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模型的石坪茶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2018-03-20邱元凯严汉彬戴添基童广清
邱元凯,徐 艳,严汉彬,戴添基,童广清
(1.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粤北山区(河源)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 河源 517000;2.河源市石坪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 河源 517000)
广东省东源县涧头镇位于东源县西北部,新丰江库区上游。东与顺天镇、南与灯塔镇和双江镇接壤,西临半江镇,北与连平县及大顶铁矿交界,总区域面积174.1 km2,森林覆盖率78%,生态公益林面积1.13万hm2,土地资源、水利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和农林资源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茶叶作为本地区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是山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石坪茶逐渐受到大众的青睐,石坪有机茶产品荣获第二届“国饮杯”全国评比一等奖、“全国优质茶”称号,2014被评为“广东十大名茶”。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在分析了石坪茶产业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基础上,提出石坪茶产业的发展对策。
1 石坪茶产业的SWOT分析
1.1 优势(S)分析
1.1.1 自然环境优越,生态优势明显
万绿湖中水,石坪顶上茶。东源县涧头镇石坪处于粤东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结合部,属山地丘陵地区,红色岩系构造,土壤以红、黄壤为主,多缓坡地、土层深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7.9℃~21.3℃,1月份平均温度9.0℃~11.9℃,极端高温39.5℃、极端低温-4.5℃,无霜期267~345 d,年均降水量1536~2142 mm,光、热、水组合良好。石坪山海拔1000多m,藏于万绿湖深处。石坪山顶终年云雾笼罩,森林茂密,方圆百里无污染,土壤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此地一直延续的茶叶种植传统,为发展茶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2 茶叶种植历史悠久
河源种茶的历史悠久。《辞海》记载,康禾茶是河源的三大特产之一;清朝乾隆年间《河源县志·物产卷》也记载:“岭南山地产茶者多,而河邑独盛。上莞、康禾诸约,居人生计,多半赖此”;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也有关于粤北产茶的记载。目前河源市茶叶生产已初步形成高山绿茶四大区域性布局:一是以东源县上莞镇为中心的仙湖茶生产区,主要包括东源县上莞、骆湖、曾田、蓝口、柳城和龙川县义都等乡镇;二是以东源县涧头镇为中心的石坪茶生产区,主要包括东源县涧头镇石坪茶基地和连平县油溪镇连溪茶叶基地;三是东源县康禾茶生产区,主要包括东源县康禾、黄田(含撤并的久社)和紫金县附城、龙窝、南岭等镇;四是九连山茶生产区,主要包括连平县九连、元善、上坪及和平县青州、利源等镇。
石坪茶以滑口清香、甘味悠长、开胃去滞和提神醒脑之功而闻名,东源县已规划建设667 hm2优质石坪茶基地,按照“茶园良种化、基地生态化、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总体要求,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特色发展之路,形成茶叶产业布局体系,推进石坪茶产业建设。
1.2 劣势(W)分析
1.2.1 茶树品种和种植模式传统
种植区主要种植传统群体品种,没有及时进行培育复壮、提纯,导致茶树品种日益衰落。茶叶栽培技术落后,茶农依靠“天种天收”的粗放种植方法,用农民的话语说就是“不打药,不施肥,不修剪”,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不高。
1.2.2 集约化和标准化程度低
受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制约,茶农承包地块多、面积小,难以组织推进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传统加工工艺难以及时进行改进,沿用老式的传统的加工方法,造成资源浪费,品质低下。与此同时,无产品标准,茶叶级别乱定,价格差距极大,造成以次充好的现象。
1.2.3 缺乏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层次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大部分茶叶加工企业均为小规模的加工厂,厂房规模小,厂地不符合规范化、洁净化、标准化和现代食品加工的要求,给标准化和茶叶加工质量控制等带来困难。与此同时,市场引导薄弱,信息落后,品牌效应缺乏,茶叶价格在较低价位徘徊。
1.3 机遇(O)分析
1.3.1 绿色健康消费市场需求旺盛
茶叶、咖啡和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1],其中茶叶消费量最多,堪称为“原子时代”的绿色天然饮料。茶叶含有茶多酚、茶多糖和咖啡碱等活性成份,对人体有多种保健和药理作用[2]。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消费理念增强,茶叶作为一种传统饮料以其天然、健康的特性受到消费者喜爱,茶叶需求量也随着进一步增加。与国际茶叶消费大国相比,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国际茶叶消费大国的年人均茶叶年消费量在2 kg左右,而我国目前人均茶叶消费仅0.4 kg,13亿人口中饮茶人口仅为2.6亿,普及率仍较低。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增长,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增长潜力巨大[3]。
1.3.2 乡村旅游业发展为茶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与活力
作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拓宽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继续成为亮点。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而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加快为茶叶产业提升拓展了发展空间[4]。茶叶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5],尤其是高档名优茶的生产和加工。茶文化旅游和茶休闲游等形式的出现,能有效推进茶叶与旅游二者的结合。依托“广东省石坪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景区”,打造观光游览、文化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和生态休闲农业旅游产品,采取茶叶产业带动发展模式,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景区、特色茶文化产业和当地独特的民俗习惯形成旅游吸引力,相互促进发展。
