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有方,“曲”为法
2018-03-19王玉芬
王玉芬
幼儿园的课程由分科转向主题后,教师们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知识技能习得的做法,开始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在活动中,教师尊重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支持幼儿富有个性的创意表达,同时降低了对知识技能标准化要求的难度。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有些教师处处要求幼儿与别人“不一样”:想的不一样,说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玩的不一样……“不一样”已变成了教师的口头禅,在组织幼儿活动中频频出现。但这种“不一样”是否真能像教师们期待的那样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呢?结合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与幼儿有效发展的案例,简单地来谈谈在教学中以“曲”为法的体会。
一、情境中的“曲”进——绘画活动中“创意表现”与绘画技能
案例:来了一只大灰狼
【镜头回放】“春天来了,小鸡来到了农场。”随着谈话引出活动,教师出示范画。范画中可爱的小鸡立马吸引了幼儿视线。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幼儿观察小鸡形态,并提出要求:“等一下小朋友开动脑筋,画的小鸡要和老师画的不一样。”话音刚落,小A立刻举起小手说:“我要画小鸡啄虫子。”其他孩子也讲述了自己想画的内容。“大家想得都不错。”老师逐一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幼儿开始作画。
教师走近小A,看到画纸上黑乎乎一片,整张画显得乱七八糟。“你的画怎么黑乎乎的?”老师不解地问。小A马上解释:“我的小鸡正准备捉虫,可是来了大灰狼,它逃进山洞,山洞是黑的,所以就是一片漆黑了。”教师听后笑笑,立即表扬道:“小A真会动脑筋,想得真好。”
【镜头点评】这是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常会遇到的棘手问题。有些幼儿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述能力强,但实际动手绘画时,画面杂乱,毫无美感。随着《纲要》的实施,知识技能的培养已经处于第二位了,情感、能力的培养才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中会注重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于是经常可以听到这些鼓励性语言:“还有没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记住,要画得与别人不一样啊!”“与众不同”的创意表现已经成为教师们对幼儿常规性的要求,甚至也逐渐内化为幼儿对自己的要求。在教师过多强调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却忽视了在艺术活动中同样重要的美感教育。
于是,教师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摸摸小A的头说:“大灰狼看见农场里有猎狗,不敢靠近小鸡,危险解除了,我们让小鸡出来玩好吗?”“好啊!”小A高兴地说道。教师随即又去拿来了一张画纸,在上面画了一只小鸡,然后鼓励小A画小鸡的伙伴,小A努力完成了,还在上面画了很多的食物。看到自己新完成的作品,小A满意地笑了。
【画龙点睛】一个适宜的导入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起到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启迪幼儿的思维。通过不同情境让幼儿学会思考,以“曲”为进,感受故事的曲折与未知,激发其创造力。由此可见,只有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去尊重,在教学活动中实施有价值的教育行为,体现个别差异,才能正确评定幼儿的行为是否具有创造性,从而因势利导,积极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想象力发展的环境,以提高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教育的效能。
二、过程中的“曲”折——体育活动中“一物多玩”与运动技能
案例:玩球
【镜头回放】这是一节大班的体育活动“玩球”。活动开始,老师请幼儿探索球的多种玩法,小B和小C在一组。小B拿着自己的皮球,一动不动,而嘴巴却在不停地指挥:“球可以在地上滚来滚去,可以夹着跳,你快试试呀。”而小C呢,就老实地按照小B的说法一样样地尝试。集体活动时,老师安排了一个“过小河”的游戏,要求幼儿尝试夹球跳,其中最难的就是要跳过中间有一定间距的小桥,小B来到了“河边”,仔细观察了桥的宽度,趁老师不注意又偷偷返回到队伍里面。老师发现后,问小B:“你为什么不跳呀?”小B红着脸说:“桥太宽,我还没有准备好,过会再跳吧!”
【镜头点评】在幼儿园体育教学中,教师利用有限的器械让孩子探索“一物多玩”,意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但在玩球游戏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有的孩子会想、会说,但是不会做。像小B那样,他能积极思考想出球的很多玩法,但是要让他把这种想法付诸行动,却受到了自身体育技能的制约,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现出来。
于是,教师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重新设置了高低不等的桥,桥的宽度也有了明显的不同,然后教师对大家说:“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桥过河,看看谁最勇敢。”于是,小B站在桥旁,用眼睛仔细比较几座桥后,选了最矮的一座小桥,跳了过去。跳了几次后,小B觉得不是很难,就选择了间距宽一点的小桥……
【画龙点睛】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时,既要激发幼儿敢想、敢说、敢做,又要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本次活动看似教育过程“曲折”,但孩子收获了自信与勇敢。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个性、兴趣、体能各不相同,因此在组织“一物多玩”体育活动时,要从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幼儿的运动技能,保证体育活动的有效性。
三、结束时的“曲”变——艺术活动中“即兴表演”与艺术技能
案例:自编舞蹈“猴子学样”
【镜头回放】情境音乐活动“猴子学样”刚开始时,孩子们看图讲述,随后感受音乐即兴创编表演动作。孩子们立刻手舞足蹈起来,有的学老公公摸胡子、挑担子,老师说:“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动作?”这时小D做了一个摸屁股的动作,很多孩子都模仿起来,有些甚至哈哈大笑,全然不顾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镜头点评】从案例中我们看到,该教师改变了以往自己示范教、幼儿机械学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尽兴表现、尽情表达的机会,小D模仿猴子摸屁股的动作引发幼儿高涨的快乐情绪,沉浸在欢乐中却忘了节奏。故事舞蹈是融文学作品、音乐、动作为一体的有机整体,其中除了发展幼儿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外,更要发展幼儿的音乐表现技能。该教师在注重幼儿即兴表演的同时,忽略了幼儿音乐技能的培养。
于是,该教师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行为。
快下课了,该教师平静地说:“看来你们这一群猴子太调皮,在表演时光顾着做模仿的动作,没有注意到节奏和旋律,我们表演的是舞蹈“猴子学样”,没有节奏的动作可不能算舞蹈呢。下次我们去动物园再仔细观察猴子平时做动作有什么特点,然后配合我们的音乐节奏,形象地表现出来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好!”
【画龙点睛】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再次激发幼儿的思维,在愉快的氛围中把活动推向高潮,达到“课虽下,趣犹存”的效果。在日常活动中,可安排时间让幼儿多听、多看,丰富幼儿对艺术的体验和经验;让幼儿了解音乐舞蹈浅显而基本的知识,如节奏、结构、性质等;丰富舞蹈语汇,理解感受动作代表的意义,提高审美情趣。
当下,不少教师试图以“不一样”的要求来激发幼儿求异思维,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但是这种“不一样”是否有它的需要和价值呢?这是老师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需要和价值,千万不要“为了创造而创造”,因为这种创造有可能使幼儿迷失在“不一样的方向中”。在我看來,教学的“曲探索”能把消极的“掌握者”转变为思考的“探索者”。这不仅需要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上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