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水泥产业市场特性及其内在逻辑
——关于当今水泥产业发展阶段的认识

2018-03-20吕占斌

散装水泥 2018年3期
关键词:水泥企业

人们常常用形象的比喻来判定某个产业的阶段特征和景气度,如“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甚至沦为了“青铜时代”,等等。

试问诸位老板朋友,如果让你对当今水泥产业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给出一个精准的定义,那你是挑选“黄金”“白银”还是“青铜”呢?继续追问下去,你定义的根据又是什么呢?或者说你还没有来得及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多数老板们都会隐隐约约地感到,现实情况与以往那些年截然不同,但到底差异在何处,其中原委又是什么,可能一时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总是朦朦胧胧的,仍在心里边犯嘀咕!

有的老板倒是直言不讳,管它什么阶段不阶段的呀,啥阶段还不都是企业经营管理那点事吗,生产、营销和成本控制,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真的离企业远吗?与企业成长关系不大吗?其实不仅离得不远,况且新阶段的门框已经碰到了你的脑门子了,感觉到火辣辣的疼,你说还不近吗?说它近,因为它是企业预判未来的市场环境如何的GPS,下一步该怎么走,才能走得又稳又快。那你说这关系大不大?

这好比是在万里长江上行船,风平岸阔的江面,船把式轻松掌舵任船儿破浪前行,喊一曲“船工号子”荡漾在青山碧水间,惬意得很!等到了风高浪急、险滩遍布的“鬼门关”三峡江段,情况则大不同了,船主会凝神屏气、小心翼翼观水流、避旋涡,躲暗礁,稳住舵,不敢有半点的差池,否则可能会船毁人亡。

所谓产业,本来就是企业与企业的集合。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企业都有着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路径,说句大白话就是各有不同的活法,不可能是沿着一条道、一个节奏的闷头跑到黑。为此,正确研判当今水泥产业发展阶段,到底走到了哪一步,自己的企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产业环境中,脚下的站立点在哪里,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这无疑是一种定位、一种选择:什么样类型的企业最吃香——企业定位;走哪一条发展路径最正确——战略定位;什么才是竞争致胜的法宝——策略定位;秉持什么样最适合当下产业环境的发展观——理念定位;一个什么样类型的企业家才最称职——角色定位。定位正确与否,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关生死存亡。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到底离企业是远是近,岂不一目了然了。

“真实环境太复杂,稍纵即逝,人们很难一下子明白。”沃尔特·李普曼曾做过这样的表述。没错,面临着网络信息和新技术的猛烈冲击,产业发展的重心时不时地改弦易张,颠覆人们惯常思维的暗流涌动,多种不确定性死死地搅和在一起,企业怎能不感觉到“牛犊子叫街——蒙门了”,进退失据啊!这时就要真章了,很考验企业家们的洞察力和前瞻力,看谁能先于他人早一步看清楚了,谁就掌握了未来市场的主动权。

瞥见未来的方法就是审视现在。正确定义现今水泥产业发展的阶段,必须从外部环境与产业内部的两个维度,进行系统而缜密的研判,起码有以下三大方面值得老板们给予格外关注:

第一点,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L型趋势逐渐显现。显然,超高速增长转变为降速,宏观经济环境变了,这就给水泥产业提出了一个增长拉动力的核心问题:经济增速放缓态势下的水泥产业该怎么办?光是挥动双臂高喊着应对挑战需要创新和发展,肯定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先要看透自己所面临的阶段“新”在哪里?与经济高速扩张期相比,整个产业在增长方式和运营模式上,主动做出哪些大变革,才能构建产业成长的新版图?

第二点,我国城市集聚度增长的红利仍在持续,深度城市化(即城市群战略)的新需求开始释放。显然,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的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市场环境变了,这又给水泥产业提出了一个促增长能力的关键问题:新阶段中的水泥产业应该怎样收获深度城市化新需求的红利?都在异口同声地叫喊着产业转型和升级,转成什么型、级又怎么升?关键在于先要确定自己在新阶段中的站立点,与之前的城市化初级阶段相比,整个产业在结构优化和供给方式上必须做出怎样的大优化,才能将这块金灿灿的红利照单收入囊中?

