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战略形成前的理论研究
2018-03-19秦尊文
秦尊文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7;长江大学 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湖北 荆州 434023)
2013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依托长江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标志着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的提出,既与理论界提出的“长江产业密集带”有渊源,也与“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实践有直接关系。笔者探讨长江经济带形成的理论脉络,主要是针对相关机构来展开。
一、中国生产力学会的研究
中国生产力学会的前身是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11月。1995年11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更改为现名,主要是研究生产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群众性学术团体。21世纪80年代,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先后三次组织专家在长江流域进行了考察,提出了“长江产业密集带”的概念,并向中央多次建言。后又多次组织研讨会,为长江流域开发推向国家战略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1984年长江干流考察
1984年上半年,学会组织我国36位专家、学者参加长江水系综合开发利用考察活动。活动结束后,随行记者钟瑞林、李桂生1984年7月29日在《瞭望》第35期上发表题为《长江的今天和明天》,首次介绍了专家考察组提出的“长江产业密集带”[1]概念。
这次考察研究活动是由学会组织专家,在国家交通部支持下进行的。从1984年5月20日至7月10日,行程7000多公里,历时52天,从四川省乐山市开始,到上海市结束,最后提交了以政策性建议为主的考察报告,引起了领导和社会对长江的重视。
报告虽然没有提“长江经济带”,但已经有了建设一条经济带的思维。报告指出:沿江沿河建厂,既便于运输,又便于供水,对于运量大、用水多的企业特别有利。美国从1952年到1979年,沿江河新建和扩建工业企业11 000多个。美国内河运价只及公路的1/20、铁路的1/5~1/4。我国却对水运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沿江河布局建厂。1949~1978年的30年中,全国内河航道投资仅占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2‰,只有同期铁路总投资的2.5%。
报告中提出了“长江产业密集带”的概念,认为是一个产业地域综合体:以长江沿岸经济发达的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大城市为中心,辐射联通各自腹地的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包括沿干、支流的工业走廊,沿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的产业圈,以及商品率较高的各种农业专业化地带、旅游区和高技术产业密集区。
(二)1986年湘江、汉江综合开发考察
考察活动由交通部和国务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学会和长江航务管理局共同组织。自1986年10月25日至11月10日,行程4000多公里,从西安开始,经衡阳折返武汉市结束。参加考察的专家有30多人,最后向国务院提交了政策性建议报告,时任副总理李鹏作了批示。
考察报告建议成立“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公司”, 主导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这是借鉴美国田纳西河综合开发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来的。报告建议公司由国家直接领导,赋予它全面发展流域经济的任务,实行计划单列,实行“以河治河”“以河养河”的方针。
(三)1988年江西袁河综合开发考察
1988年6月学会组织50多位专家,对江西省新余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进行论证。对袁河的开发利用研究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专家们认为,袁河流域农业发达,煤、铁、非金属矿丰富。沿河两岸有新余钢铁厂等大中型厂矿和众多的乡镇企业,形成了袁河产业带的雏形。其中新余钢铁厂始建于1958年,1979年被江西省确定为第一批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单位,其生产的产品曾为我国洲际导弹成功发射做出过较大贡献。1985年新钢高炉锰铁获国家银质奖。后与江西钢厂、铁坑铁矿合并成立江西新余钢铁总厂,是袁河流域最大的企业。此外,还有新余发电厂等骨干企业,为袁河产业带的形成打下一定基础。
(四)1990年代以来的持续研究
1995年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更名为中国生产力学会,虽然没有再组织大规模的专家联合调研、考察,但部分专家仍持续关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2006年2月,中国生产力学会唐华东等在《经济日报》发表《让长江流域成为新型经济增长带》[2]。
2006年5月,中国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暨投融资洽谈会上,界定长江经济带范围: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市,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7个省2个直辖市。这与2013年9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提的范围是相同的。