1.3.3 各级政府重视
涧头镇地处灯塔盆地,是广东省重要的农业发展基地,也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石坪茶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随着各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加大项目和政策上对石坪茶产业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如近年来完成万亩茶园规划,对茶山道路的拓宽和修通,对茶园建设喷灌系统和排水系统及农业生产进行补贴等,无疑给茶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4 威胁(T)分析
1.4.1 行业竞争激烈
石坪茶叶主要生产的是绿茶,同时有少量的红茶,面临区域和河源市其它县市茶产品,如仙湖茶、康禾茶、九连山茶等茶叶品牌,以及全国其它地区茶叶产品的冲击,茶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同质化严重。同时,外部环境的压力与生产成本提高,使竞争进一步加剧[6]。
1.4.2 科技含量低
地区茶叶生产、加工和经营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缺乏科技含量,影响了茶叶质量的提升。同时,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且工艺和装备普遍落后。
2 基于SWOT模型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2.1 利用政策支持,发挥生态与历史文化优势
根据《河源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石坪茶叶产业应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政府对茶产业的支持,结合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融合相关历史文化,推动产业创新,以租赁承包等办法适当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加速推进茶产业发展,做大做强茶产业。
2.2 种植生态有机茶,实现标准化产业链
打造有机茶是石坪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传统的茶区种植规程进行系统的更新,采取良种种植和科学管理的茶园生产新模式,在茶园规划种植中,引入先进技术,用生态农业的理论设计茶园,通过生物多样性和虫害生物防治等,解决山区茶叶商品化生产的关键问题,获得丰产、优质的有机茶产品,取得有机产品认证。同时从茶树生长环境、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产品包装、运输及贮存等全过程产业链中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建立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标准,提升茶叶产品质量,提高产品价格,从而提高茶农经济收入[7]。
2.3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开发差异化产品
石坪茶产业要可持续健康发展,需以科技为先导,加强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和丰富和优化茶树品种,研发茶叶加工新工艺、新产品,通过产学研结合,提升石坪茶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提高种植、加工及产品等的科技含量;同时,采取差异化战略,通过茶树种植、加工技术、包装及其他方面创新,开发差异化的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8]。
2.4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石坪茶叶区域品牌
茶叶企业是茶叶产业化的主要载体,在茶叶产业化过程中,龙头企业是最为关键的元素,是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核心[9]。通过扶持茶叶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等,形成“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同时,通过政府扶持、资源整合,实现茶叶种植规模化、加工产业化、管理标准化,打造石坪茶成为区域品牌,带动产业发展。
2.5 结合休闲农业景区,发展茶文化观光旅游
充分挖掘石坪茶文化内涵,以“广东省石坪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景区”为契机,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探索茶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10],突出茶文化观光、民俗体验和生态休闲农业体验的主要功能形象,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以茶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主题度假、特色餐饮为主导功能,开展垂钓、采摘、认养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以农家乐形式发展乡村旅游餐饮业,以乡村商务会议为拓展功能,利用接近城区和交通便利的区位条件以及乡村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开发商务旅游市场,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娱乐和养生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景区,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1]丁俊之. 谈谈茶叶、咖啡、可可[J]. 中国茶叶, 1981(5): 8-9.
[2]毛清黎. 茶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J]. 茶叶通讯, 1993(2): 43-45.
[3]毛绪强 茶都话茶——聚焦中国茶业国际高峰论坛[J].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7(19): 10-13.
[4]郑得林, 钱园凤, 周为, 等. 关于松阳茶叶采摘用工荒问题的探讨[J]. 中国茶叶, 2017, 39(6): 12-13.
[5]陈明秀, 王奇. 基于乡村旅游的休闲茶业发展模式[J]. 茶世界, 2016(1): 33-36.
[6]王东峰. 浙江省新昌县茶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7]李俊平. 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的思考[J]. 中国茶叶,2017, 39(7): 14-15.
[8]黎娜, 覃事永, 刘淑娟, 等. 永州市茶产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战略与建议[J]. 茶叶通讯, 2017, 44(1): 51-55.
[9]胡启涛. 中国茶业产业化经营研究[D].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03.
[10]张义博. 农业现代化视野的产业融合互动及其路径找寻[J].改革, 2015(2): 9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