第三点,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东风强劲,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已经打响。显然,环境经济政策的约束机制明确,产业增长的环境变了,这就给水泥产业提出了一个增长方式的重要问题:“高污染产品(GHW)、高环境风险”的水泥产业该如何应对?光是着急跺脚高喊着“亲绿”“染绿”“漂绿”,肯定是不行的,关键在于是先要看透自己所处阶段的绿色市场空间,与过往的传统式发展相比,整个产业在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工艺上必须主动做出哪些大调整,才能走上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综上所述,水泥产业步入了一个新阶段,大转型、大变革、大整合呼啸而来;那么,这个新阶段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样貌?说它“新”究竟“新”在何处?让我慢慢说给你听:

01水泥产业开始步入存量经济主导博弈的新阶段——去劣质产能是摆脱困境的破局点,创新供给体系是产业发展的引擎。

存量主导博弈既成事实,正在产业内上演着一出出非同以往的折子戏。业界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目前,全国水泥熟料产能19.1亿吨,水泥产能36亿吨;即使是在去产能组合拳连击的高压之下,2016、2017这两年又怎么样呢?尚有42条新生产线投产,增加熟料产能5630万吨。业界不愿揭开只能自作自受的谜底,一是企业在技改、产能置换名义下,持续推高熟料产量,每年至少有1%的增长;二是虽说中小企业无力兴风作浪,但大企业水泥新产能却在我行我素的年年增加,严重过剩的局面又怎能改观,但愿这仅仅是前期惯性的“小尾巴”!

援引权威人士分析,2008年至2017年短短十年,全国水泥产能由20.3亿吨猛增到35.9亿吨,年平均增长率为5.9%;2014年以前,全国水泥产能利用率均在70%以上,从2015年开始急转直下,2016年为68.7%,尔后又叠加了环保、错峰生产等人为因素,2017年产能利用率仅有可怜巴巴的65%。

如此一来,产能严重过剩的压力有增无减,况且还在病毒化蔓延,这种尴尬的局面,首先作用在产业市场上,勾起了同质化的“老病”,且将其无限放大到了无可附加的程度,导致供给侧严重老化;反映在企业结构上又怎样呢?那就是眼皮子底下的“僵尸”企业满视野,苟延残喘的僵而不死。于是乎,整个水泥产业的经济活动,都被过剩的存量牵着鼻子走。

如把视野的空间扩大到全球,产能过剩同样是水泥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资料显示,目前水泥产能完全可以满足未来30年的需求。可见,存量经济主导水泥市场博弈行为,不是中国个案,让人们更看清了去产能的严重性。

存量主导博弈阶段完全不同于扩张增量期,过去的干法大多都行不通了。产能增量扩张早已不是新阶段的调性,消除产能过剩到了吹响集结号的冲刺时刻。

现阶段里,水泥产业亟待把握两个关键要素:一是产能出清;二是激活存量。而这二者的双管齐下,唯有启动供给侧改革,上下游联动,全面推进。假如劣质产能出清仍毫无起色,全指望错峰生产和环保限产的“产能休克”的话,更遑论什么激活存量、价值重构、整合资源了。2008~2011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水泥需求锐降,产能利用率降到60%左右,通过产能出清淘汰了30条生产线约1300万吨落后产能,占当时水泥总产能的15%,直到2013年产能利用率才回复到了72.3%。

36亿吨水泥总产能的存量规模,如一头体型硕大的黑熊趴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上,怎么个“去法”?又怎么“激活”呀?对此,我曾多次指出,去劣质产能与激活存量完全可以做到相行不悖,抓住“产能休克冬眠”的窗口期,争取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转型同步进行;如果简单粗暴的一去了之,不仅造成现有存量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失去了新增量增长的条件,所以,破立结合才是全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正途。

用句不太中听话来表述,摆在企业面前的三条路:一条充满残酷和冰冷的“死路”,还有两条充满希望和温暖的“活路”,怎么选都是必答题。从本质而言,不管是“死路”的冰冷和残酷,还是“活路”的温暖和希望,无不是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结果,是对企业前期顺应市场法则的奖赏,抑或是对逆行者的惩罚。