在这次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学会会长王茂林提出着力发展“三圈一区”:一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该地区将建成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性新型制造业基地。以交通网络建设为契机,推进经济一体化,构筑国际化大都市圈。二是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重点建设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地区和南昌—九江—安庆工业走廊。三是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圈。逐步使重庆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并逐步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发挥成都核心城市的作用,沿成渝高速公路和铁路主干线,带动其他城市发展。四是三峡库区。要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长江中上游重要的新型资源加工基地、高效生态农业走廊和独具特色的世界级旅游风景区。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人口密集、资源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同时也是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洪、涝、旱、地质灾害多发区,尤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最为严重。难能可贵的是,早在2006年王茂林就在这次会议上提出要“建设绿色经济密集带”。他提出,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把长江经济带建成中国21世纪的绿色经济增长带。他认为,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方面:一是以水资源保持为重点,加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二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沿江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环境容量,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三是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公众参与度,形成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机制。
2009年12月19日,学会与其他单位联合主办的2009年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论坛暨投融资项目洽谈会在武汉举行,本次论坛围绕“聚集长江,共建和谐”的主题,通过政、商、学各界的高层对话,讨论解决生产力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热点问题,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的深度协作。
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
湖北省位处长江中游,长江干流横贯省境1061公里,长江最长支流汉江斜穿省境878公里,其流域面积覆盖了全省国土面积的99.6%。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智囊团,研究省情、关注长江是天职,甚至是一种“本能”。
1980年代初期,湖北省在改革开放中注重沿江地区的发展,湖北省社科院就将长江经济纳入研究视野。1981年7月,湖北省沙市市(现并入荆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揭开了湖北长江开发的序幕。1982年2月到1983年上半年,省社科院派出专家学者参加沙市体制改革综合试点联合工作组,协助沙市制定试点方案。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关于武汉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方案》。1984年10月,湖北省给予黄石市在计划等方面更大的管理权限。省社科院参加了武汉市、黄石市的相关研究。不过,80年代湖北省主要是进行长江沿岸的“点”状开发,依次抓了沙市、武汉、黄石等3个重点城市的发展,尚未实行“带”状开发,但这一时期理论研究比较活跃,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第一轮开放开发战略的出台起到了推动作用。
湖北省社科院也关注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专门研究长江流域经济的专业研究所。1984年,交通部组织专家考察长江干流和汉江——湘江经济发展,湖北省社科院青年学者张思平参加。同期,院长夏振坤以及廖丹清、陈文科等就湖北长江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一系列建议,引起省领导重视。1985年,院党组决定筹建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江所)。翌年,长江所有关同志与国务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专家一起再次受邀调研长江航运交通,形成专著《长江经济研究——综合开发长江的构想》,主张建设“长江产业密集带”,并作为国家的一个经济发展战略。1987年3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正式挂牌,是全国第一个流域经济研究机构。之后,长江所研究人员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流域开放开发研究”课题组,出版了国内首部《流域经济学》。1988年,湖北省委提出“着力拓展沿江经济布局,初步形成以武汉为龙头,以长江和汉江为依托的开放开发基本框架”,标志着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正式提升到省级决策层面。长江所研究人员及时出版《长江经济开发战略》,提出以反梯度开发为补充的长江综合开发模式。1992年3月,湖北省社科院与华中五省部分高校联合发起召开“长江中游开放开发带研讨会”,会议成果《长江中游开放开发带——自由贸易港区系列研究》正式出版。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湖北省社科院专家学者继续深化长江经济带研究。1994年11月,夏振坤研究员在《香港商报》发表《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若干战略问题》。1995年,徐荣安研究员等发表《开发湖北长江经济带必须重视沿江城镇体系建设》。1996年,廖丹清研究员、陈文科研究员、彭智敏副研究员等提出《加快湖北长江产业带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全文转载。1997年,湖北省社科院主持召开“湖北长江经济带研讨会”,围绕湖北全省特别是其长江沿岸地区开放开发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和热烈交流,会议成果上报省政府有关部门。2010年1月,时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曾成贵研究员在为长江所出版的《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一书作序,给予高度评价。
