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之道
2018-03-19杨正清
杨正清,杜 璇
(淮南师范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外国语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38)
1 目前高校育人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教师育人意识缺乏
育人的宗旨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很多高校专业课老师往往把育人狭隘地理解为德育,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也缺乏明确的意识。所以他们往往把育人工作推给了思政课老师、辅导员及班主任,而不是从专业课的课堂提高育人的质量、水平和效率。专业课教师大多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在课堂上用课本进行单纯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育人意识的匮乏使得他们无法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育人中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仅仅把教育的目的看成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这种把教书、教研与育人割裂开来的做法令学生对做人之道、做事之法、治学之道非常迷茫。专业教师把育人工作等同于思政课老师为学生做思想工作的认知误区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片面强调思政工作在育人事业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的地位,而忽视了育人的本质、内涵和外延的全面认识。
1.2 对教育对象的认知不足
研究教育对象是育人工作的前提,由于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高校师生的关系只是教与学,师生之间的情感日趋冷漠。而育人至关重要的是,除非教师把教学与学生生命内部的鲜活内核联系起来,与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导师联系起来。只有我们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们才有资格说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1]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漠不关心,尤其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注远远不够,忽视了培育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忽视对学生理性思维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的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由学生自身意识主导,由感受、注意、思维、情感、创造等内在能量倾注,存在于个体脑海中,主宰学生认识外界和自身的神奇世界[2]。
1.3 育人内容、方式不能与时俱进
采用说教为主的育人方式使教师垄断教育话语霸权,强调学生无条件的接受和认同,简单的说教方式使教育者突出自己的领导角色和地位,受教育者是被动的承受者。他们忽视了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客观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其中包括教师和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互相作用的发展[3]。对话体系中处于弱势的学生习惯了服从命令,对真理的探索、真相的查找逐渐被分数的追求所代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不断被抹杀,他们逐渐不敢和教师进行坦诚不公的交流对话。这种简单空洞的说教、生硬的灌输、缺乏深度的对话的教学过程,拉大了教师与学生围绕育人进行对话、探讨的距离。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缺乏诚恳真挚的情感代入。教学内容存在枯燥乏味、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既远离学生生活又缺乏时代鲜活感。
1.4 高校专业课老师育人的基本素质不足
教书育人的成效取决于专业课教师的基本素质、理论水平及其运用水平,教书育人的实现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深厚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高超的管理能力,有坚定刚毅的精神面貌、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卓越的艺术感染力和犀利的逻辑论证力来陶冶学生的性格情操,而现实却是教师往往忙于科研、教学、家庭等方面的建设,只把教书作为一种求生方式和谋生工具而不是终身事业和毕生义务,育人修为的欠缺在育人工作中产生不良影响。
2 高校解决教书育人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三尺讲台有戒律,四个自信育人魂
大学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传科学知识之道,传社会实践之道,传做人处事之道。专业课老师若要做到三尺讲台无杂音,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良好风范并做到讲台守纪,恪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
专业课教师应认真细致地钻研教学内容,恰当地联系有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政治思想内容,在熟练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和原理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把握课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将育人内容穿插和渗透到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中,对学生们进行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并且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用党的政策启发、提高学生的爱国情绪和政治觉悟, 要把这些道理落实到学生自身。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课老师要把它和学生的具体实践联系起来。如诚信的解释,就要对学生说,假如每次作业都抄袭,每次考试都作弊,这就是不诚信的行为,不是合格的学生。提到敬业这一原则可以对学生说,作为学生,学习是其天职,假如连学习都不爱,也做不到敬业。对于爱国、和谐等解释,就要做到爱班级、爱荣誉,与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要协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若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讲怪话、泄私愤,那么培育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将无从谈起[4]。
2.2 课堂组织行有序,因材施教有必要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配合的过程,所以专业课老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专业课老师不能错误地认为学生是可以由专业课老师任意塑造的、被动的接受容器,这样的后果一是产生一些唯命是从、唯书唯上、唯唯诺诺的缺乏独立人格的大学生,二是造就阳奉阴违、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的伪君子,三是造就出无任何信仰的道德虚无主义者。
大学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情感丰富、精力旺盛,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时期,缺乏辨识能力和社会实践,往往不分是非良莠,缺乏分辨能力,情感起伏大,当生活、学习碰到问题遇到挫折时,大多采取逃避、抱怨的消级态度。他们的情绪表现得要么豪情万丈、意气风发,要么悲观丧气、一蹶不振。尤其是面对改革开放、多元思想的冲击和影响,有的学生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膨胀,有的学生在理论上认同道德规范、口头上追求崇高理想,但实际上以自己的经济利益为重,所以有的大学生陷入传销组织,或者裸贷风波频出。
面对大学生思想心理状态特点,专业课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查阅他们的成长档案和成长背景,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利益需要、行为方式、政治觉悟等,加强大学生的理念、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生活,引导学生把勤学苦练、兢兢业业作为成长进步的阶梯,以积淀人生厚度,把修身齐家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以塑造高尚品德,把明辨笃行作为提高本领、追求真理的态度。
2.3 学中传道润苗壮,学思践行担大义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否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他认定专业课教学内容本身蕴含着丰富思想道德内容和很多育人素材,教师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和育人知识相互渗透融合,能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专业课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改变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坚持民主、平等、交流和开放的教育模式,以对话互动的双向交流方式真诚沟通,积极探索讨论式、案例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力和创新意识。著名学者周国平说:“对心灵发生的重大影响绝不可能是一种灌输,而应是一种共鸣和抗争。”[5]
