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
2018-03-20曹锦如
曹锦如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1.1 培育新主体、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创建新模式,为稳定和提升优质茧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稳定和提升浙江省优质茧基地,实现省力高效的养蚕模式,淳安示范县因地制宜地引导和培育养蚕新主体,如蚕桑专业村(公司+村集体+农户)、蚕桑农场(自建农场和加盟农场)、养蚕大户等,集成省力化、机械化、适度规模化的生产技术,通过减少给桑次数、规模化小蚕共育设备、省力化大蚕饲养设施、自动化上蔟技术与设施,筛选高效切叶机械与桑树剪伐器械,形成蚕茧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在淳安示范县建立一体化生产经营新模式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桑树新品种和雄蚕新品种,2018年淳安示范县推广雄蚕新品种3.5万张,晚秋期示范县100%饲养雄蚕新品种。 继续做好多批次养蚕布局工作,全年以春蚕、夏蚕、早中秋、晚中秋为主,适当增养二春、早秋、中秋、晚秋蚕,鼓励农场、养蚕大户开展多批次养蚕,全年增加蚕种3506张,增加蚕茧133.5t,农民增收650万元,具体作了以下工作。
一是打造蚕桑专业村,推进蚕桑生产“整村推进”模式,组建以“公司+村集体+农户”形式的“蚕桑合作社”,合作社连片扭转适宜发展蚕桑的土地规模种植桑园,再集中连片返包给社员进行规模养蚕。汾口镇射墩村正在进行试点,基地共扭转土地53.3hm2,合作社组建、桑园新改建、土地返包、小蚕房建设均已完成,温控大蚕房建设已在晚中秋投入使用。二是发展蚕桑农场,分自建农场和加盟农场两个方式,其中:公司与加盟农场签订长期协议,农场负责桑园基地建设,公司负责农场养蚕房和养蚕设施投入。目前,新发展蚕桑农场5个,基地面积35.3hm2,其中公司自建农场2个,企业加盟农场1个,青壮年返乡创业农场2个。三是培育养蚕大户,鼓励和引导普通蚕农向养蚕大户方向发展,规模以0.3~1.3hm2为宜,年产蚕茧500kg以上。养蚕大户要与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公司免费提供简易养蚕大棚材料给养蚕大户用于饲养大蚕。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产茧在500kg以上的养蚕大户有1123个。
1.2 提供新型小蚕共育服务,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
海宁云龙村是蚕桑重点地区,历史上家家有桑,户户养蚕,农户饲养技术水平高,蚕种数量多,从1983年承包到户后一直延续了分户养蚕的习惯,即使近年来随着桑园面积和饲养量大幅减少,小蚕集中共育仍然难以推开。2018年改造智能养蚕温室,应用小蚕人工饲料育新技术,春蚕期和晚秋蚕期共育饲养102.5张。使老蚕区农户接受了新设施、新技术的现场培训,亲身感受了新技术的神奇、省力、方便,特别是解决了秋季小蚕桑叶难采、容易发生农药中毒的矛盾,克服了人工饲料育遗失蚕多,发育不齐等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周边农户提供了新型小蚕共育服务,而且对蚕农的技术观念和经营意识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3 为发展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提供技术服务
海宁宏欣农业生物科技公司珍稀药食用菌桑黄人工栽培生产基地以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2018年生产基地由原来的4.0hm2扩大至8.0hm2,无菌车间2000m2,2018年共栽培桑黄100万袋,收获桑黄(干)8.5吨,产值约3400万元。随着生产面积扩大,开展桑黄设施栽培病虫害防控是保障桑黄产质量的重要环节。示范县根据上年桑黄栽培期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组织力量,重点对桑黄菌袋发菌环节的鼠害,桑黄子实体生长期间的蝇蚊、造桥虫、蛞蝓、霉菌发生情况,桑黄栽培大棚温湿度和二氧化碳等参数开展持续监测调查。试验了四聚乙醛颗粒诱剂(密达)、石灰、食盐等防治蛞蝓,采用粘鼠板控制鼠害,杀虫灯和黄板、防虫网结合,构成针对菌蚊、造桥虫成虫入侵的三道防线,采用大功率排风扇改善棚内空气质量,减轻霉菌侵染扩散。病虫综合防控与环境调控试验区2hm2,比对照区每667m2增产桑黄81kg,按平均销售价4000元/kg计,新增产值972万元。