2000年以来,长江所加强了南水北调问题的研究。郭庆汉、秦尊文、彭智敏等专家学者先后承担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管理体制研究》《南水北调对湖北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建设对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防洪水利投入与湖北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湖北省水利与国民经济发展定量关系研究报告》《丹江口水利枢纽经济效益及对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南水北调中线汉江治理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管理机制研究》《引江济汉工程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研究》等多项国家和省级课题,发表了《湖北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等论文。与省三峡办同志一道,就湖北三峡库区移民致富、生态补偿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这些科研活动,把长江流域经济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2001年7月,秦尊文提出建设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2002年5月,提出省域城市发展“一主两副”格局的建议,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批示。2003年9月,秦尊文撰写的《长江中游经济区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丁石孙重视,在汉出席武汉城市圈建设研讨会期间,他肯定了湖北的长江经济研究和武汉城市圈建设。
湖北省委“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提出以后,省社科院党组迅即组织该院专家学者,以长江所为主,积极进行新一轮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研究。2009年春,他们深入省内长江沿线地区,开展专题调研,召开“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讨会”,形成一批对策研究成果。其调查报告《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已由省领导批转有关部门阅研参考。同年5月5日,省委书记罗清泉、省长李鸿忠主持召开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专家座谈会,省社科院专家应邀与会,提出了重要建议,得到高度重视。长江所承担了《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09~2020年)》的编制任务。该规划编制组提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应定位为:加快湖北经济发展的空间主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该《规划》现已通过由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武汉大学等单位院士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此外,长江所还承担了《湖北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2009~2020年)》的编制、《湖北长江经济带项目库》整理,以及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湖北省思想库课题《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研究》、湖北省重大政策调研课题《湖北长江岸线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研究。为进一步宣传省委、省政府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部署,该所同志执笔的“楚天舒”理论长文《谱写长江经济开发新篇章》,在《湖北日报》头版见报。
长江开放开发研究,是湖北省社科院持续开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内容之一。历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入高层决策,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我们将本着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的精神,继续做好包括长江开放开发研究在内的各项研究工作,努力发挥党委、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促进湖北全省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和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做出应有的贡献[3]。
另外,该所从1999年开始招收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开设有“长江开发”“流域经济学”“中观经济学”等特色课程,为长江经济带研究培养人才。
三、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的研究
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任重亲自筹划组建,于1994年4月8日正式成立。学会是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注册的国家级学术性社会团体,主管部门为国家科委(1988年更名为国家科技部),挂靠单位为驻在武汉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在1999年11月30日第二届代表大会通过的《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章程》明确了学会宗旨:“通过理论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咨询等活动,进行长江流域经济建设的研究,为长江流域的开发开放,为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献计献策。”可以说,这是一个以研究长江经济带为使命的全国性学会。
(一)联合有关单位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
1995年,学会参与了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包括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在内的12个全国性学术团体和7个省市科协联合举办的“长江沿江地区跨世纪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
1996年,学会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了5月在上海举办的“区域合作:长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研讨会。学会从筹划阶段就自始至终参与,并派出17人参会,9位专家作专题报告。为贯彻中央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的方针,为加强和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基础设施建设贡献智慧。
