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2018-03-19胡静波
胡静波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现代外语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国家的教师而言,现代外语的教学目标越来越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敏感度和认知度。贾雪睿和贾雪莱共同编撰的《在实践中培养跨文化能力》(2014年3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就是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展开论述的。本书以全英文撰写,向读者展示了最新的外语课堂研究成果。不仅如此,书中的这些成果大都是由极富课堂教学经验和学术研究经验的高校教师亲自写成,他们通过直接描述他们在外语课堂上的实际案例来分析怎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接受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并通过这些实践研究成果來指导我们如何提高高校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提高外语课堂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质量和水平。
从逻辑类型上来看,《在实践中培养跨文化能力》是一本论文集,全书将17篇论文分为三大部分,一是“ In the Classroom”,二是“Beyond the Classroom”,三是“Developing Resources”。在课堂以内,高校外语教师应该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树立外语教育的意识,通过文艺方面的内容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在实际的外语交际场景中去融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堂之外,高校外语教师还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新的媒体工具、学术交流的形式来扩大文化视野,接触更广大的跨文化情境,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
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树立跨文化意识,掌握本土文化和外语文化之间的思维差异。第二是高校教师要认识到本土价值观和外语价值观的不同。第三是高校外语教师应该增进对外语国家的社会风俗、道德准则、宗教情况和历史概况等背景知识的储备,从而更全面地掌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第四是高校外语教师还应该端正对外国文化的评价态度和评价立场,在本土文化和外语文化的沟通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以偏颇、极端或崇洋媚外,或固步自封的语言文化态度来错误地引导学生。总之,笔者认为,在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中,一定要从跨文化思维方式、跨文化价值观、跨文化社会背景、跨文化认知评价四个方面来着手。
落实到具体的培养实践途径,我认为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训活动,通过学校的安排对高校外语教师进行集中性的培训,并将培训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二是鼓励高校外语教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研讨,通过教师间的讨论和交流来丰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经验和教训;三是高校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手段来提高接触外语文化的机会,或留学进修,或通过互联网资源,或通过采访外国人的方式来全方位增进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四是高校教师要培养课堂总结研究的学术习惯,正如《在实践中培养跨文化能力》一书中展示的那样,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类型而向学术型拓展,真正地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能力。
以上就是笔者在阅读《在实践中培养跨文化能力》一书的过程中对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的一些想法。《在实践中培养跨文化能力》中的诸多论文显示,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外语教学课堂也要朝着跨文化交流的方向去创新发展,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做到树立跨文化差异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渠道去增进对外语语言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从而在实际的外语教学课堂和外语交际场景中,更好地传播和应用外语教学成果,推动跨文化交流质量的快速提升。总而言之,对高校教师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外语教学的质量,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我们要从培养、培训、考核、评价等多个维度来监督和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和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