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化内涵融入田园综合体建设
2018-03-20张纬东
文/张纬东
乡村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多样性的守护地,更是“中国智慧与文化生成的根”。没有乡村的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将不可持续。田园综合体作为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的“升级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更是文化传承与乡愁记忆的载体。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没有乡村的振兴;没有文化内涵的融入,也不会有田园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
伴随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休闲旅游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文创+新农村”开发的新模式,具有功能复合性、开发园区化和主体多元化三大特征。田园综合体不仅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更是盛世乡愁的存放地、农业文明的复兴地和传统文化的弘扬地,是中国农业跨越提升的创新载体。村庄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不可能全部消亡,只能逐步向现代转型。而村庄的转型与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层面的支撑,更需要文化内涵的植入。建议:
转变理念,高度重视文化内涵融入田园综合体建设。政府掌握着政策资源、文化资源、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其认知理念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成效。文化建设是循序渐进的制度化的过程,政府应该首先确立将文化内涵融入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执政理念,充分意识到田园综合体是一种“农业+文创+新农村”的开发新模式,深入挖掘田园综合体的“文化特色”,逐步建立起田园综合体文化建设的工作架构和工作机制。同时,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田园综合体的灵魂工程来抓。田园所蕴含的乡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价值和精神,只有真正形成一种文化,成为农民乃至整个社会“内化于心”的价值观念,才能实现建设上的根本保证。
科学制定规划,切实增加农民文化福利。一是要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农业收入是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部分,规划居民点应顾及农民生产的方便性;多数农民异地建房主要考虑居住、医疗、教育、文化设施的完善及生活方便,村镇规划应保障文化公共品供给的有序。二是要有利于农民的社会交往及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农村住宅既是农村空间的重组,也是农村社会关系的重构,通过精心的住宅规划让农民在文化娱乐、生活互助、精神交流方面更默契、更和谐,不仅能增强农村的凝聚力,还能营造出农村共同体的文化氛围,从而促成农村的社会和谐。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农民利益,顾及农民诉求。积极推进文化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增加农民文化福利。
融入文化创意,提升田园综合体的人文内涵。依托当前河北成熟的古村落文化项目,不断提高田园旅游的文化内涵。一是进一步开发民俗风情游。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资源,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品尝特色饮食等旅游活动,增加田园旅游的文化内涵。二是进一步完善田园旅游模式。鼓励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挖掘与保护村庄民俗文化,提升田园综合体的文化风貌。一是对历史悠久、有文化底蕴的村庄里那些保存比较完好的文化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二是对村庄里已经失传的民俗文化或传统工艺要尽力重现与挖掘,对将要消失的民俗文化或传统工艺进行宣传与普及。三是尽可能在村、乡镇、县市各级层面建立民俗文化或传统工艺展示厅或展览馆。
加强田园综合体文化内生能力的培育。一是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创造力。立足田园,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出发,充分发挥民间文化和乡土文化人才的才能与智慧。二是培育乡贤群体。鼓励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知识群体成为田园综合体文化建设的乡贤力量。发挥新乡贤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上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建设和乡村治理。三是加强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工作。文化的现代化说到底是人的现代化,田园综合体的文化融入和提升,从根本上决定于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