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并不遥远
2018-03-19兰宁远
兰宁远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听得最多的莫过于“世界末日”的话题。有两个伟大的祝福,能消除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就是艺术的甘露和交好的朋友。于我而言,因为身边有了一群特殊的朋友,不知何所谓末日,依旧边走边唱,没有恐慌。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我们选择在这个时代登上月球,并非因为此事简单,而是因为艰难。中国人偏偏在这个时代再次出征苍穹,划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巡天遥看,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这足以说明,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艰难,更不缺矫揉造作的绝望。对于未知世界,人类的确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敬畏和恐惧。在恐惧中坚信美好,在缝隙中舒展自由的本性,平静而坚定,才是真正的信仰。
一
2012年,国际太空大舞台上,最耀眼的事件莫过于中国式的太空之吻。7月13日,对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女航天员刘洋来说,是不同寻常的,甚至比一个月前飞向太空那天都令她心跳。因为,这一天,她第一次要面对记者,第一次由幕后走向前台,向世界展示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的风采。一大早,中国航天员中心派出了曾是文工团演员出身的干事芦靖,来帮助刘洋来梳洗打扮。尽管刘洋已成为让世界瞩目的女性,但芦靖还是觉得这一次的亮相更为重要,卸去了厚重的航天服,刘洋要将自己柔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芦靖根据刘洋的相貌特点,替她化了些淡妆,又吹了头发,喷了发胶。望着镜子里不熟悉的自己,刘洋腼腆地说:芦姐,这么复杂呀,还不如让我去坐转椅呢!”在场的每个人都笑了,刘洋自己也不禁笑了。刘洋说的转椅是航天员训练中的一种特殊的器械。这项训练的严酷超出她的想象。虽然过去在飞行部队也坐过转椅,但仅仅需要4分钟,而航天员的转椅训练每次都是持续将近4倍的时间。
第一次做这个训练时,刘洋曾告诉我,“5分钟好像是我的极限点。听到4分钟报时,我突然浑身冒汗,像晕车一样说不出的恶心。教员说过不行了就喊停,但从第一批航天员到我们这批航天员,从没有人中途停过。因为身体对转椅会有一种条件反应式的记忆,如果你第一次呕吐或停止,下一次就很难坚持了。”于是,生性浪漫的刘洋拼命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幻想着书中的世界,仿佛自己站在了海边,在淡雅的苏格兰风笛中,看夕阳西下,听浪花声声。
这是刘洋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吸引我的不是她的特殊的身份,而是她真诚的眼神和充溢着浪漫的浓浓的人文气息。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也就是说,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无限的。世上的每一件事,其实都不比航天员的训练轻松。可是大部分的人半路就停了下来,不肯走了。人生本身没有困难,只要不把每个问题都变成是非题或者选择题。在到达极限之前止步,意味着将错过最精彩的部分,唯有真正的勇士坚持着孤独,一直走下去。最后,孤独的人,走在最前面的人,他所能达到的领域当然是人类的最前端。
太空环境不会因为性别不同而区别对待,刘洋像男航天员们一样日复一日地挑战极限、对抗负荷。在当今的社会中,要想担得起英雄两个字,这个人不仅要有超越凡俗的经历和品质,而且还要坚守。
北京是一个能满足任何欲望的地方,在这个大都市里有着太多的诱惑和选择。可刘洋自走进北郊的航天城的大门,就再也没有离开,从未走近这座城市一步。在航天城里的每一天都像没有阳光的冬日一样,孤寂、乏味、焦躁而又漫长。然而,默默无闻的残酷和被鲜花赞誉簇拥的风光相比起来,刘洋却宁愿选择前者。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对航天事业的热爱,成为刘洋内心世界的全部,支撑着她走得更远,直到飞向茫茫太空,用她的温柔的微笑、太极动作、潇洒蹬车、稚嫩筋斗和亲切的问候,让我们看到她的美丽,她的淡然,她的勇敢,更被她带给我们的温暖、坚韧和洒脱深深感染。对刘洋来说,这已然足够。
与记者见面那天,结束了长达十几天医学隔离的刘洋,尽管依然身穿深蓝色的训练服,但由内而外洋溢着的都是时尚的味道和青春的气息。我注意到,在即将走入会见厅的瞬间,刘洋把本已高高吹起的头发用手掌悄悄地按了按,恢复到了她曾经的样子。
刘洋坐在两位男航天员旁边,像绿丛中一朵安静的百合花一般。我曾担心平时不爱说话的刘洋,在镜头和话筒面前,能否自如地应对。“我很享受太空的工作和生活,这将是我一生最值得珍惜的回忆。”刘洋充满诗意的描述,一如生活中的那样坦然,这让我放下心来。
“太空独特的失重環境,使我时时刻刻都有鱼儿自由遨游的感受,无拘无束。所有的物品都因为失重而漂浮着飞翔着,与地面截然不同,似乎一切都有了生命,有了趣味。无论你的身体处于什么方位,都能自如地工作和生活,这种失重带来的种种感受很奇妙。处于远离地球340公里的高度遥看地球,美妙惬意,她弧段的边清晰可见,披着一层蓝白相间的光晕,阳光投射在海洋上照出深深浅浅的蓝,大地脉络分明,海岸线清晰绵长,地球是如此的美丽,这让我更加热爱并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平日里,墨香芬芳的书页和跳跃的笔尖,已成为刘洋化解心理压力的“舒适空间”,也正是这份宁静化作了她飞天路上的缕缕馨香。在她看来,“紧张的训练,也是一种别样的幸福。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
神舟九号飞船归来的那天,刘洋最后一个走出返回舱。面色红润的她,让电视机前的许多人都以为那漫长的40分钟时间里,她是在化妆。那天,我特意选择了这个问题,问她是不是这样。
刘洋笑着反问我,你觉得呢?
