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软实力看应用型院校办学理念
2018-03-19丁惠
丁 惠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36)
1 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及分歧
1.1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界定
美国教授约瑟夫·奈率先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他认为“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1]。如果一切可以量化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那么一切表现为精神力量的实力就是软实力[2]。软实力是无形的,它通过文化、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在潜移默化中释放其影响力。因此,我们常说的国家软实力指的是基于这个国家上层意识形态所产生的影响力、创造力、凝聚力。“文化力”这一概念是由我国著名教授王沪宁提出的。从广泛意义上说,世界上只存在两种力,一种为自然力,另一种就为文化力,文化力是通过精神文化等因素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文化软实力不是这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更为复杂的整体性结构。文化软实力通俗来讲就是以文化为媒介的软实力,是一种以科学技术、教育、人才、知识为基础,以制度、价值观为表现形式的系统结构,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取决于科技实力的强弱、教育水平的优劣、价值观的好坏等方面的因素。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根本来源。
1.2 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界定中存在着分歧
许多不同种类的资源有助于提高软实力,这并不意味着“软实力”这一术语可以表示任意一种行为。概念的随意整合或许并不难,然而构建能够完美融合相关概念的理论体系并不简单。因此,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界定尚存有诸多争议。当今的世界,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在国际实力中正变得日益重要,如果将教育、人才、科技、知识创新体系与文化产业等多种因素视作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这个复合体实际上是一个融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发展战略,能够促进社会效率的充分发挥,使制度与价值体系趋于完善。可以说,文化软实力往往来自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资源[3]。因而,这种实力既受制于制度和价值体系、科技与教育的水平、文化遗产和文化产品的保护开发、国民素质与道德水准的高低等重要因素,也囊括知识、体制的创新能力和决策、外交方面的实践等要素,它呈现了一个整体而复杂的多元系统。“文化软实力”联结了综合国力的所有要素,是充分体现综合国力的关键。
2 应用型院校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功能
应用型院校与高等学校中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类一样,都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4],这三大历史使命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1 应用型院校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提供人才支持
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是创造先进的文化,而先进文化的创造又恰巧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才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人才承担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进步,知识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文化竞争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上,谁拥有更多的高级知识分子、高素质劳动力,谁就掌握住了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近些年来,应用型院校一直在摸索发展方向,最终决定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应用型院校一方面通过自身富有特色的文化底蕴影响着学生,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服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应用型院校通过向社会输送人才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人才支持。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应用型院校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截止到2016年末,已经发展到了一千多所,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近十年来,应用型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毕业生将近两千万人,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
2.2 应用型院校为国家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提供条件
应用型院校的三大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心,也是文化传播与创新的主要阵营之一,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两个条件:第一,应用型院校为国家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应用型院校致力于教导培育学生,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他们,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这些培育和教导学生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教师通过讲授或实训的方式,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应用型院校培养的学生走上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后,就会运用自身的知识成为文化的忠实传播者,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主流文化的传播,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贡献力量。第二,应用型院校为国家先进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创新是民族进步的核心,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文化创新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应用型院校拥有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实践人才,在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或者科研试验的过程中无形地创新了文化、技术,加快了发展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进步。
2.3 应用型院校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平台
约瑟夫·奈曾提到,中国没有完善的文化市场、强大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支撑组织……中国的大学教育难以与美国媲美,特别是缺乏像美国那样为数众多的非政府组织所创造的丰富文化软实力[5]。他的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认识到,应用型院校不仅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输出地,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营,应当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极大空间。
教育文化是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教师传授、学生理解认同并且选择的方式形成的。换言之,教育文化就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内化文化的过程。教育文化力是教育文化发展到顶峰的状态,是通过教育文化所体现出的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的物质力和精神力的结合体。
应用型院校作为实施应用知识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机构,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也是教育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基地,为教育文化力的形成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应用型院校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在文化传播、传承和创新过程中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凭借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之林,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要平台。
3 应用型院校与文化科技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关系
当今世界,文化与科技融合趋势日益突显[6],培养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和创新的核心。作为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用型院校在办学时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应用型院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建设适合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政策环境,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就提出,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尽快实施科技促发展战略,加大科技与文化交融的深度,扩大科技与文化交融的广度。应用型院校可以设立科技与文化融合产业的专项资金,扶持校内此类专项科研的开展,致力于解决人民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现实生存问题,以人为本,将科学文化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做有价值的研究。
其次,应用型院校应该促进科技与特色文化融合发展,将科技与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在历史的发展中,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色,各个院校之间也是如此。应用型院校应该运用好自身优势,创办特色专业,走科技推动文化发展的道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可以建立科技化的、全景式的文化展览馆,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当前的最新科技,不至于在思想观念上落后。应用型院校应该着重支持特色文化与科学技术交融的产业项目,抓住科技文化发展的契机,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工作的开展。