1.4 因地制宜推广示范“桑+菜”新型农作制度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
海盐示范县积极探索“桑+菜”新型农作制度模式,组织技术团队制定桑园套种青菜操作规程,组织开展培训。2018年继续扩大示范区,“桑+菜”示范基地由原来的核心示范区拓展到覆盖沈荡镇庄星村、白洋村、五圣村三个村的全部桑园,面积由原来的6.4hm2扩展到16.5hm2,并在海盐县蚕桑第一大镇通元镇长山河桑带联新村建立2.8hm2的示范点,全县桑园间作青菜面积386.7hm2。春期通过对示范点内蚕农的摸底调查,青菜1625kg,平均收购价0.25元/kg,菜心765kg,平均收购价0.4元/kg,桑园套种小青菜实现每667m2增收2849元,示范区通过套种青菜增收82.6万元。桑+菜模式辐射带动全县面积386.7hm2,促进了蚕农增收。2018年11月对年度内桑园间作与非间作蚕茧收入作抽样调查,间作桑园每667m2收入2799元,非间作桑园每667m2收益2483元,间作桑园蚕茧收效比非间作桑园每667m2增316元,取得蚕茧收入,间作收入双增成绩。建立桑园套种菜心操作规程,根据操作规程指导示范基地农户开展桑园套种青菜。开展示范基地及辐射区春蚕技术培训班一期,培训农户160人,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减缓了当地蚕桑产业快速萎缩的不利局面。
缙云示范县根据缙云烧饼产业发展的需求,九头芥栽种面积逐年扩大,示范县创新性地开展了桑—菜—干菜桑园套种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了蚕桑基地的稳定和发展。桑园套种九头芥,每667m2可加工菜干200~300kg,增加产值2000~4000元,户均年收入7600元以上。示范县在东方镇建立相对集中连片示范基地20.0hm2,推广“桑—菜—干菜”套种模式。该镇桑园133.3hm2,占全县三分之一,约650个种桑养蚕户,1300多位蚕农,在示范基地的带动下90%以上桑园冬季套种九头芥加工菜干,占全县总量的70%左右,年产值将达500多万元。东方镇上东方村张明德今年78岁,老伴72岁,2015年开始在桑园套种九头芥、制菜干,头年收入3000多元,目前菜面积0.5hm2,2018年春季实现收入5万多元。
淳安示范县建立了桑园套种中药材高效生产示范基地6.7hm2。中药材产业是淳安县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重要产业。我们在试验示范充分发挥蚕桑主导产业优势的前提下,通过桑园套种中药材,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借助桑树遮荫、中药材喜凉的互补特性,开展播种技术、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止等研究。2018年在汾口镇宋祁村因地制宜地开展桑园套种“淳六味”中药材(前胡、黄精、浙贝母、三叶青等)种植示范,为有限的农业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一种创新方法,从而提高桑园的产出率。
2 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1 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针对养蚕环节多、劳动强度大、机械化应用少、生产规模小等制约因素,筛选集成省力化、机械化、适度规模化生产技术,通过规模化小蚕共育、省力化大蚕饲养技术、自动化上蔟技术与设施及筛选高效切叶机械与桑树剪伐器械,形成了蚕茧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在淳安示范县建立一体化生产经营新模式示范基地1个,在海宁建立生态蚕桑产业技术示范园1个。
(1)淳安示范县通过不断完善小蚕人工饲料共育、大蚕条桑育技术、六连片方格蔟自动上蔟等技术,以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十天养蚕法”的养蚕模式,积极开展桑、蚕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应用工作。淳安县共有66个示范点,2954户蚕农推广“十天养蚕法”,饲养蚕种达2.7万张,占饲养总量的47.8%。通过推广应用“十天养蚕法”及示范点建设,加快了养蚕设施更新,提高了蚕桑的产质量,同时促进了蚕桑经营理念的转变。
(2)大力推广“大棚养蚕”新模式。利用桑园旁边、屋外场地和空闲地段以搭棚形式养蚕。大棚养蚕有效解决了养蚕用房问题,且大棚具有通风良好、饲养方便、省工省力。示范县对年饲养蚕种量达到10张以上、年产茧量达到300kg以上的合同蚕农,免费提供养蚕简易大棚材料。2018年已搭建简易大棚159个,面积2.6万m2,温控大蚕房8370m2。大棚养蚕调查表明,在夏秋高温期,只要技术处理得当,养蚕产量、质量不受影响,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实现饲养与居住相分离,蚕农生活品质明显提高。
