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四维进阶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
2018-03-20林文凤
林文凤
(泉州师范学院 工商信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1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教育部于2010年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又于2012年发布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这两个文件也阐明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具有实践性与自我教育性的特点,其主要做法是通过多角度、进阶式的培训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干中学” 获得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与经验积累,从而完成自我教育。这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地方、行业和企业需求,强调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办学特色和目标定位高度吻合。
但是实践中,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依旧面临着缺乏足够的合格师资、高校难以提供足够的合格课程、高校难以与社会开展有效的合作等难题[1]。具体体现在:首先,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自己既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具备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意识,自然无法承担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担;其次,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完整、严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出现的创业知识普及课同零星的案例教学课无法同其他专业课程体系一起形成有机整体,不能满足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理论指导需求[2];第三,目前校企合作形式中,更多关注特定科研成果转化、企业运行中适配型人才的选拔等方面,企业深度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合作层面主要集中在实践阶段,未能延伸至理论储备和实务操作整个环节[3]。
2 创建“进阶式”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意义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既影响了其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落实自身转型的具体措施。创建一个系统化、有层次的进阶式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成为当下同类型高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2.1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教育是有规律的,教学也是有规律的,教学规律是一个有层次的规律体系[4]。对于阶段性非常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而言,从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到提升实务实践能力,教学规律的层次性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有层次性,使用的教材应该有层次性,班级开设应该有层次性,实务实践活动更应该有层次性。从大一大二的理论普及到大三大四的模拟及实战,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实践活动都可以被分解为若干层次的细节组成,层层递进、有序衔接、互为支撑的“进阶式”培养体系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2.2 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变革需求多层次、复合型的创新创业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深入,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对创新意识的需求愈发强烈。市场上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已经从某一特定行业领域内部的创新创业活动转变为跨行业、多领域的立体式创新创业活动。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也从特定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转为多行业复合的全面型人才[5]。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前沿阵地,应该主动适应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开设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程,通过进阶式的培养体系,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和培养目标,构建层次分明、多专业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
2.3 国家政策导向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具有层次性、全面性的要求
实践中,尽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理念已经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各高校在相关培养体系的建设上由于缺少引导,规范性较差。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第一次明确高校建立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群的要求[6]。此后,该意见精神在各高校的教育体系构建中被深入解读,建设富有层次性、覆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进阶式培养体系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3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四维进阶式”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所谓“四维进阶式”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前文分析基础上,融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校地“共同体”的理念,通过政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开设“进阶式课程”、编订“进阶式教材”、设置“进阶式班级”和“进阶式基地”实训的多层次、递进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3.1 “进阶式课程”体系建设
在学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首先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并据此定期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福建某地方高校开展实践探索,2012年,学校开始着手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 “素质能力实践模块”相结合,并增设一系列与创新训练有关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选修课程;同时,根据现有专业的实际情况开设企业家课堂,特聘校外合作企业高管讲授相关行业知识,开设与创业训练有关的选修课程。学校建立起以创新创业基础为通识普及课程,以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选修课为理论拓展,以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专业课程为实务实践支撑,以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为提升的“进阶式”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转变教学模式,重视专业课程体系的市场适应性开发,实现理论性课程与实务实践性课程的有效衔接。