何为“死路”一条,严重过剩后的市场出清躲不过去,难逃一劫呀!既然“僵尸”企业已“僵”,何不运用市场、环保和法律等综合退出机制,逼其劣质产能彻底死掉,“玉宇澄清万里埃”。另外两条“活路”,第一是摇身一变的“转”,既利用现有符合条件的优势存量产能资源,开展固废协同处置技术和业务,部分企业“转型”出一个跨界新产业——环保产业,实现了去劣质产能过程中的增量增长;第二是“并”,大企业将部分水泥企业兼并整合到全产业链运营中,在去劣质产能过程中激活存量资源,完成产业链价值重构。决定“死路”的残酷和冰冷、“活路”的希望和温暖的背后,市场和社会趋势已在去劣质产能的崎岖坎坷之路上,划定了两条生死线:一是环保,二是效率。检索发达国家社会发展对水泥需求的演变规律,凡是存活至今且成长发展的企业,首先是绿色环保当头,尔后是运营高效率跟上,二者不可偏废,否则恐怕连一点点的生存空间和机会都没有,生死线面前含糊不得。

为此我说,供给侧改革是存量主导博弈阶段的强力引擎,而不是单单追求去劣质产能这单项指标。因为去劣质产能需要新供给的引领、新动能的推动,如果产业找不到创新需求的新供给、新动能的支撑,不仅会面临失速、掉档的危险,更会因不具备产能退出的空间和条件,如员工分流、企业退出成本等,致使供给侧改革迟滞受阻甚至落空流产。激活存量资源、创造新需求,使得企业占领竞争的新制高点,发掘新利润源,这才是企业在市场价值界面中的本质所在。

02水泥产业开始步入市场需求趋向缩减的新阶段——城市化和巨国效应为去劣质产能创造了最佳窗口期,产业转型才是市场需求趋向缩减阶段的根本之策。

常识总是像老祖母一样,在你的耳边絮絮叨叨、慢声细语地提醒着:“过度生产”向来就是不可持续的。没有有效的市场空间支持,大肆扩张必然导致过剩,当过剩恶化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问题远不止这些,这轮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不但加剧了同质化的负面效应,又遭遇了水泥市场需求开始缩减的当头炮,后果可想而知。

或许有老板会乜斜着眼睛地大声质问:这算不了什么呀,错峰生产“轮流上桌伸筷子”,不是企业利润回升了吗?凭什么判定水泥市场需求趋向缩减的新阶段呀?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约为56%,按城镇化率80%的目标,目前每年大约提高1.2个百分点,至少还有一二十年的时间哪!再者说,20亿吨的高位平台期,仍然让我们吃香的喝辣的,很是滋润嘛!此话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却无法否定水泥市场需求趋向缩减的事实。

我们承认城镇化和巨国效应这两大关键因素,是构成了现实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可是这两大宏观因素并不支持粗放型增长的产业模式,已经对产能扩张导致的严重过剩说“不”,为此,并不会改变水泥市场需求趋向缩减的走向;换言之,如果没有这两大宏观因素支撑的话,水泥市场需求就不是趋向缩减了,而是断崖式的灾难降临,萎缩期离我们还远吗?

说一说凭什么判定水泥市场需求趋向缩减的新阶段。

举足轻重的国内水泥市场的警示:消费需求显著放缓缘自于基建投资放缓和房地产挤泡沫。

水泥素称“建筑工业的粮食”,作为大宗原材料商品,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投资拉动型产业的特征,与宏观经济的周期、与固定资产的投资波动密切相关。斯蒂格利茨曾讲过,“21世纪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美国的高技术产业,第二个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虽说城镇化红利犹存,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城镇化率已高出世界城镇化率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步伐放慢了,水泥需求的增长空间正变得越来越窄;加之随着大规模基建放缓和投资下降,房地产挤泡沫举措接连不断,必定大大削弱了水泥产业增长动力,行业增长潜力正在逐渐缩小,行业正一步步地缓慢进入下行通道。最新统计表明,今年1季度,全国水泥产量3.76亿吨,同比下降4.5%,降幅较去年同期扩大4.2个百分点。回头再看看2015年前的十年间,水泥企业数量也减少了52%。

全球水泥产业现状的提醒:水泥产能和实际产量都已进入了停滞期。

西南证券撰文:世界水泥总产能、总产量增速显著放缓。2005~2015年间,平滑掉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水泥产能增速实质是处于逐步下降,总产能最高点是2014年的36亿吨;总产量最高点为2014年的42亿吨,2015年水泥总产量开始出现负增长。

