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背景下船舶类人才培养的研究

2018-03-20

江苏船舶 2018年6期
关键词:造船江苏省江苏

李 虎

(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151)

0 引言

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演进,“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思维的兴起,新的产业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智能制造是信息化和自动化的高度集成,是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将传感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互联网技术、控制技术的深度融合于船舶制造,可使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整体呈现加速态势,区域经济发展表征出集聚化与流动性等显著特征,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1]。职业教育为中国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中国经济的动能转换。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本文立足于船舶类专业职业教育,着眼于为江苏船舶行业发展提供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开展研究。

1 江苏省船舶类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

我国是世界造船大国,江苏是造船大省,产能居全国第一。在全球航运业陷入低迷的背景下[2],船舶企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造船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比较严重,江苏一些“小而散”的民营造船厂已基本实现清退或者转型。船舶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也影响着船舶类专业学生的招生。在船舶行业兴旺时期,很多职业院校开设了船舶类专业。但是,由于近几年行业不景气,目前江苏开设船舶类专业的职业院校主要有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中船澄西高级技工学校。上述几个院校近四年在江苏的招生情况见表1。

表1 2015年—2018年船舶类专业江苏招生情况统计表

由表1可知,轮机工程、船舶工程技术、航海技术等专业招生人数逐年减少,港口与航运管理、水路运输与海事管理等管理类专业招生人数有所增加。船舶机械工程技术专业2018年停招。航海技术专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招生数急剧下降,航海技术由189人减少至75人;船舶工程技术由107人减少至60人,减少了近50%。2015年—2018年船舶类专业招生情况见图1。

图1 2015年—2018年船舶类专业招生情况

2 江苏省船舶类专业人才现状

船舶工业属于劳动力、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力素质和成本是决定造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球航运市场小幅上涨,全球船舶市场延续去年回升势头,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同比大幅增长,手持船舶订单止跌回升;2018年以来,江苏造船业发展形势向好,订单不断增加,新承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24.6%,占全国份额的47.5%。造船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未来五年,江苏希望实现从造船大省向造船强省转变,人才是关键。船舶类人才学历结构、技能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船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017年、2018年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江苏金陵船舶责任有限公司、南通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扬子江船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无锡船厂有限公司、江苏省无锡市海联舰船内装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有限公司、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等三十多家单位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船舶企业的人才学历结构分布不均。中职及以下学历占到75%左右,高职/大专学历约为17%,本科及以上学历仅为8%左右,说明人才总体学历较低。企业以中职及以下学历的人才为主,说明人才结构不合理,企业缺少持续发展动力。这直接制约了企业规模的发展、层次的提升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适应不了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江苏省企业人才技能等级总体偏低,比例不合理。中级工及以下技能等级人员约占60%,高级工及以上的约为40%,其中拥有高级技师等级的仅占1%。这一数据反映出江苏省船舶工业人才技能等级结构极不合理,高技能人才更是匮乏,人才发展可塑性相对来说比较小,这对提升企业档次、提高创新能力、推进产品升级等均带来了不利影响。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江苏省虽然已是造船大省,但是归根结底还是 “人海战术”,人才紧缺是不可忽视的核心因素。

3 船舶类职业教育现状

3.1 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2008年之前,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很多学校开设船舶类专业,但是,近几年船舶行业不景气后,不少学校停办了船舶类专业。目前江苏省现有的几家招收船舶专业的学校,每年的招生数也在逐步下降。业内人士都知道,造船企业的外包工队伍十分庞大,与基本工之比甚至可达5∶1,其技术水平、职业素质牵制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据《海运情报》2004年9月统计,在设计、生产、管理三方面,如果以日本为100分,韩国为92.7分,中国则为59.1分,这一差距的很大因素缘于从事该行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低,难以推广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所以船舶类技能型人才总体数量不足,高技能人才从源头上短缺。

3.2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当前,船舶智能制造涉及生产现场网络化、生产过程数字化、产品质量管控三个方面,包括船体设计与制造、船舶机械、焊接、船舶电气、船舶动力、船舶舾装等多个方面。目前,在船舶类职业院校中各个专业的独立性很强,比如船体设计与制造、船舶机械、船舶电气、船舶动力专业分别归属于船舶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动力系,几个专业自成孤岛,而且涉及到的信息化、自动化的知识和技能不多。2005年开始,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开始普及,数字化造船进入课堂,但是信息化、智能化在船舶类专业课程中并未形成体系,也缺乏统一的标准。中国要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江苏要从造船大省到造船强省,智能造船的复合性技能人才非常稀缺。

4 建议

4.1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随着全球船舶市场的回暖,各大船舶企业遇到招工难的问题,而船舶类院校也遇到招生难的问题。因此,要解决船舶类人才紧缺的问题,可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1)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联合招生,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成立企业学院。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号召,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为实现海洋强国梦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船舶类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等提供更大空间,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学校与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共建“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扬子江船舶学院”。双方就“合作开发课程,共同培养学生”“建立培训基地,合作开展培训”“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促进产教研融合”“共同设立现代精度造船研究中心”四个方面进行紧密合作。“扬子江船舶学院”采用“虚拟学院实体运作,双主体联合独立实施”的原则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利益共赢。

(3)结合船舶行业发展趋势,有预见性地开设新专业,采用“订单式”教育方式,避免专业人才紧缺或者过剩。对于继续强化技术人才,船舶类专业院校,可以从教师队伍中推荐优秀人才,下到企业中工作,教授专业理论知识。至于企业可以向院校输送有经验的工程师进校,向教师传授生产实践经验,相互交流。

4.2 开设与船舶智能制造相匹配的课程

随着国家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船舶制造业也将有跨越式的发展。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人的素质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质量。职业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就要根据企业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开设紧扣行业发展的新专业,为船舶行业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比如增加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机器人焊接等课程,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并且要跨专业、多专业的融合,培养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以“1+X”为培养目标,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即以学生可以获得1个学历证书+多个能力证书。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有丰富的船舶产业实训场景,将产业用人标准内置于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以生产项目为平台,按照模块化建设实训室,将多个专业融入其中,并且通过AR、VR等技术虚拟仿真的生产情境,实现虚实结合的智慧实训。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培养船舶智能制造技能人才的关键。开展智能造船技术课程改革,需要多专业、多元结构的教学团队:增加教学团队中信息化、自动控制专业的教师;将原来相对独立的体、机、电类专业教师融合到教学团队中;通过职教集团、院校合作、校企融合、中外合作等平台,提高教学团队的专业能力;聘请企业中高级职称或者高级技师作为客座教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制订,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国外的学习和交流,学习借鉴先进造船国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企业引入人才,探索人才使用机制。

5 结语

智能制造是造船行业的发展趋势,而近两年江苏省船舶类专业职业院校招生呈下降趋势,同时企业对船舶类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又呈现出上升趋势。高技能人才的紧缺是船舶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可以通过增加船舶类专业学生的补贴、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等形式吸引优质生源,为智能制造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梦的基本保证。

猜你喜欢

造船江苏省江苏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不惧的船
2014年我国船舶用钢需求约13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