从那灿烂中带着腼腆的笑容里,我感到了她的顽皮和睿智。刘洋的确没有化妆。之所以给观众这样的印象,是因为神舟九号归来的那天正值酷暑,30多的高温让狭小的返回舱如蒸笼一般,加上穿着厚厚的航天服,刘洋身上出汗了,致使脸色有些潮红。是啊,刘洋是不需要化妆的,她在太空的灿烂笑容,足以使世界震惊,这是经历风雨最自然的大美。
二
航天员很像古代战场上的孤胆英雄,他们代表着自己的战友出征,如有必要将战斗到死。航天员选拔自军人就是这个原因,他们就像是一台庞大机器中的齿轮一般,在太空探索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光环。可以说,他们是走在时代最前端的人,是人类开拓精神的代言人。
杨利伟作为中国飞天的第一人,自然是不同寻常的。他飞天的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时突然爆炸,7名宇航员遇难;俄罗斯“联盟TMA—1”飞船返回时,落点偏离400多公里,损失惨重;巴西第三枚VLS系列运载火箭在发射场爆炸,星箭俱毁,21人不幸丧生……
获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那天,正是中国的大年初一。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者们无心团圆,匆匆赶到了航天员中间。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杨利伟和他的战友们所有的语言都指向了两个字,热爱。他们平静地表示,加入这支队伍,职业的荣誉、无数人的目光,已使他们忘记一切。航天员的光荣,正在于把生命融入了人类探索太空、征服宇宙的伟大征程中。这样的回答坚定了总指挥部按原计划发射神舟五号的决心。
没有哪一年会像2003年那样,让那么多的中国人长久地凝望天空。这年的初秋,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在火箭抛掉逃逸塔之后的近10秒的时间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火箭在渐渐地加速,杨利伟忽然感觉自己被颠了起来,强烈的振动让他异常难受。杨利伟告诉我,这种振动叠加在了相当于人体六倍体重的负荷上,航天员之前从未进行过这种训练,真是太可怕了。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心里甚至觉得自己快不行了。火箭仍在加速,容不得杨利伟多想,他努力调整呼吸,让自己尽快稳定下来。两分钟多后,助推的火箭燃料用尽,火箭才渐渐安静下来,像一只被驯服的雄鹰似的向着太空飞去。
那是个让亿万中国人无法入眠的夜晚,在漫天的繁星中,我们好像看到了一双带着自豪、带着笑意的黑眼睛。
21个小时后,飞船开始返回,在返回舱飞行至距地面100公里时,以超高速进入大气层。返回舱与大气剧烈摩擦产生的激波,使返回舱的表面与周围气体分子出现黏滞状态,热量无法散发,形成一个高达几千度的高温区。高温区的气体和返回舱表面材料的分子被电离成等离子体,又形成了一个等离子区,像套鞘似的包裹着返回舱。因为等离子体可以吸收和发射电波,造成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衰减甚至中断。飞船进入这个“黑障区”,瞬间与地面失去联系。杨利伟承受着比发射升空时更为难受的载荷冲击力。他听到了很多奇怪的声音,无意中向外望了一眼,只见通红的火焰在呼呼地燃烧,很多又亮又白的东西刷刷地从旁边滑过,紧接着,高温的飞船出现裂纹……
这些都是杨利伟最为深刻的真切感受,但却是科学家们无法预知的,只能凭他自己来随机应对。这时的杨利伟是孤独的,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痛苦的瞬间过去后,杨利伟恢复了应有的冷静。“在选择先细看太空还是先细看地球这一点上,我内心涌动着对家园深深的眷恋,不时贪婪地向下张望。”
楊利伟爱好摄影,技术也不错,还曾获得过解放军摄影比赛的大奖。从太空归来时,我第一时间看到了他在飞船上拍摄的照片。在太空的黑幕上,地球如同站在宇宙舞台中央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摄人心魄的明亮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在缓缓飞行。这样的情景让人感到惊奇,地球美丽的风光使人窒息,杨利伟用他的眼睛同老百姓在茫茫宇宙和地球之间搭起了一道彩虹。
我喜欢杨利伟拍的照片,如我喜欢伟大的艺术品一般。这些照片美丽而富有诗意,有着不可测的魔力,能把我们从忙碌的人世间带到美丽和平的深蓝的世界,忘记一切艰苦的境界,随他飞翔到那个美静天真的童话世界。
杨利伟最打动我的,不是他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而是他努力追逐梦想时,究竟是什么在成就着他的人生。“当我们的梦想能和国家的、民族的梦想重叠的时候,能从事一种产生不朽精神的职业的时候,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航天事业就是这样的一种职业,它让我充满着光荣和幸福,充满着精神和责任。”摄影是一种思想的表达,不站在那么高的角度,就看不到那么干净的世界。照片上的太空清澈如镜,一如他“我对祖国感到骄傲”的心声一般。当杨利伟透过神舟五号的舷窗,以我们的视角,像加加林、格伦与阿姆斯特朗一样真实地目睹到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地平线呈现出一片异常美丽的景色时,他鼓舞的是整个民族的信心和一个大国的意志。