著名水泥专家高长明多次发声:国际水泥市场需求和消费量的增长相对滞缓,产能过剩导致利用率走低,成为国际水泥行业较普遍趋势。全球水泥产能利用率由2007年的82.6%,逐年下降到了2015年的68.3%,几家著名国际水泥跨国公司,无一例外的跌出了新低,许多欧洲国家多年来一直在65%左右挣扎。

无需多说老板们也会看出,我国作为世界水泥第一大国,产量占全球约60%,近两年来出现了需求下滑,那么,全球市场需求下滑,岂不成了定局。

世界水泥消费规律的忠告:我国人均消费量和累积消费量碰到峰值拐点的“天花板”。

从人口与水泥消费的关系看,据西南证券资料,2015年,我国水泥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为59%。以人口占比作为参照,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之比,基本维持在20%左右,而水泥产量占比一路攀高,相当于人口占比的3倍,其比例之悬殊,也或多或少说明了问题。

从人均消费量和累积消费量峰值上看,根据发达国家水泥需求经验,累计人均水泥消费22吨便是消费需求的临界拐点,即当累计量超过这一水平线时,地区水泥需求量便会出现下滑,这种“盖帽大火锅”无一例外。我国1981~2015年累计人均水泥消费为22.29吨,首次超过22吨的临界值,如果累积到2017年实际数据会增高出一大截子。

2014年,我国人均年水泥消费量约1.82吨,是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6倍;2015年,水泥产量由增变降,人均年水泥消费量1.71吨;2016、2017这两年人均年消费量仍然维持在1.7吨的高位。虽说国情的特殊性左右着临界值上下波动,然而真能跳出这条市场“军规”,不出现拐点吗?我看未必然。

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预警:物质减量化约束着水泥产业规模的无度扩张。

说来,这不是水泥使用量多了或少了的小问题,而涉及到资源消耗、生态环境和利用效率的大事情,也可以看成是绿色增长模式终结粗放生产方式的大较量,是现代产业环境下野蛮与文明的博弈战。

一篇令国人震惊的报道,至今还记忆犹新。报道指出:中国3年的水泥使用量超过美国100年的使用量。目前,我国人均水泥年消费量,是美国的6.5倍;累计人均水泥消费量比美国高30%以上,而美国从1962年以来的累计人均水泥消费量只有17.54吨。

不必为上述数字遥遥领先而兴奋,恰恰暴露了一个非常大的差距,一块足以令人焦虑的短板,为啥我们水泥消耗登峰造极?大咖比尔·盖茨曾对此现象专门撰文流露出惊人之语,触到了产业畸形发展的痛点上。

世界65%以上的水泥产量和销售市场在中国,我们用了占全球60%的水泥登上城市化的第一个台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对于人均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的我国,意味着什么?多消耗了多少矿山资源,多少植被被破坏掉了?多少山头被削平?又增加了多少有害污染物排放?蓝天白云久违了,肆虐的雾霾不请自来,这样的产业发展可持续吗?这样的状况美丽中国能允许存在吗?

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是水泥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基调,我想老板们心里都清楚。日前,环保部将水泥列为“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双高”产品,明确其构成对环境损害和环境隐患。水泥市场需求与生态环保两者终于在现阶段不期而遇,尽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替代水泥的新材料很难出现,但这种主基调体现在新供给需求量上,出路就是物质减量化。首先,在水泥产品制造过程中,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单位产品熟料用量;其次,在产品功能上,达成以最低水泥消耗量完成更大的工程体量;再有,就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达到建筑垃圾和其他垃圾减量化,等等。总之,通过降低水泥生产规模和水泥消耗量减少,把资源消耗和污染程度降到最低。2017年,全国水泥产量迎来了2015年以来第二次负增长,有一种说法:到2030年水泥的生产规模,与2012年相比要下降约30%。

工程新需求和产品消费升级的呐喊: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相对减少水泥消耗量。

水泥产业因其资源性、成本低廉及技术稳定性等来自内在和外部的诸多因素,导致产品结构优化推进缓慢,目前尚未能走出同质性大路货的迷局。随着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尤其是高质量增长的大势所趋,工程项目新需要、产品消费需求升级终将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高科技含量的满足不同终端建筑项目需求的功能性水泥产品,实现建筑体的最大表面积与高强度,随着市场需求的饱和期到来而登场亮相,正在逐步打破肆虐横行的同质化魔咒。水泥产品功能强大了,建筑寿命延长了,水泥消耗量因此相对减少,在市场及其社会发展的多重因素合力作用下,终结水泥消耗量居高不下的局面离我们不远了!

