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2018-03-20张一清
文/张一清
离我们最近的,往往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比如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着汉字,却很少去想一想,这每一个汉字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身边汉字·花草字传》就是一套从汉字里寻找传统文化之美的书。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点评嘉宾、《百家讲坛》主讲人张一清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主考官、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梁艳读,是国内首套可以随时听读的“说文解字”类图书。每篇文章配以二维码,可以在翻阅图书的同时扫描听读相关文章,使读者能够立体感受汉字的音韵之美。
“兰”字的繁体字写作“蘭”,上边的“艹”表示它的意思与花草有关,下边的“阑”表示它的读音,上下合在一起最初表示一种气味芬芳的香草。例如《周易》中“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志同道合的言论,就像香草的气味一样令人愉悦;还有《楚辞》中“纫秋兰以为佩兮”,说的则是把香草编织在一起做成配饰。
后来,“兰”也指供人观赏的植物“兰花”,如剑兰、鹤顶兰、君子兰等。
“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标志物,属于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孔夫子对它的评价是:“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他还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很显然,孔子对这种植物是青眼有加的,他把兰花的盛开并不受环境和独处的影响,并且还能营造环境同化他物的特性概括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他借“兰”喻人,更是把“兰”提升到了“君子”和“善人”的高度。
由于“兰”具有这么美好的含义,所以许多包含它的词语意义也都非常美,如“兰客”指的便是人品上佳的好友,例如唐代浩虚舟《陶母截发赋》:“原夫兰客方来,蕙心斯至。”而“蕙质兰心”表示的则是女子心地纯净、本性善良、品行高雅,例如宋代柳永《离别难·花谢水流倏忽》:“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
虽然寓意美好,但是在日常使用中,“兰”却是很容易用错的一个字,有些人常常用它代替表示颜色的“蓝”。诚然,“蓝”在最初也表示一种称作“蓼蓝”的植物,但是,它后来由于那种植物具有染色作用而发展出来的“蓝色”意思反而更常用,例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比之下,“兰”却从来没有从植物的本源再发展出表示颜色的含义。因此,“兰”并不具备代替“蓝”的基础和条件。
再行一步
另外,在字词的日常应用中还有一些容易让人误解的问题,表面上也与“兰”相关。比如我们常常把手和手指的某种姿势称作“兰花指”,而这种手势主要来源于佛门庙宇中俯视众生的菩萨等。
佛教中有一个很常见的说法——兰若。遇到这个词的时候,或许大多数人都会读错,因为其中的“若”由于是梵文的音译,所以要读作r ě。
“兰若”是“阿兰若”的简称,在梵文中的意思是“空寂之处、闲静之处、森林”等。由于佛门弟子常常要在远离尘世的地方修行,所以这个词在佛教中就有了“寺院、庙宇”等含义。此外,佛教中还将“极其客观地了解万般事物的那种智慧”称作“般若”,这种说法由于也是音译,所以要读作b ā r ě。
“兰若”在我国古代也指“石兰”和“杜若”这两种香草,例如唐代诗人陈子昂就曾用“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吟诵它们。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若”还是要读作r u ò。
“杜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更是大名鼎鼎,屈原在《楚辞》中就曾经多次提到这种寓意清雅、高洁的芳草,例如“采芳洲兮杜若”“山中人兮芳杜若”等。
后来,虽然从植物学意义上的确也出现了一种称作“杜若”的植物,其名称又作“地藕、竹叶莲”等,但是,这种植物据一些人研究,却并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那种能够散发出芳香气味的“杜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