三
太空探险者需要具备许多地球探险者不具备的品性,如超强体力、敏捷思维,以及忍受寂寞和随时面对风险的能力。这就要求航天员要像伟大的探险家那样,把坚守自信与应对风险以同样的程度结合起来。对他们来说,精神与肉体的神勇完美结合的最佳例子,是2007年深秋,航天英雄翟志刚走出太空舱之后发生的一件事。
太空宁静深邃,美丽的家园就在脚下,在黑色天幕和蓝色地球的映衬下,翟志刚挥动鲜艳的五星红旗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如今,这幅画面已经被永久地定格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份辉煌背后竟然蕴藏着一份不为人知的凶险。
在太空中展示国旗,是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前20天才定下来的事情,最初的计划中并没有这个动作,在地面也没有进行过相应的训练。那么,航天员出舱之后,什么时候展示国旗最合适?指挥部决定把权力交给翟志刚,由他自主决定。
地面的探险家并未受到电视直播的跟踪,也没人要求他们成为表演者、科学家、探险家三位一体的人物。但在狭小的飞船内,周围漆黑一片,在地面亿万双眼睛的注视下,还能保持高度清醒,确实非常人所能做到。
出舱是神舟七号肩负的最重要的任务。在太空打开舱门,需要首先解锁,把门开到60度,等舱内外压力平衡,才能完全打开。翟志刚穿着结构复杂、体型笨重的舱外航天服,又在失重状态、手脚难以找到发力点的情况下,每做一个动作都非常困难。指令下达后,他艰难地移动到舱门旁,抬起手臂,非常费劲地将把手柄转动到了打开位置,可是,当他拉动舱门时,舱门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顺利打开。他调整了一下身体,重新用力拉了三次,舱门还是没有丝毫反应。时间在毫不通融地往前推进,飞船即将飞出测控区。刘伯明注意到翟志刚的操作非常吃力,就压住他的右手大声说:稳住,深吸一口气,压下来顶住。刘伯明紧紧抱住翟志刚的腿部,帮助他找到着力点,翟志刚拼尽全身力气,这才终于打开了连接浩瀚太空的舱门。可还没等他定定神,耳机里突然传来了“轨道舱失火”的报警声。尽管后来证实“轨道舱火灾”其实是一次误报,但如果真的发生险情,就意味着他们将无法返回地面。当时的翟志刚并没有多想,依然毫不犹豫地跃出舱外,将中国人的脚步第一次印在了浩瀚的太空。
按计划,翟志刚出舱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取回放置于舱外的固体润滑材料,但在这危急时刻,他果断地决定先展示国旗。时隔五年,我在与翟志刚的一次聊天中,说起了这个话题。翟志刚讲述起当时的情景:“我一出舱,刘伯明就把国旗递出来了,他说都出现火灾了,再把润滑材料拿回来也没啥用了。我们人都回不去了它肯定也回不去,咱还是把国旗拿出来先展示展示。”于是,一幅航天史上的经典画面诞生了。由航天科技人员亲手绣制的五星红旗,在翟志刚的手里,如同一片瑰丽多姿的彩云,飘红了茫茫太空。
在通往太空的迢迢天路上,翟志刚带给我们的感悟颇有借鉴意义。我们所能经历的最美好的事物便是神秘的未知,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神力,关键看是否肯为自己的目标奋斗付出,能否超越自身。而航天英雄的壮举,已经超越了他们那个年代的特定话语,必将会穿越时空,而他们的理想、激情、青春与生命力,将永远能够在人们的心中找到共鸣。
四
航天城的清晨,庆贺神舟十号任务的标语在天空高高飘扬着,我聆听到了一种来自天籁的声音,仿佛看到了运载着飞船的降落伞如落英缤纷的花朵般飘落,一种极致的韵美、一段落雪生香的缘,让我对遥远的宇宙又多了些许情感的寄托和眷恋,心里瞬间便拥有了整片太空。
2000多年前,人类开始向海洋进军;大约100年前,人类开始迈进天空;将近50年前,人类开始跨进第四疆域——太空。1992年,当“中国神舟”起航的时候,一位中国的学者曾发出这样的感慨:500年前,我們错失了大航海时代;200年前,我们错失了工业革命时代;今天,我们再不能错失太空时代了。这是因为,人类发展的资源有限性不断凸显,如果仅仅停留在目前的生产方式和能源利用方式上,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堪虞,而突破这个极限的关键领域就是太空。
由曾经的秘而不宣到今天的震惊世界,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几代航天人用智慧和心血在茫茫太空铭刻下了执著专一、淡泊名利、心无杂念、坚韧顽强。然而,还有一个词语,我们谁都无法忘记——梦想。
从《离骚》传世的屈原到把酒问天的李白,梦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从夸父逐日的豪迈到嫦娥奔月的柔美,中国人的梦想总是充满着浪漫、执著。而历史上思想落后、科技落后也曾使中国人几度怆然梦断,近代史百年屈辱便是中华民族铭刻在心、挥之不去的梦魇。