1998年6月22~23日,由学会和复旦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组织的“项目与投融资——跨世纪的长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会议”在上海举办。会后学会整理简报,提出长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对策建议,供国家有关决策部门和各级政府参考。不久,长江发生“98大洪水”,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所提建议中的有关水利建设项目受到中央和地方的重视。
同期,还与日本方面联合组织了国际研讨会。日本自由民主党成立长江水利研究会后,要求与中方有关部门共同开展有关研究工作,得到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支持。经时任学会名誉理事长钱正英和时任理事长郭树言的同意,由长江技术经济学会与其合作。1998年1月7日~9日,在重庆市召开“中日长江水利环境经济技术研讨会”,到会代表100余人。中方出席者有全国政协、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水利部、电力部、农业部、中国石油总公司和鄂、湘、川、云、贵五省的代表出席会议。国家计委副主任、国务院三建委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学会理事长郭树言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国际本部长岛本明宪在开幕式上分别作了基础发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长江中上游地区为重点,中日双方合作开展高效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利建设的方向及开发重点项目等进行探讨。
其次,要作一点具体的指导。如怎样划分文章层次?怎样归纳中心思想?怎样分析写作特点等,我均根据《魏书生文选》第一卷介绍给学生。另如质疑,我既教他们怎样从课文内容、形式乃至字、词、标点等各角度设疑,又以往届生设的佳题来引路,尤其鼓励学生在无疑处设疑。即如字词,虽似抄抄,但我强调:筛选的过程、筛选的好不好,也看得出你的语文水平、作业态度。初一新生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自会一丝不苟。
学会还召开过与三峡工程建设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与重庆水利学会联合举办“三峡工程及库区经济建设研讨会”,1996年共办8期;1997年举办5期。每期在重庆开班,由专家讲课,分别介绍三峡工程的决策、综合效益、施工进展,库区移民规划、库区经济发展,三峡工程和三峡旅游等情况,取得良好效果;1998年,结合三峡工程二期工程进展,围绕深水围堰建筑、永久船闸高边坡开挖、工程监理等,开办了专题研讨班。1999年1月,学会在武汉举行“98长江洪水和三峡工程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认为,为解决长江中下游的严重洪水威胁,必须坚决贯彻“以泄为主、蓄泄兼筹”的方针,采取以兴建三峡水利枢纽为关键工程的综合措施,包括加固堤防、大力进行洪道整治、采用高新技术防洪预警、实施科学调度、坚持河道清障、严禁盲目围垦、实行防洪保险等举措。
进入新世纪之后,学会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学术会议,开展长江经济带相关问题的交流和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组织开展长江流域课题研究
1996年,学会受上海市计划委员会的委托,承担了“上海市供水水源及水环境治理宏观研究”课题,学会组织专家在专家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上海市组织审查后函告,认为课题组提出的“除了积极做好治污和保护工作外,从长远着眼,应积极寻找永久性的高质量水源”的建议非常有价值,应引起高度重视;报告中提出的“水权”“环境容量分配”等概念很有意义,希望学会进一步为妥善合理解决上海水质和水源问题作出贡献。
1997年1月,学会在重庆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大课题研究。会后,将研究大纲分发给13个省市的各会员单位,组织专家组进行专题研究。1998年10月下旬在武汉召开“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布局”专题会议,会后形成的成果以简报和文集的形式报送国家有关部委和流域内各省、市政府,供决策参考。
学会还承担了《长江流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课题研究,均受到委托方好评。
长江水利委员会从1993年起每年编撰《长江年鉴》。自1996年起,该年鉴开辟“长江经济带”专栏,其组稿、编审由学会负责。长江水利委员会主撰的《长江志》,有关社会经济部分编撰工作也由学会承担。
学会组织开展的课题研究,其部分成果以文集或出版物形式发布。学会自成立以来,每年编辑出版一本《长江技术经济学会论文集》,还出版著作《长江流域的水与可持续发展》、译著《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战略》等,策划编制出版《长江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丛书,共8册。
四、其他机构和学者的研究
(一)湖北省行政区域内其他机构的研究
1988年7月湖北省委提出“长江经济带”战略后,在全省上下引起强烈反响,理论界对此高度关注,一些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组织力量进行研究。除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继续研究以外,还有湖北省计划经济研究所、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参与过研究。
1.湖北省计划经济研究所
该所是湖北省计划委员会(即后来的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下属机构,后更名为“湖北省宏观经济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专门组织了一批研究人员对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去重庆、九江考察,学习两市开放开发的经验和做法,实地调研了本省沿江各地、市、县开放开发的基本情况,多次召开有省内外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参加的座谈会、论证会,广泛听取意见,最后将研究成果集结出版《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研究》[4]。这本书的作者队伍,以湖北省计划经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主,也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市经济研究所和交通部长江航运管理局的专家,还有沿江4个地级市计委干部参加。
