成的意符文字,这是畲语必须面对的事实。历史上,畲族人民创造过比较抽象的线条符号,这些线条符号为何没有走入并定位在畲族语言的意符文字中,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学术成果。畲族人民编制的彩带纹饰有许多线条符号,随彩带世代流传。在畲族彩带中,这些线条符号有着清晰的印记。专家研究发现,这是在传承先民的祈福讯号,许多“古传纹样”与早期的彩陶纹样颇为神似。[21]经考证,常见的畲族彩带纹饰及其解释如下(见表1.)[22][23][24][25]。对比《东巴常用字典》收录的东巴文字,[26]可以发现,纳西族东巴文字更为形象写实,畲族彩带纹饰更为抽象概括。
依据索绪尔符号学理论,任何一个符号,都包括“所指”和“能指”两个方面。[27]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被称为意指方式。[28]在畲族彩带纹饰中,“所指”就是对应符号所表达的概念(如图1.畲族彩带纹饰的解释——即为彩带纹饰符号的“所指”);而其“能指”——亦即彩带纹饰的“音响形象”。在流传中,畲族彩带纹饰的“能指”(即“音响形象”——也就是发音)丢失了,意指方式也随之散落。
民族语言对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9]畲族人民可以在彩带纹饰基础上,比照苗、侗、哈尼、彝[30]、佤[31]等民族创设本民族文字那样,创设畲语文字。“千百万人民群众只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才能在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获得巨大的进步。”[32]
在景宁“畲乡小镇”,书写运用、交际运用创设了畲族文字的畲族语言,对于提高整个人文环境的文化品格是大有裨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当然,创设畲族文字的工作,还要经过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长期的共同努力。
(二)留下畲族生活画面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与)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生活即教育。[33]因此,抢救畲族文化留存明显的乡村,就是抢救畲族生活的现实图景,就是抢救畲族文化教育“活生生”的教材。将具有代表性的畲族文化乡村进行泛化整体性或涵化局部性原状保护,减少外来因素的干扰破坏,是维护畲族文化流传、继承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的当务之急。
畲族文化的现实化即为畲族生活。将“整旧如旧”的畲族代表性古村落,作为习俗遗存的“生产生活真实场景”,建设畲族民俗保留区,将原汁原味的彩带编织、畲族婚俗活动、草寮建造、草鞋打造等日常活动融入到旅游发展中,营造浓郁的畲乡特色氛围,提高“畲乡小镇”的文化品位。只有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只有用他者的眼光看民族,民族的魅力才不会被遮蔽,才会更华美地彰显。
在特色生活图景展示中,融入民族图腾因素。据考证,畲族图腾属于氏族图腾,源于原始公社氏族社会时期。[34]畲族图腾是整个畲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畲族先民的精神寄托。
为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塑造“畲乡小镇”的文化品格,鼓励窗口单位汉族工作人员学说畲语、在办公时间穿戴绣有畲族图腾(凤凰标识)的民族服装(除汉族畲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工作人员,是否学习畲语以及是否着畲族服装,任其自便),极具民族特色的畲族服饰,无论是“布妮装、山哈装”,还是“老姐装”等,在“畲乡小镇”,需要广为穿着。
为加强“畲乡小镇”民族文化品格的保持,需要加快涉及原生态文化保护的立法,在法律保护基础上发展文化,才是最有效的。发展是最有效的保护,[35](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各民族成员对社会变动的承受力。[36]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如韩国、日本、匈牙利等均有专门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法。[37]
(三)呈现畲族文化意蕴
保持“畲乡小镇”的文化品格,需要尽可能地呈现畲族文化意蕴。通过意蕴的表达,在对当下生活的现实关怀中展现畲族文化的价值理性;在对人性品格的不倦追问中体现畲族文化的实践理性;在对概念和实然知识的表达中的呈现畲族文化的工具理性。
对“畲乡小镇”而言,文化品格的保持必然要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中来思考,把人民以及赖以生存的社会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38]文化是人类为解决自身生存与发展问题而从事各类社会活动的过程、条件和结果。[39]在这种思路之下,我们更需要把“畲族文化当作畲族文化”来看待。胡适认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40]生活化的文化遗产能够延续流转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起源、发生、演变和构成中的混元性、现实生活映照性和心灵关怀的共生性以及与生活不可分割的关系。[41]
采用弘扬畲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途径,加快畲族饮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展示,将风味饮食与特色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研究畲族饮食环境、饮食器具,开发地方食用药用植物菜品,延拓饮食礼仪的民族特色研究,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扩大民族品牌的影响。
“三月三”就是畲族人民表达自己文化精彩的实践。“三月三”节庆,应该作为“畲乡小镇”文化品格保持的一大亮点。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将展示畲族文化内涵的历史传说、寄托着先民信仰的图腾标志、茶织耕猎等内容融汇在一起,以有系统的社会文化形态显现畲族人民生生不息的生命传承,积极呈现“畲乡小镇”的文化意蕴。
[1]王国华.略论文化创意小镇的建设理念与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p8-16
[2]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今日浙江,2015年第24期,p16-19