梦想同脚踏实地的拼搏相比,并非无法触摸,而恰恰是因为梦想,让“探索宇宙秘密、开发空间资源、造福于人民”成为了中国人情系飞天、代代坚守的心声。
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能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的证明,在中国梦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时,航天无疑是最接近民族复兴梦想的领域。神一到神四的创业奠基、逐梦启航;神五的全力推进、飞天梦圆;神六的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神七的持续平稳、太空漫步;神八、神九的交会对接、奔向未来……航天梦几乎就是中国梦的缩影:务实、自信、从容。
神舟十号在太空飞翔时,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的科普课,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一份中国力量。王亚平独特的自信和亲和力让冰冷的太空充满了温情。简约、智慧、由内而外的纯粹,这绝非一种风格,而是一种人生,为中国人的太空飞行做了最好的注脚——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那难忘的40分钟里,我也怀着被震撼的感动举头望天,向遥远的太空家园中的战友们致敬。
2018年1月5日,是中国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的日子。从1998年1月5日宣告成立至今,中国航天员大队已经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20年来,作为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中坚力量,累计选拔两批航天员21名。2003年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大队”荣誉称号。此后,又圆满完成5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多人多天、太空出舱、交会对接、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先后有11名航天员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
地球的背后一定很冷吗?我常常这样问我的航天员朋友们。他们总是告诉我,不,在太空中的每个角落都很温暖。倘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种下一颗爱的种子,那么也就是把爱一起种下。无论太空多么深远,只要用阳光和雨露将她浇灌,用善良和温情将其滋养,就会绽放出洁净的花朵。
“世界末日”虽然是个传说,但在每一位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都犹如世界末日一般面临着不可预知的凶险。尽管他们不可逃避,但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相信,人类除了怀有飞天的梦想之外,更有一份对家园守护的责任。也许有一天,当你我真的面对灾难的时候,也会表现出同样的举动,因为我们曾经有过自己的梦想。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当我们一次次随神舟仰望星空,都会感觉到那里有注视着地球的目光。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实现都会拓宽、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拓展人类的思维与活动半径,凝结成迢迢天路上的一座又一座丰碑。而经历航天发展多个里程碑之后,飞船发射的逐步常态化让民众已不再仅仅关注火箭腾空的激动刹那,而是把目光更多投向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应用,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人向着熟悉太空、利用太空、享受太空的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更重要的是,我们透过航天梦的不断实现,解读出了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并为实现这一梦想找到了可靠的路径——既有立足现在的科学规划和实干精神,又有着眼未来的发展战略。
为了梦想,我们飞天。在追逐“太空驻留”梦想的漫漫天路上,空间站将是中国人在太空中筑造的又一个崭新港湾。这个港湾将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像时代的弄潮儿,面对惊涛骇浪,笑容依然灿烂。
星空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