03水泥产业开始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提升科技附加值是核心,全面转变产业发展重心是关键。

水泥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也体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性,及其自身绿色发展的底线性。从“规模扩张”到“结构升级”,再跨越到“高质量发展”,这铿锵有力的“三部曲”,宣告了水泥业大规模产能扩张阶段谢幕,传统粗放式增长方式的终结,开始踏上了以产业转型和附加值提升为标志的质量革命的新征程。当然,这“三部曲”中的“结构升级”使命尚未完成,仍在进行时。

我们说,水泥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全不该局限于通常意义上的提高产品质量,也不能等同于狭义的质量管理,必须清楚认识到这是产业发展走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依我所见,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动力变革,以高附加值的绿色化、功能化、部件化为特征的质量变革,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重点的效率变革,以科技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的管理变革。以上“四项变革”可归纳为两句话:提升科技附加值是核心,全面转变产业发展重心是关键。

高质量发展该剑指何处?第一剑直奔咽喉——企业的产品及服务上。低品质的大路货产品不吃香了,同质性的产品严重过剩了,有产品缺服务的“单腿蹦”走不远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高科技附加值的各类产品及服务登场唱戏,如满足不同终端项目需求的功能性产品,低碳环保的绿色产品;集成化、装配化的部件产品,及其为产业上下游提供的服务化项目。第二剑刺向胸口——企业粗放增长方式上。靠科技附加值和高品质创造的收益,替代单一依靠的要素规模数量红利,靠智能制造替代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制造,真正实现增长集约化。第三剑戳在丹田——传统产业发展重心上。由低水平的外延扩张转向高质量的内涵发展,业务结构优化,商业模式创新,担当起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最后一剑击打“上将首级”——企业家思维理念和创新精神上。

04水泥产业开始步入技术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远期的窑系统技术工艺的黑科技必将颠覆产业版图,近期的应用科技创新如行业科技、环保和网络信息技术定能驱动产业增长。

要素驱动转向了创新驱动,定是今后一二十年内水泥产业发展的核心,对此尽人皆知无需“科普”;新技术逻辑将比同当年新法工艺技改还要强劲多倍,赋予水泥产业完成又一次新的飞跃;这一切都源于先进生产力无以伦比的威力。

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尽情释放出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和冲击力;一类是窑系统工艺打开脑洞的黑科技创新,具有着颠覆性和远期性特点,翘首可期但非一日之功;另一类是应用科技创新如行业科技、环保和网络信息技术,则是当下驱动水泥产业发展的主流。

大家看到,产能规模的拉动力日渐衰减了,通用新法工艺技术更无壁垒可言,同质化产品收益快速递减,企业间的比较优势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提升盈利能力显得越来越困难了;不管是大型和中小型的单体企业,想凭借蛮力如产能规模或价格优势轻松吃掉同区域竞争者,到头来都是事倍功半。

冷静下来想一想,今日盛行的错峰生产,往日里一心想“以大欺小”的大企业,凭啥甘心情愿让中小企业“轮流上桌伸筷子夹菜”呀?占到3500多家三成以上的“僵尸”企业,又为啥就是僵而不死呀?不恰好为此提供了佐证吗!

那是因为,包括那些数一数二大集团在内的业内企业,谁的手里都没具有超前技术优势的倚天神剑,充其量在管理水平上好那么一点点,形成了企业间仅有的一些差异,但那些都无法构筑起市场壁垒的铁壁铜墙,更不是在市场中呼风唤雨一招制敌的决胜条件。这就是当下产业内轮番上演“战国纷争”的缘由。

技术创新优势对市场的统治力,具有着决定性意义;它不仅会带来生产效率以及成本上的优势,在竞争中“撇脂喝油”,能够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回报,更握有展开兼并整合重塑市场格局的话语权。

怎样构筑壁垒阻击竞争者呢?关键是看谁能在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便可在一段时期内保持企业的领先优势,一下子与竞争对手拉开了成本差距,拉开了运营效率的差距,拉开了核心竞争力的差距,独领风骚书写业界的神话。