[3]IUD中国政务案例研究中心.浙江首批37个特色小镇出炉[J].领导决策信息,2015年第7期,p18-19
[4]陈立旭.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5期,p14-20
[5]黄品嘉.论文化产业精英的文化品格养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p95
[6]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p208
[7] 李志强. 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的保持——以壮族布洛陀文化为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J].广西民族研究,2010年第10期,p200
[8]胡潇.文化现象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p141
[9]雷丽铃.论民族关键符号对创建民族团结氛围的正向作用[J].学习月刊,2016年第7期,p17
[10]邱彦余.畲族民歌[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p11
[11]叶大兵.畲族文学与畲族风俗[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p71-79
[12]邱彦余.畲族民歌[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年,p75-81
[13]王婧.神格与人格的交融——中国古代汉族以女性为核心的传统节日的文化透视[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0年第3期,p33-39
[14]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畲山风情[M].福州:海风出版社,2012年,p55
[15]郭志禹,郭守靖.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2006年第10期,p88
[16]谢国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自尊的保持和重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p81
[17]洪伟.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考察对象[J].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p108-113
[18]徐世璇.濒危语言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p8
[19] 甘春姸.博罗畲语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p195
[20]陆长荣.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软实力建设[A].蔡建国.中华文化传播任务与方法[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p69
[21]吴微微、汤慧.浙江畲族传统彩带的民俗文化与染织技术[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p158-162
[22] 金成熺.畲族传统手工织品——彩带[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p99-106、p115
[23]陈栩.浅谈福建畲族彩带的保护和传承[J].厦门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p6-10
[24]邱慈灵、余海珍等.景宁畲族彩带“意符文字”的探究与释读[J].浙江工艺美术,2009年第3期,p24-28
[25] 夏娟.畲族传统造物设计的文化生态探析[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p16
[26]和品正.东巴常用字典[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27]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年,p102
[28]皮埃尔·吉罗.符号学概论[M].怀宇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p26
[29] 郑杭生.民族文化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p201
[30]罗美珍.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J].语文研究,1983年第2期,p74-76
[31]刘振宇.初民社会法的图景——佤族习惯法的法人类学诠释[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年,p1-2
[32]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年,p305
[3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p338、p559
[34]方清云.少数民族图腾文化重构与启示——对畲族图腾文化重构的人类学考察[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p26-31
[35] 郑杭生.民族文化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p48
[36]王宗礼等.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p113-115
[37]洪伟.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考察对象[J].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p108-113
[38]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p13-14
[39] 刘焯.法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p126
[40]胡适.胡适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p188
[41]赵峰.基于“村寨依托”模式的闽东畲语传承探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6期,p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