最后,应用型院校应该建立起文化科技型人才体系。人才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关键因素,对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一,应用型院校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既懂科学技术又具有文化知识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应用型院校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整合社会各个领域的外部资源,加强校内人文课程和理工学科的融合,也可以适当设立科技文化融合的交叉学科,鼓励教师参加综合性的研究项目,致力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第二,应用型院校可以从校外或者国外引进高端人才,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鼓励他们投身到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人才引进之后,也要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系统,保障人才的基本权益,促进文化科技型人才体系的建立。
4 应用型院校在办学中应转变的旧观念
应用型院校既不同于研究型本科,也不同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它是当前特定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模式,发展历史不长,还没有形成一套独立的完善教育教学体系[7],因此,在办学中应当注意转变旧的思维模式。
首先,应用型院校应该要及时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目前,应用型院校的很多领导还认识不到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趋势,或者说理解不到位,重技能而轻文化,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因此,应用型院校应该转变这种固有的办学理念,理解、认同国家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政策,促进人文教育和技术教育并驾齐驱,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加强文化建设。保证学生在获得职业发展的同时获得精神成长,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的个体,从而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其次,应用型院校要避免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避免将学生培养成只会赚钱的机器。应用型院校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俨然成了专业化、应用型人才的代名词。假如应用型院校为了自身所谓的发展,而去培养产品化、商品化的人才,忽略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不可不谓之失败的教育。应用型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也应该重视道德文化教育。应用型院校应该在职业教育中融合道德文化、校园文化,开设专门课程,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文化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应用型院校应该将文化教育、文化建设落实到实际中来。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应用型院校要从宏观层面全方位规划,正视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将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到实际中来。开设思想文化课程,将前沿的社会主义文化带到校园文化教育上。同时,应用型院校还可以利用团校、党校等平台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并结合社会发展的热点新闻启发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应用型院校还可以通过张贴宣传画、校训、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来启发学生,加强思想文化的熏陶,最终建立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5 文化软实力背景下的应用型院校办学理念创新
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指导,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当前,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国家计划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应用型院校应该改革创新办学理念,只有这样,应用型院校才能发挥出自身在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助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5.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文化育人的意识
一直以来,应用型院校的主要任务都是培育专门型和技能型人才。正是囿于这种固定思维,应用型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人才培养时过于重视技能训练、忽视文化熏陶,局限于从某一固定模式来培养人才,忽略了从多方面、多领域去培养综合型人才。实际上,应用型院校的终极目标不是育才,而是育人。培育出具有人文关怀和独立人格的人才是应用型院校最重要的历史使命。教育部前部长袁贵仁曾着重强调,无论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还是环境育人、服务育人,最终都会归结到文化育人。因此,为了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应用型院校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以文化育人。
5.2 创新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促进科技与文化交融
科技创新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构建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文化软实力。目前,应用型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师资配比存在理论型教师远超实践型教师的问题,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还是稍有欠缺,科研成果仅仅是一篇篇华而不实的论文,量多质不佳。还有的应用型院校的教师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尚欠缺将科技与文化交融的复合型思维,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本质上的探索。文化与科技同样重要,在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都占有很大分量。因此,应用型院校的老师、学生都应该本着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推动文化与科技的交融。
5.3 新社会服务意识与策略,打造院校文化品牌
应用型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输出地,重视提高人才培养,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也卓有成效。但是一直以来,应用型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不是很高,造成这个问题的最大原因是应用型院校的社会服务意识不强,对社会的贡献仅局限于人才输出这一个层面,没有承担起其他的责任,比如文化服务、科技服务等多种类型的社会服务。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应用型院校应该创新社会服务意识,转变社会服务策略,利用综合性的社会服务来打造院校文化品牌,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应用型院校应该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文化品牌。立足实践、服务社会是应用型院校的历史使命。在新时期,应用型院校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不仅要适应社会,还应当引领社会的发展,社会服务意识是建立院校文化品牌的首要条件。应用型院校应该重视文化品牌的创建,做好总体上的战略规划,应用型院校还需要挖掘地域特色、院校特点,确立文化建设的方向。比如山东形成的孔子文化中心,即是从实际出发打造院校文化品牌的一个模范。第二,应用型院校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内教学、科研和核心文化资源,创建品牌专业。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关乎着应用型院校的发展,适当的专业不仅可以及时为社会输送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可以展示应用型院校的自身实力,增强社会影响力。在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背景下,打造品牌专业可以体现出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比如安徽农业大学,作为“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之一,结合自身的地理和学科优势,开设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与贸易专业。打造品牌专业一方面提高了应用型院校的品牌力量,另一方面又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第三,应用型院校应该具有国际眼光,实施国际化战略。应用型院校的眼光,不能只局限于国内,甚至是某一个区域内,这样会丧失很多国际化的资源,浪费许多合作发展的机会。应用型院校实施国际化战略,一方面,可以通过占领国际劳动市场,参与国际交流来实现自身的改革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应用型院校可以将中国的教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塑造大国形象。
综上所述,文化软实力凝结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智慧,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软实力是以文化为媒介而形成的影响力,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应用型院校作为文化传播、创新的载体,应该主动承担起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这一历史责任,转变办学观念,进行改革创新,发挥自身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我国文化软实力才能得到逐步提升,从而走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奈. 硬权力与软权力[M]. 门洪华,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 张国祚. 关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2 (7): 10-14.
[3] 刘德定. 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 2012.
[4] 陈小虎,屈华昌,邵波. 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 中国大学教学, 2005 (2): 58-60.
[5] Joseph S. Nye. 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J].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 2005 (12): 24-26.
[6] 宋洋洋,张浩. 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的创新模式[J]. 中国商论, 2015 (26) : 187-189.
[7] 王佩雪,张超. 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3 (6):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