所以说,在水泥产业新旧动能交替转换之际,提升科技附加值,构筑新的市场壁垒,实现跨界融合的新扩张,无不要寄希望于获得更大的技术红利;技术创新是驱动产业增长的火车头,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窑系统处于水泥生产线的核心,是节能减排、品质保障、降本增效的关键之关键;然而天不随人愿,颠覆现有窑烧成技术工艺的黑科技,不可能在明天早晨上就会到来,可是水泥产业链中的各领域应用科技却发展迅猛,成了各路企业争夺技术优势的制高点;在应用科技这个琳琅满目的武器库里,不仅摆着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之类的冷兵器,也不乏尖端的现代制导武器,就看谁能抢先拿到手中。

细分说来,(1)环产品模式的应用科技。比如,特殊环境下应用的高性能、高强度、高流动度的水泥产品,特种工程应用的防腐、防火类产品,建筑产业化部品等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管桩箱涵片等制品,海绵城市用透水混凝土路面及步道制品,混合材替代部分熟料的外加剂产品,等等。(2)环制造模式的应用科技。比如高质量、精细化、智能化的行业技术提升和科技研发,水泥低氮燃烧和烟气脱除氮氧化物(NOx)技术,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水泥混凝土制品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等等。以普遍应用的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为例,目前国内应用最好的某水泥企业,熟料烧成系统已经实现外购电为零,多年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而多数企业吨熟料电耗仍维持在10~20度,部分企业甚至达30度左右;仅此一项,企业吨熟料成本差距就是令人吃惊的一笔大账呀!难怪同样在市场低谷期,大多数企业扛着利润负号吭哧吭哧地爬行,可人家那户企业却应有相当可观的盈利,技术红利的威力可见一斑!(3)环商业模式的应用科技。商业运营还要技术创新吗?满脑瓜子传统商业理念的人肯定是一头雾水。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信息网络技术,带动了水泥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制造,并且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正在加速构建新型水泥工业生产体系,这一点已在业界摆上日程;但是千万别忽视了另一个方面,信息网络技术颠覆着传统营销方式乃至整个运营体系,水泥制造业服务化同样需要大平台概念。(4)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科技。大流程型的水泥产业优势,赋予了它推进循环经济的便利性、可行性和经济性,比如有效、安全的协同处理固体废弃物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等。

05水泥产业开始步入大企业“通吃”的新阶段——技术创新驱动导致公司强者更强两极分化;巨型企业启动资本整合力在提升集中度中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水泥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被极少数企业垄断市场,中小企业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尽管如此,依然无法改变企业大型化的滚滚洪流,阻止不了集中度换挡提速的风驰电掣。日前,行业协会理直气壮地喊出一个响亮的口号:水泥行业企业数量减少1/4。在大企业“通吃”兵临城下,中小水泥企业的生存状态如何,应该怎样正确定位换一个活法,这可是一个值得以后再做探讨的话题。

是谁布下了水泥产业大企业“通吃”的局?并不是来自老板们大话“忽悠”,而应归功于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这两股最神奇的力量,前者是威力无比的第一生产力,后者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始动机。

回国了,在家又过回没有暖气的日子。冰岛虽然连夏天都穿羽绒服,屋里却可以无法无天,穿短袖,吃西瓜,而回到家乡,只能窝在沙发上,裹毯子,喝热水,瑟瑟发抖。作为一个孤陋寡闻的南方人,自从享受了暖气的小确幸,发现再也离不开这项神奇发明。毕竟到了冬天,这条命是暖气给的。

我们说,技术进步对市场统治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灿烂夺目;它加速了业内公司的两极分化,行业集中度快速上升,少数巨型公司快速做大做强,手里集聚了越来越多的技术资源,形成了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进而获得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而排名靠后的中小企业即便想模仿跟进,也只能拾人牙慧,市场占有份额日渐萎缩,日子也越来越艰难。

大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动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还不是垄断市场达成“通吃”呗!通过优化更多的资源强力推进产业整合,手中握有制定商业博弈规则玩法中任何一个要素的话语权,重新构建了左右竞争参与者的博弈关系。这种大企业“通吃”趋势,已在水泥产业大行其道,况切不可逆转,对此老板们不会无感。日本在泡沫经济破裂之时,全国水泥产能1.2亿吨,但现在日本只有3家大型企业,水泥总产能缩减到不足4000万吨,其间,大企业扮演了整合重组、重塑产业格局的重要角色。

