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现状与建议
2018-03-19桑有顺汤云川任丹华郑述东
桑有顺,陈 涛*,淳 俊,汤云川,冯 焱,任丹华,郑述东
(1.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 温江 611130;2.四川省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四川 成都 610017)
成都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蔬菜生产基地。成都市是全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和首批马铃薯主食化重点推进城市,位处成都平原腹心地区,介于E:102°54′~104°53′、N:30°05′~31°26′,区域热量足、春回暖早[1],可进行马铃薯周年生产和周年供应,特别冬马铃薯的上市时间领先于北方一作区,经济效益显著[2]。同时,当地地势平坦,其平原、丘陵、山区面积分别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0.1%、27.6%、32.3%,城乡规划力度较强,进行土地整理和集中,有利于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
近年来,成都市以“100万亩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工作重点,并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全面全程机械化,其中马铃薯已实现整地、播种、植保、中耕、杀秧、收获等主要生产环节的全程机械化。2017年9月,全市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率达到37.22%,而全程机械化率不足20%。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为市农机化技术支撑单位,于本文总结2017年成都市冬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的示范情况,并重点结合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给出合理化生产建议。
1 冬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示范情况调查
1.1 地块情况
现阶段,成都市马铃薯生产用地多为小地块及不规则地,机械使用主要在整地环节,而播种、中期田间管理和收获等环节仍以人工为主。
1.2 产量水平
对成都市主要冬马铃薯种植区双流、大邑、金堂、彭州等地的机械化生产示范田进行调查,平均产量为30270kg/hm2,产量水平差异较大,为20250~34620kg/hm2。。
1.3 田间保苗数
多数播种机最大播种量偏低,导致田间保苗数不足,对产量影响明显,从田间收获株数对应产量水平看:42000株/hm2,产量为20250kg/hm2;63000株/hm2,产量为24480kg/hm2;72000株/hm2,产量为33225kg/hm2。
1.4 播种均匀度
土地平整度及土壤细碎程度影响播种均匀度。整地质量好的田,缺窝率为3%,断条(50cm以上)3.5个/100m;整地质量差的田(地不平整、直径大于5cm土块偏多),缺窝率为5.4%,断条(50cm以上)13.2个/100m。田间土块石块多还影响收获质量,导致拾净率降低。
1.5 施肥水平
现有的播种机最大施肥量不够,如果施肥采用种肥1次性施肥,其施入量一般在750~1125kg/hm2。当目标产量为37500~45000kg/hm2,需肥(氮磷钾含量45%以上)商品量应为1500kg/hm2,施肥只有通过分次施入才能达到设计需肥量。
2 成都市马铃薯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1 田间地块较小
成都市马铃薯产区有些地块小且不规则,机械化占比低,生产成本高。
建议:针对不规则小地块选择小型马铃薯机械。将起垄、播种、喷药一次完成,与覆膜分步进行,以免悬挂机具太多转弯半径大不便于作业。从长远来看,仍需加强土地集约力度,整合田块,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2.2 缺窝断条
成都市马铃薯机械化生产虽然产量达到人工种植的平均水平,但田间缺窝及断条问题直接导致田间保苗数不足、出苗不匀,制约产量提高,造成生产资源的浪费。
建议:整地环节至关重要,深耕细作,把地整平整细,尽量除清石块,以利于播种机起垄和播种,避免出现播种断条。另外,机械化播种对种薯切分要求较高,切块大小以30~50g为宜,并且尽量连结有顶端部位,形状以菱形四面体为好,避免切成薄片,切块用草木灰或滑石粉拌种。种薯合理切块和拌种有利于机械化播种,减少缺窝现象。
2.3 种植密度偏低
市售马铃薯播种机型主要针对北方生产。北方多为一作区,生育期长,其播种密度为60000~67500株/hm2;而成都市多为二作区,生育期短,其马铃薯生产的合理种植密度为75000~105000株/hm2。故直接引进北方机具在本地使用达不到农艺要求,造成实际播种密度偏低且差异较大,产量和效益反而不如人工种植。
建议:根据生产实际情况选择西南区域适用机型,或通过机具改进以满足播种要求。
2.4 基肥投入不足
马铃薯是喜肥作物,且各生长时期要求不同,苗期需氮,块茎膨大期则高需钾肥。成都市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中,由于机械问题,种肥一次性施入量不足,仅为750~1125kg/hm2,不能充分满足马铃薯的生长需要,这也是目前影响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产量提高的原因之一。
建议:于整地、播种和苗期分期施肥。1/4~1/3肥料于整地环节施入,以有机肥搭配化肥,播种时按机具施肥能力施入种肥,视情况于齐苗后追施氮肥、花期喷施叶面肥补钾,也可引入功能性肥料。同时,加大机械筛选和改进的力度。
2.5 中耕培土缺位
成都市马铃薯多为秋、冬二季生产,生育期较短,而中耕培土、除草的人工成本高,故当地人工种植基本不进行中耕培土。本应膨大结薯的匍匐茎见光后发芽成苗致使产量下降,或地下薯块见光导致青头,影响经济效益。成都市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也部分承袭了该种植习惯,是因为生产者们不了解进行机械化中耕有利于提升马铃薯产量和商品性,增加收益。
建议:加强中期田间管理,进行1~2次机械化中耕培土、灭草。
2.6 机械化普及率待提高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于2012年开展马铃薯机械化生产试验,2013年成都市开展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建设。截止2017年,成都市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率增幅明显,达到37.22%,但与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1%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建议:通过示范与培训,引导种植者们对机械化生产的热情和需求,定期举办技术宣讲和农机手的实操训练,进一步加大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示范和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朝苏,汤永禄,黄钢,等.成都平原多熟制现状调查与分析[J].作物杂志,2010(06):105-108.
[2]王平,屈会娟,沈学善,等.2017年四川冬春马铃薯示范情况及冬马铃薯生产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17(09):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