必须指出的是,该书通篇提的“长江经济带”是指湖北沿江的市县。具体范围是:巴东县、秭归县、宜昌县(现夷陵区)、宜昌市、枝城市(现宜都市)、枝江市、江陵县、沙市市(后与荆州市合并)、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监利县、洪湖市、蒲圻市(后更名为赤壁市)、嘉鱼县、武昌县(现江夏区)、汉阳县(现蔡甸区)、武汉市、黄陂县(现黄陂区)、新洲县(现新洲区)、黄冈市、鄂州市、浠水县、黄石市、大冶市、蕲春县、武穴市、阳新县、黄梅县等市、县”。该书没有对长江全流域进行研究。湖北省计划经济研究所后来也中断了对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研究,直到省委、省政府2008年底提出“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后才重新关注。
2.武汉市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
该所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代表学者是温强洲,曾任该所所长,其主要作品有:《邓小平东西共富构想与长江开发战略》(1994)、《把握长江港航体制改革的方向》(1994)、《再论长江战略》(1995)、《长江通道建设与流域经济一体化》(1995)、《论武汉在长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大支点角色》(1997)、《长江战略与中国第四经济增长区的崛起》(1998)。另外,还有当时在该所工作的汤尚颖发表有《略论长江流域地域的封闭性与市场的开放性关系》(1999)等。
3.长江科学院
该院始建于1951年,是国家非营利科研机构,隶属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作为我国“水利行业科研单位第一家”,为国家水利事业特别是长江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提供科技支撑,同时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相关行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科技产品研发。该院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单位,但也涉及到长江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
4.长江航运经济技术研究所
该所是交通部1991年批准成立的内河航运系统唯一的软科学研究机构,属交通行业公益性事业单位。该所主要从长江航运方面,介入长江流域经济研究。
(二)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的研究
在2014年国务院正式将“长江经济带”写入文件之前,在湖北以外唯一专业研究长江流域经济的机构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12月2日,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在当时的国家计委、国家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沿江各省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挂牌成立。
研究院成立后,先后承接了国家计委咨询研究项目“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问题研究”、国家体改委决策咨询招标项目“城市化发展与农村经济调整与发展研究”、上海市“十五”规划重大研究课题“十五期间上海实施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联动发展战略的思路与对策研究”、上海市重大决策咨询项目“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上海的‘龙头’作用研究”和“长江沿江主要城市投资环境的比较研究”、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项目“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和“上海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及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上海市城市规划重大咨询项目“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关系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充分发挥上海在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作用,更好地为全国服务”、上海市启明星计划项目“上海市PRED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及长江开发沪港促进会研究项目“长江沿江主要城市投资环境评估”等100多项科研项目。此外,研究院还先后承接了长江经济联合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咨询研究课题。
研究院先后主办或承办了学术研讨会。1997年12月,与国家计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共同举办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讨会”;1998年4月,与中国地理学会长江分会和江苏地理学会联合举办了“长江经济发展与支撑能力建设研讨会”;1998、1999、2001年,作为长江开发沪港促进会的理事单位,相继参加了由其组织的“沪港经济发展与合作研讨会”和“长江沿江主要城市投资环境专家考察团”等系列考察交流活动。此外,还先后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长江项目部(2000年7月)和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经济学院(2001年6月)达成了合作意向,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的新领域。
研究院学术代表人物是徐长乐、沈玉芳等学者。但在2003年以后,该院停止了活动。
(三)其他地区相关机构和学者的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有一些学者比较关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著名学者有孙尚清、徐国弟、陆大道等人。
孙尚清(1930~1996),中国当代经济学家,生前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华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会长,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孙尚清的研究领域比较广阔,既涉及到理论经济学,也包括部门经济学、专业经济学;既有宏观经济问题,也有微观经济问题;既有中国经济问题,也有外国经济问题。1986年主编《长江经济研究——综合开发长江的构想》。副主编是薛永应(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张思平(湖北省社科院长江经济所)。孙尚清在序言中写道:“据我所知,在我国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综合开发利用长江的专著迄今尚未出现。本书作为研究长江经济的一种尝试,想在这方面开个头。”这本著作的作者基本上都参加了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组织的长江实地考察,但著作仍与研究会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的《考察报告》有一些不同。