(3)培育新型蚕桑主体。传统蚕桑生产以农户为单元,户均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服务成本高效率低,新技术推广难度大,产质量不稳定、效益也很难保证。2018年淳安示范县在创新蚕桑生产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企业、知识青年返乡从事蚕桑生产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分三个层面培育蚕桑新型主体:一是打造蚕桑专业村,推进蚕桑生产“整村推进”模式,组建以“公司+村集体+农户”形式的“蚕桑合作社”,合作社连片扭转适宜发展蚕桑的土地规模种植桑园,再集中连片返包给社员进行规模养蚕。汾口镇射墩村正在进行试点,基地共扭转土地53.3hm2,合作社组建、桑园新改建、土地返包、小蚕房建设均已完成,温控大蚕房建设已在晚中秋投入使用。二是发展蚕桑农场,分自建农场和加盟农场两个方式,其中:公司与加盟农场签订长期协议,农场负责桑园基地建设,公司负责农场养蚕房和养蚕设施投入。目前,新发展蚕桑农场5个,基地面积35.3hm2,其中公司自建农场2个,企业加盟农场1个,青壮年返乡创业农场2个。三是培育养蚕大户,鼓励和引导普通蚕农向养蚕大户方向发展,规模以0.3~1.3hm2为宜,年产蚕茧500kg以上。养蚕大户要与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公司免费提供简易养蚕大棚材料给养蚕大户用于饲养大蚕。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产茧在500kg以上的养蚕大户有1123个。
(4)在海宁袁花建立生态蚕桑产业技术示范园1个。海宁宏欣农业生物科技公司珍稀药食用菌桑黄人工栽培生产基地以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2018年生产基地由原来的4hm2扩大至8hm2,无菌车间2000m2,2018年共工厂化人工栽培桑黄100万袋,收获桑黄(干品)8.5t,产值3400万元。随着生产面积扩大,开展桑黄设施栽培病虫害防控是保障桑黄产质量的重要环节。示范县根据上年桑黄栽培期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组织力量,重点对桑黄菌袋发菌环节的鼠害,桑黄子实体生长期间的蝇蚊、造桥虫、蛞蝓、霉菌发生情况,桑黄栽培大棚温湿度和二氧化碳等参数开展持续监测调查。试验了四聚乙醛颗粒诱剂(密达)、石灰、食盐等防治蛞蝓,采用粘鼠板控制鼠害,杀虫灯和黄板、防虫网结合,构成针对菌蚊、造桥虫成虫入侵的三道防线,采用大功率排风扇改善棚内空气质量,减轻霉菌侵染扩散。病虫综合防控与环境调控试验区2hm2,比对照区每667m2增产桑黄81kg,按平均销售价4000元/kg计,新增产值972万元。
2.2 高效专用多元化蚕品种的研发、选育与示范
2018年淳安示范县推广可生产优质高品位生丝的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约3.5万张,由于专养雄蚕品种具有出丝率高、生丝品位高(可缫6A级生丝)比常规雌雄混养综合经济效益提高15%左右。
2018年在淳安示范县试验示范单交家蚕新品种(中系利用雌蚕无性克隆系育成,日系平衡致死系或限性卵色系),浙凤2号(雌35×平28)272张,雌29×平30共297张,由于单交蚕品种不需要进行雌雄鉴别,一方面可节省劳动力;另一方面雌雄蚕饲养比例可控制在2:1左右,可大大提高制种效率,蚕种生产企业可节本增效达到10%以上,深受蚕种生产企业的欢迎。
在示范县继续开展家蚕新品种的农村对比试验。2018年淳安、海宁、海盐、缙云各示范县共引进10对家蚕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和中试,春期对明丰×春玉(改良)、农科2号、及彩色茧品种(彩红241、彩黄203)华康3号进行农村对比试验,秋期分别对菁·云×平28·平30、雌29×平30、浙凤2号、农科5号、紫池×绿湖、华康2号、川山×蜀水、优食1号及人工饲料专用蚕种,还试养了红、黄、绿3个彩色茧品种进行农村对比试验。
淳安示范县开展了桑树新品种对比试验,调查表明:试8产量分别比农桑14和荷叶白高16.2%和35.8%,试7比农桑14低4.2%但比荷叶白高12.0%。杂交桑收割效率是嫁接桑的2.4倍,采摘片叶杂交桑效率是嫁接桑的1.9倍。