水泥企业大型化后拥有了得天独厚的规模和资本上的优势。⑴玩得起水泥大物流,而中小企业则玩不起。大企业有实力打破区域性限制这个先天不足的瓶颈,长驱直入周边市场。日前,上峰收购拥有长江水运码头的磐石水泥,利用极好的水运物流条件,向外围沿岸重要节点地带扩展延伸,能有效提升熟料转化水泥比例。⑵玩得转全产业链运营,而中小企业玩不转。⑶玩得活价格成本竞争,而中小企业玩不来。⑷玩得通协同处废跨界发展,而中小企业玩不活。中国水泥信息中心给出的2017年水泥上市公司年报,海螺、华润 http://index.ccement.com/brand/1000033.html、中国建材、华新、上峰、亚泥公司,净利润位列三十家上市企业前茅,产业巨头们赚得盆满钵满。

再一次说到错峰生产,表面上看中小企业“轮流上桌”,傻笑着与大企业平起平坐,其实这场“鸿门宴”本为既定剧本的阳谋,只是大企业在前期低谷中元气衰减,暂时还不具备一口吃掉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而已。“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错峰生产给大企业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为企业大型化赢得喘息时间,使出“温水煮青蛙”策略熬死中小企业,为“僵尸”准备墓碑石。

不信,走着瞧吧!大企业正挥舞着技术创新和资本扩张这把双剑,打开了重整产业链的快速通道;而中小企业明知道是“宴无好宴”,因碍于实力不济而不敢贸然出招,只好凭命由天走一步看一步了。这或许就是现阶段中小水泥企业的宿命吧!

06水泥产业开始步入产业链创新的新阶段——补“缺环”硬伤是产业发展的大考题,打通供应链是提升产业效率的优先项。

客观讲,水泥产业链碎片化的程度,较比其他传统产业可能更严重一些,这或许缘于特殊的产业禀赋和市场相对封闭性;产业链创新曾一度被边缘化,这种“短平快”近视行为,甚至被老板们推崇为中国特色的商业思想,所以才留下了“缺环”这道致命硬伤。

资料记载,英国权威水泥评价机构ICR杂志,给出2016年全球水泥行业排名,第一位的LH公司与第二名的海螺水泥相比,无论在水泥产量、销售收入还是利润额上,都明显低于海螺一大截子,可咱为啥屈居老二呀?主要差距在于人家有239个骨料矿山、1765个商混站上;一言以蔽之,玩转水泥原料市场,但未形成终端产品销售规模的企业,在产业链创新及运营所产生的市场控制力上,远不及人。国际产业经验告诉我们,补上“缺环”对于提升水泥企业竞争力该有多么重要!

为此,企业只有在产业链创新中挖掘出绿色发展动力,在产业链创新中找到提质增效的发展途径,在产业链创新中发挥技术创新的驱动效应,在产业链创新中重构现代水泥产业体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从发展战略维度上看,补“缺环”就是补短板促转型。水泥产业链“缺环”是碎片化的基本特征,非补不可,早晚得补。补“缺环”,一方面可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又能促进跨界融合发展,完成产业由“企业内部分工”向“社会外部分工”的转型,使企业产业链整合达到空前的深度、强度和广度。

从竞争策略维度上看,补“缺环”能够提升自用率(熟料—水泥—混凝土产品的直接转化率)。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翩然而至,企业间的竞争已不是工业时代那种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基于网络思维下的产业链中的竞合。特别是在市场饱和和大面积错峰“产能休眠”阶段,自用率高低直接决定区域市场的控制力强弱。几年前,我就提出水泥产业自用率指标,用来考量企业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产业链“缺环”,倡导产业链整合发展一体化。自用率是企业生存和效益的保障,没有自用率就没有市场份额,就没有较高的产能利用率,就没有转移成本的通道能力,就没有竞争制胜的优势。

有的老板可能觉得纳闷,企业在错峰“产能休眠”中,明明抑制了相当大数量的产能发挥,怎么还见到了效益呢?财务报表上显示出来的肯定是价格和毛利率,可在这场游戏剧本里却写着自用率增长;自用率来自于何处?那还用多说嘛,当仁不让是产业链呀!