一是对《考察报告》中提出的有关长江开发利用的若干重大问题在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论证,特别是对建设长江产业密集带紧密相连的生产力布局、地区经济、城市经济、经济区划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二是对《考察报告》没有涉及或没有详细研究的某些问题进行补充研究,如水利环境、南水北调、三峡工程建设问题等,特别是对利用长江促进中心城市更好地发挥作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专门撰写了“上海与长江”“武汉与长江”“重庆与长江”三章。三是对长江综合开发利用和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提出了若干构想,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徐国弟,1938年生,原国家计委国土规划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参加编制了中国第一部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和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曾具体组织起草了中国《国土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主持完成了《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加快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的思路研究》《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年度报告》等重点课题。1997年发表《“十五”时期应将长江经济带的综合开发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认为: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由此全面展开,并由以往的专项开发为主转向综合开发为主。1999年2月主编的《21世纪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出版,“导言”的标题就是《关于“十五”时期实施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战略的建议》,认为长江经济带以其突出的综合优势,正在成为中国世纪之交的最具活力的重点建设地区,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推进综合开发:一是各级政府要发挥积极的、协调、引导作用,二是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沿江综合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三是通过大力发展市场共同体推进综合开发。1999年10月,他还主编了《长江地区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从区域经济的角度论述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全书对长江地区资源赋存情况作了全面、系统和有重点的论述,并就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陆大道,1940年生,经济地理学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参与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国家级及地区级规划的制订和战略研究。代表作有《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中国工业布局的理论与实践》、《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和《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1986年6月,他在《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一文中提出“点——轴系统”理论和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即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此文中,他用的是“长江沿岸轴”,并没有直接提“长江经济带”;在此后的《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等文中,用的也是“长江沿岸[5]”。
此外,1990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经所郭正模发表的《四川省生产布局调整中的长江经济带建设问题》,也有开创性意义。
长江干流(包括金沙江)及其支流水路居十分重要的生产布局地位,是联系四川主要城市的主要轴线。通过长江千流水运振兴,将组成长江经济带的四川区段,这是以长江干流四川部分为纽带、工商城镇、独立工矿及农业生产基地集聚的产业密集区。目前这个经济带已初具规模,并横贯重庆、川南、攀西三大经济区域;通过岷江和成渝线还与成都经济区有密切经济联系。此经济带中,重庆经济区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程度较高。攀西经济区内矿产、水力、煤炭等资源高度富集,区域开发潜力巨大,已被国家定为重点建设区,将成为我国重要钢铁、有色金属和能源生产基地。川南经济区中小型城市群体结构较合理,综合配套发展有一定基础,煤、硫、磷、盐、天然气等重化工资源得天独厚,水能资源距消费基地近,将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能源、轻纺、食品生产基地。据初步统计,四川长江经济带涉及的有关地市、州现拥有工业固定资产约占全省1/2以上,占西南的1/3左右。全带生产力总体水平较高,综合性强,资源丰富配套,农业基础发达,开发潜力也较大。本带还可利用长江水运之便,使攀西、滇北、川南、黔北丰富的原材料、重化工产品、能源及农副产品顺江而下,支援华中、华东地区建设,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科技、工业产品可溯江而上。通过长江沿岸各区段的经济区建设,可将攀枝花——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区域中心城市一江相连,形成有机的经济纽带,组成横贯中国名副其实的大长江经济带[6]。
[1]钟瑞林,李桂生.长江的今天和明天[J].瞭望,1984(35).
[2]唐华东, 路静.让长江流域成为新型经济增长带[N].经济日报,2006-02-28(2).
[3]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4]湖北省计划经济研究所.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5]陆大道.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J].地理学报,1986(2).
[6]郭正模.四川省生产布局调整中的长江经济带建设问题[J].经济地理,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