2.3 规模化养蚕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1)淳安示范县开展小蚕人工饲料育作为规模化养蚕的重点工作,在原有饲养1~2龄的基础上,2018年继续开展小蚕1~3龄人工饲料育的试验示范取得较好的成绩,全年共饲养4期共375张蚕种。其中优食1号(山东农业大学)100张,中2016×日2016(浙江蚕研所)4张。经调查,优食1号张产54.0kg,中2016×日2016张产46.5kg。
(2)海宁示范县对云龙村智能蚕室布局、设施设备进行了提升改造。2018年在云龙村智能蚕室示范点开展小蚕人工饲料育2期,发放到农村的小蚕人工饲料育蚕种102.5张,47户次,总产5.5t,平均张产53.8kg,蚕农茧款收入20.7万元。2018年人工饲料小蚕共育量占周王庙镇全镇订种量的14.4%,通过示范小蚕人工饲料育逐步得到农户的认可,同时完成地方标准《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规程》的制订。
(3)海宁示范县2018年开展了8次全龄人工饲料育试验,进行了人工饲料专用品种比较,有效解决了小蚕人工饲料育遗失蚕较多的技术问题。
2.4 桑树栽培新模式新技术研究
(1)缙云示范县结合发展果桑开拓旅游产业特色,在景区附近发展2.0hm2果桑,作为乡愁文化采摘园,深受游客青睐。目前缙云全县果桑面积达到33.3hm2,景区每667m2效益在1.2万元左右,其他每667m2效益在0.8万元左右。指导蚕农充分利用摘芯摘取的桑芽,制成桑芽茶出售,或烧炒原生态的桑芽菜,每667m2桑园增收400元左右。
(2)金华示范县金东区江东镇雅金村现有果桑园26.7hm2,其中大棚果桑面积3.0hm2,由于距离金华市区、义乌市区比较近,每年桑果采摘人数达5万多人次,每年举办“桑果节”,农民效益好,菌核病防控到位的农户每667m2收益1.3~1.5万元。
由于近两年金华地区桑椹菌核病不断发生,金华示范县有针对性开展了以下工作:①调查与分析2018年春桑椹菌核病大面积发生的原因。②示范县组织了相关技术培训(邀请了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吕志强研究员和杭州市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陈乐阳进行了技术培训),③布置了相关防控措施(主要是2月初5波美度石硫合剂喷洒地面,早春开花初蕾期,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均匀喷雾桑花和枝条,视天气和开花情况每隔5~7d用药1次,注意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生产季节也随时进行观察。
试验点选择金东区雅金村贾荣星户的果桑园,试验药剂健达(唑醚·氟酰胺)连续3次(3月10、17、24日),对照为甲基硫菌灵,试验田在2月上旬用一次石硫合剂清园,试验结果:健达(唑醚·氟酰胺)基本没白果,而对照甲基硫菌灵95%左右发病。
同时对面上防治较好的典型做了调查,防治较好的药剂选择有多菌灵+定酰菌胺(凯泽)5d防治一次(浙江盛世田园蚕桑发展有限公司),甲基硫菌灵+密菌酯5d防治一次(金东区雅金农户)。
2.5 蚕桑病虫害流行监控和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研发
(1)在海宁、淳安示范县建立蚕桑病虫害预测预报点4个。准确监测桑树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密切关注桑树病虫发生动态,规范测报点调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12期,对桑树病虫害防治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海宁示范县在蚕桑重点镇建有1个桑树害虫系统观测点(盐官镇城北村),2018年调查90余次。桑树害虫定点调查点1个(丁桥镇新仓村),调查40余次。桑树害虫诱蛾点3个(盐官镇城北村1个诱蛾灯、周王庙镇云龙村1个诱蛾灯、钭桥镇钭西村4个诱蛾灯),调查30次。桑螟性诱剂1个点(钭桥镇钭西村),共16只,开展桑树害虫发生量调查20余次。结合各类调查数据,分析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开展预测预报,2018年发放《桑树病虫情报》8期,宣传桑园安全高效防治。
开展农药对家蚕毒性试验。在桑园及水稻农药安全使用方面,针对春蚕期其他作物用药引起家蚕中毒多发的现状,结合秋期不结茧蚕发生区域特点不明显的新情况,2018年5月9日起,不间断进行家蚕毒性试验。一是开展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联苯菊酯、醚菊酯、顺式氯氰菊酯、Z氯氰菊酯、虫螨腈等12余种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试验。二是进行48%灭草松、20%敌草快、56%2甲4氯、10.8%高效盖草能、24%烯草酮、30%辛酰溴苯腈等6种除草剂对家蚕的毒性试验。2018年共进行60余种农药急性毒性试验、6种农药结茧影响试验、20余种农药残毒试验、4种药剂的桑螟防效试验(残杀威、敌敌畏、辛硫磷、虫螨腈)。