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与之匹配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多用生动形象的形式、扣人心弦的事例、声情并茂的语言和适度的动作表情等形象的教学活动表现教学内容,把马克思理论和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要用大量有说服力的正面材料、热点问题深化教材的内涵,要把该专业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理念带进校园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讲授课本内容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引出育人内容。例如,体育老师可以以郎平为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体育精神。这样引起学生的思想碰撞和共鸣,使教与学之间产生情感对接的火花,对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开阔、想象丰富、记忆持久,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索,可以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性的道德选择能力。专业课老师还可以介绍往届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素质优秀的同学或者校友为他们传授经验,通过学长或者校友的奋斗精神、成长历程、成功之道和肺腑之言,对学生的心理、人格、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有重大的影响。
用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营造高校专业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专业课老师通过让学生制定该班的班歌、班刊、班日志,还有班级网络日志形成诚信友善、求真奋斗的文化氛围,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行动指南。要积极打造和培育具有人文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精神文化,这是大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共同培养并恪守的价值诉求、价值准则和思维范式的集合,成为学生的惯性思维、常态习惯、行为定式,是专业课育人文化的精髓,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言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育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陶冶学生的情趣和健康心理。
美国“十大科学教师”凯德曾经说过:“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把课堂上获得的自尊和自信迁移到他们的生活中。”[5]所以,老师以专业性活动为主导,围绕增强专业创造性,设计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纳入到专业课的育人活动中。通过围绕专业实习、专业实践、专业课教学进行的公益活动、社会劳动,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比如电子信息技术课程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爱心修电脑活动;音体美学院专业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义务传授其他学生艺术知识,可以到敬老院、孤儿院进行艺术表演;文科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活动等,不仅使学生夯实专业技能,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和意志,促进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承担社会责任。
2.4 亦教亦管孜不倦,亦严亦爱系真情
育人工作要更多关注人的需求,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学生的教养、学生的修为、学生的道德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和老师对学生的爱护有关。师爱是学生愿学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建立在真情、理解、关爱和信任基础之上的,老师在平时工作中对学生充满无微不至的爱意,能理解学生的感情和需要,爱不是溺爱或者宠爱,而是建立在严格的基础上,只爱不严不是真爱,只严不爱不是真严。专业课教师要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育人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坚持平等、民主原则,尊重、关爱、理解、信任、宽容学生。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扮演着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和心灵的铸造者等角色。教师成就的获得,不仅在于他的教育才能和本领,更在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和忠诚态度,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爱心、耐心、细心、事业心、责任心,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把精力放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上,这是做好高校教师工作的基础,也是实现教师人生价值最基本的要求。专业课老师也要做学生管理工作,经常性地开展座谈、谈心等活动,实现零距离、无障碍沟通,要从新媒体角度,使用QQ、微信、微博、贴吧等现代网络形式及时捕捉、了解学生的思想及学习情况,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把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及时排解出去,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和巨大潜力,从而使学生个性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自信自立、品格高尚、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2.5 学海挂帆催远行,“三立”终身自奋蹄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是人才的培育者,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成为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教师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而且在政治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以立德、立业、立言为精神导航,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开拓进取的教风,要有全身心投入育人工作的姿态,这样更好地示范出勇气,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诚实,同样去承担风险,这样,我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兴奋。[6]
这样具有高尚目标的人一般会勇于面对挫折,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并视挫折为成功的铺路石,他会重视自身的价值,对未来充满憧憬和理想,同时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育人目标,这样的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勤奋向善、积极向上、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优秀品质的形成[7]。教师以身作则,主动研究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学习时代先进人物的事迹,听取学校组织的报告、讲座,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岗前师德教育培训和师德标兵评比表彰活动,把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和育人工作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此外,还要有很强的团队意识,要和其他老师多加交流,相互尊重,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成果共享。
3 结语
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也是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课教师不能割裂专业课传授和育人工作的整体关系,要将积极健康的教育理念和内容融入到大学生专业课程的讲授和实践之中,并积极探索专业课育人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增强育人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帕默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怀特海.思维方式[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齐绍彧.高校文化育人功能的探析与实践[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3):52-54.
[5] 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 李茂.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当代名师的精神档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尼托.我们为什么做教师[C].郑明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