3.2 “进阶式教材”体系建设
为了解决“进阶式课程”教学过程中教材体系性较差、衔接不畅、现有教材与学校课程设置不匹配等问题,通过校校协作、校企协作、产业行业协作等形式,专门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行业专家、专业培训师等导师团队共同参与的教材编委会,规划、编纂、出版与学校现有课程体系相配套的系列教材。多元化的导师团队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在创新创业理论学习与实务实践不同阶段的需求,并根据各自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编纂相关教材,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高。导师团队通过导入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的经典案例和操作手法,以编纂教材的方式实现理论升华,使学生能够通过身边实例映射相关理论,在近距离的观察和接触中收获更多。进阶式教材体系的建设既迎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又为学生毕业后投身相关行业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进阶式班级”体系建设
根据创业活动的发展规律,从有创业冲动到最终付诸创业实践的人数,一般呈金字塔式递减[7]。根据这个规律,构建“进阶式班级“体系。班级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个性化培养思路,从学生自我选择与学校制度淘汰两个方面,为有意愿、有能力的学生开设进阶式创新创业指导班级,满足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择优录取的需要,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和因时施教。大一阶段通过开设通识班,在校内新生间普及创新创业意识和基本理论。大二大三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挑战杯”等竞赛实训班,为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经过前三年的系统培训和择优淘汰,为经过校内遴选的各专业四年级学生提供了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的创业实验班。创业实验班利用应用型院校转型契机,借助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办学的机遇,园区入住企业高管、专业的第三方培训机构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从组织架构上为学生提供完全实战化的学习环境和操作条件,极大地提升学生对创业创新活动的理性认识。
3.4 “进阶式基地”实训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基地实训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但是许多高校校内尚未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使参与教育的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市场洗礼。由于与企业的联系不畅,许多高校成立的创业基地缺少可供学生进行模拟创业实践的环境,导致学生创办的企业缺乏技术含量和抗风险能力[8]。为了提升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培养效果,院校应成立校内校外多个创新创业基地,以满足不同阶段、情境下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需要。
4 完善“四维进阶式” 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四维进阶式”创新创业培养体系能够有效运转,改变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鼓励措施阶段式,缺少持续性和学生创业资金严重不足的难题,从制度建设、组织架构、师资配备和资金扶持上完善保障机制。
4.1 落实全面的制度保障
学生层面,修订完善《创新学分实施办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创新创业竞赛、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和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或《创新创业及专业素质能力实践模块》的学分,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在校生休学创业的修业年限在原有学制基础上延长2至5年,解决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
教师层面,进一步修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办法》和学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将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研究按相应级别核算科研工作量,并支持教师科研成果向创新创业学生团队转化,探索制定符合实际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方案。
4.2 健全机构组织保障
院校可参照国外知名院校的做法,成立创业发展研究中心,专注于创业教育培训,创业项目遴选、对接,以创业发展研究中心为桥梁,构建起政府、创业新企业、成熟企业、投资基金、法律援助等多方平台。院校还可以成立实体创新创业学院,以创新创业学院为核心,整合校内教务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各二级学院的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项目孵化、扶持,组织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等。院校应会同人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成立高校创新创业联盟,主动配合政府开展工作,为学生企业和项目提供积极有效帮助,减少学生创业过程中遭遇的“摩擦力”。
4.3 多途径充实师资队伍
“进阶式”培养体系的建设对创新创业类师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制定创新创业类外聘教师选任管理办法,通过校校协作、校企协作、产业行业协作等形式,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行业专家、专业培训师共同参与的双师型导师体系,按创新创业的知识体系、师资队伍背景进行模块化教学,实现校内外授课的远程协同。导师团队满足学生在创新创业培训与实践的不同阶段的需求,实现了高层次的师资协同,有效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务、少实践”,校内外师资“两张皮”的问题。
4.4 争取多渠道资金保障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中必然遭遇的资金匮乏难题,院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为在各基地从事实务实践活动的学生争取到免租金、免管理费等优惠政策,还利用与地方政府和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设立由企业全额出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池,采取“企业出资+政府贴息+银行放贷”模式,为入驻基地的学生团队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资金扶持。例如,首期由企业注资30万元作为本金,由商业银行放大20倍至600万元作为资金池。资金使用由人社部门、出资企业、商业银行三方共同监管。创业大学生最高可申请单笔个人贷款20万元,享受政府贴息2年。毕业5年内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具有良好的征信记录且自有资金不低于创业项目总投资额的30%,均可享受贷款且申请流程简化。
“四维进阶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一个从意识熏陶、理论构建、实务操作到实践经验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闭环,确保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