(2)淳安示范县建立桑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点1个,规范桑树病虫测报点布局和调查工作,随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4期,通过统防统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达到了减药减量的绿色防控效果。
2018年在威坪镇洪圻村、汾口镇射墩村筹建两个自动化设备蚕桑病虫害测报点,加强了病虫监测点的技术力量,开展技术培训,明确测报工作责任,确保调查数据准确真实,提高测报准确率。重点开展了对桑螟和桑轮斑病的动态监测,为病虫害的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①组织开展桑园统防统治。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对关键时期和重点病虫害进行统一控防,2018年已统防统治春季白条治虫、夏伐后白拳治虫、夏蚕后防治、冬季封园防治4次,面积0.5hm2,比去年减少了1次,达到了减量的目的。
②积极引导做好物理防治。淳安县有杀虫灯843只,其中2018年新装了198只,大田连片桑园已普及推广,做好杀虫灯的清虫等日常管理工作,保证杀虫灯的使用效果。
③开展生物防治。继续开展桑螟食诱剂试验和推广,与深圳百乐宝公司合作,一是对桑螟食诱剂进行相关试验,着重抓好姜家、浪川共20hm2的调查试验,得出规范的试验数据;二是淳安县桑园食诱剂防治面积扩大到200hm2,主要分布在姜家、威坪、浪川等重点蚕区,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根据食诱剂监测和测报灯预测情况,在桑螟成虫羽化高峰期,进行统一加药提高试验和防治效果。试验数据表明:桑螟食诱剂在5~6月诱杀桑螟成虫数量多,远超杀虫灯、性诱剂等其他诱蛾措施,且诱杀到的成虫雌雄比大约为1:1,试验桑园中夏伐桑桑螟为害轻,春伐桑前期桑螟为害显著低于对照,春伐桑后期桑螟较高比例为害比对照桑园晚1个月左右,说明使用桑螟食诱剂具有明显的效果,能显著压低桑螟后期发生基数。2018年7~9月成虫诱杀量较少,试验桑园桑螟为害比对照园稍轻,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受2018年高温天气影响,田间桑螟数量少,另外施药方式和工具还需明年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④引进环保型性诱剂防治设备。2018年从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引进桑螟性诱剂设备,在威坪镇杨家畈、岭脚、洪祈村,姜家镇下玉泉村,枫树岭镇下姜村安排了100hm2连片桑园。利用性诱捕捉雄蛾,简约环保安全,可有效地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为下一步减药提高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6 桑蚕高效省力机械设备的选型、改进与示范
(1)淳安示范县2018年继续引进喷药、伐条机械、桑枝粉碎、环保型性诱剂防治等桑园管理及切桑机、自动控制加温器等养蚕设备,新建简易养蚕大棚159个,面积2.6万m2,温控大蚕房8370m2。
(2)海宁示范县对智能蚕室布局、设施设备进行了提升改造。一是扩建小蚕室,面积达到32m2,饲养量可达100张以上。二是新增空气循环扇,较好地解决了室内温差大问题。三是采用地源热泵制热,空调制冷,初步解决了小蚕室温度均衡问题。四是新增超声波加湿器,雾粒细,无滴水现象,完全能满足小蚕人工饲料育的湿度要求。五是加装恒温新风系统,确保小蚕室温度稳定又空气清新。
2.7 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1)淳安示范县2012年开始培育规模养蚕经济体,并开展跟踪调查。浪川乡芳梧村葛汝娟户,2012年开始创办一星级“十天养蚕法示范点”示范点,饲养小蚕100张,2013年升级到二星,2015年升级到三星,2016年桑园有4hm2,通过增加投入和扩大饲养规模已成功升级到四星。通过县蚕桑产业项目扶持,一层平房改建为两层楼,扩大了饲养面积,改善了养蚕条件。2017年共育小蚕790.3张,收入23.3万元,饲养50张大蚕,全年养蚕毛收入约32.9万元。2018年共育小蚕989张,收入16.8万元;饲养30张大蚕,收入9.7万元,全年养蚕收入约27.6万元。在稳定蚕桑产业的同时,走出一条农村妇女在家致富的新路子。
(2)根据岗位专家的要求,及时布置各示范县技术骨干,按时高质量完成体系的蚕业经济管理的调查表与基础数据。