从产业效率维度上看,补“缺环”是深挖业绩增长点。老板们普遍困惑的是,企业已经没法通过传统的管控方式去获得理想的增长、效率和创造;数据表明,我国前三十年高速增长源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平均4%,而最近六年却下滑到了2.3%。水泥产业何不是如此,整个产业利润空间的增速被压缩了,“蛋糕”增量部分有所减少,就连存量“蛋糕”的分法也发生了变化,大企业占先、产业链占优的势头不减。

从新动能维度上看,补“缺环”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新技术和新产品立足于产业链,应用技术创新赋能工程项目应用和现场施工服务,缩短了应用和扩散周期,降低“沉没成本”,真正找到了更好地实现产品高附加值的用武之地,充分展现新动能驱动的产业规律与特征。

这里插上一句:上面不是提到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怎么个活法问题吗?补“缺环”恰好是个大“肥缺”、好机遇;这正好与存量经济博弈格局、与企业大型化趋势、与高质量发展路径、与产业链创新等产业大趋势相契合,更遵从了水泥市场特性和内在逻辑,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07水泥产业开始步入企业家理念创新的新阶段——破除落后的工业时代的传统教条和经验习惯,以创新和务实的姿态探索管理新范式。

读到这时,善于思考的老板脑海里,一定会把这七个小标题串联起来,捋出来一个颇有意思的思维线索:存量博弈主导→市场需求缩减→高质量发展→企业大型化→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链创新,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然而,这些怎么又与企业家理念创新扯上了关系?问得好哇,威利斯给出的结论是,“在商业世界中,我们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来解决未来的许多问题。”

在水泥产业新阶段,需要新逻辑,需要新理念,需要新行动。引起“化学反应”的关键就是需要一群善于思考、勇于行动的企业家。没有理念创新的企业家,怎么可能认识到新阶段,也不可能发现市场新逻辑,更谈不上新行动!

还记得德鲁克的那般描述吧,“企业家精神不仅是经济和技术的,也是文化的和心理的”。企业面临新阶段的挑战无处不在,从交易活动到全面创新都需要做出重大的转变,而最大的障碍来自于——企业决策者的思维方式、文化上和心理上是否能深刻认识和及时跟得上转变的现实。

经验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由于过度专注于原有的业务领域,老板们常常对已有的经验津津乐道,不知不觉间心智模式定型就会形成路径依赖。新阶段到来了,存量博弈主导之下,过剩阶段的套路灵吗?市场需求缩减了,原有的招数行吗?高质量发展了,既定的战略和运营方式中吗?企业大型化“通吃”,既往的生存方式和竞争手段对吗?科技创新驱动了,吃要素和投资饭妥吗?产业链创新了,碎片化“缺环”舞得起来吗?

在这提醒老板们,应对变化的首要是企业家理念创新当先,不能被过往深厚的行业知识和经验所束缚,阻断思维定势,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和偏好,快快告别传统经营模式,砸碎一部分过往曾自鸣得意的经验,给传统教条下的惯性来个急刹车,这将决定你率领企业在新阶段中能走多快、走多远。

哪些时过境迁的经验需要咱下狠心砸碎呢?一是前三十多年在不完善市场经济环境下积累的啥赚钱就跟风干啥的“机会主义”经验;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吃白不吃的“啃吃产业政策补贴”经验;三是多年来一门心思只扩张半成品熟料甩掉产业链顾头不顾腚的“鸵鸟式”经验;四是根深蒂固的旧水泥产业的特质沿袭下来“热衷于利用行政力量维护已有的看得见的利益”的经验;五是那些未被铲除的余威尚存的落后工业时代的种种“传统教条”。以上这些,可能曾被视为治企法宝、支撑着决策行为和方式的经验,如今却要自己举起创新的大锤砸掉它,免不了地会产生种种不安和阵痛,你有这个决心吗,下得去手吗?

老板朋友们,不要埋怨新阶段来的太快了,不要恐惧变化的市场会把你抛弃,其实抛弃你的永远是你自己。

猜你喜欢

水泥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水泥像被踢死事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通过对水泥管式磨机隔仓板结构改进提高水泥台产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存放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