(3)跟踪并记录本地蚕丝业相关的蚕种、蚕药、蚕具、临工工资、蚕茧和生丝价格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送沟通。
3 重要科研进展
从2012年开始试验站团队成员参与了嵊州巴贝集团工厂化养蚕项目,主要开展工厂化全龄人工饲料育专用蚕品种选育,2016年底初步选育出了1对适合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的专用蚕品种“中2016×日2016”,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优化蚕品种性状,2018年巴贝集团--嵊州陌桑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应用该蚕品种约4000张。争取了浙江省科技厅2019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适于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饲养的蚕品种资源研发与应用”立项,总经费233万元。
4 机制创新情况
(1)杭州综合试验站积极与体系内岗位专家对接。遇到技术难题及时请教有关专家,岗位专家都能即时反馈信息,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起到很好的作用。
(2)杭州综合试验站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积极参与嵊州巴贝集团工厂化养蚕项目,得到企业的项目支持,并获得了浙江省科技厅立项资助。
(3)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2018年9月23日到杭州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指导工作,并在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作了报告。2018年11月22日岗位科学家张国政研究员、沈中元研究员到杭州综合试验站缙云示范县指导,杭州综合试验站各示范县及湖州综合试验站部分代表参加了两位专家关于现代养蚕技术和蚕病防控的专题培训。
(4)试验站之间开展交流学习。2018年团队成员前往湖州综合试验站、九江综合试验站、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交流学习。通过交流学习,对各地蚕桑生产情况有更多了解,对技术推广也有很大帮助。
5 存在问题
(1)蚕桑作为传统产业,分散于千家万户,户均经营规模小,与现代农业的经营方式不相适应,主体的带动作用不够,对科技没有强烈的需求,技术推广不受农户的重视。
(2)蚕桑品种与生产技术进展较慢,尤其是在蚕桑机械装备方面缺乏重大突破性的集成技术,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劣势越发显现,年轻人加入蚕桑产业相对较少,面临主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严重。
(3)产业科技服务方式创新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应用力度。蚕桑比较效益的下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因素,蚕农对科技需求的意识不强,导致科技服务难度加大,由科技产生的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6 2019年工作计划
(1)继续开展桑、蚕新品种示范推广,在优质茧基地淳安示范县进一步做好雄蚕品种的推广应用工作。
(2)在岗位专家的指导下,继续开展适合省力、规模、高效养蚕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以农场、养蚕大户、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的多批次养蚕试验示范推广,提高蚕桑生产效益。
(4)大力推广桑、蚕综合利用技术,引导蚕桑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提高单位面积桑园产值,稳定蚕桑生产。
(5)强化技术培训,不定期举办综合利用、优质茧生产技术、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省力化养蚕技术、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等,进一步提高蚕农对新技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