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沿海地区蚕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探讨

2018-03-19孙孝龙周卫红

蚕桑茶叶通讯 2018年3期
关键词:桑园蚕桑生态

孙孝龙 周卫红

(1.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24051;2.盐城市盐都区蚕种场 224011)

鉴于当前蚕桑生产经营与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特殊环境及一系列挑战,创新发展现代蚕桑新业态新模式,是促进蚕桑茧丝绸产业跨界融合、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调查江苏沿海地区蚕桑生产经营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立足江苏精品蚕桑发展新定位,探讨蚕桑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途径。行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蚕桑产业组织内部或不同涉农产业组织之间,通过组建新型蚕桑产业联盟或深化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创新经营主体,延伸蚕桑产业链或发展蚕桑循环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的相关经济组织在蚕桑产区空间集聚,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打造蚕桑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业态。改变传统粗放的栽桑养蚕观念,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创新蚕桑生态化、规模化、智能化发展新模式,推广机械化栽培、工厂化共育、智能化环境控制、立体复合种养、资源高值化加工新技术,增加桑园产出,促进养蚕增收,推动蚕桑增效,推进蚕桑产业快速良性、可持续发展。

1 构建生态生物圈,创新桑基鱼塘新业态

桑基鱼塘系统早在9世纪已在太湖流域形成,14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其典型分布区在浙江湖州菱湖和江苏苏州、无锡等地。光绪年间《高明县志》载,“基种桑、塘养鱼、桑叶饲蚕、蚕粪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鱼塘系统基本模式为阳生作物+阴生作物+两栖性生物+上层鱼+中层鱼+下层鱼共六个层次,因其丰富的生产可能性得到国家甚至国际的重视,被确认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稳定和持续发展蚕桑产业,我国积极推进“东桑西移”战略,充分发挥西部、北部等蚕桑地区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如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充足且价格相对低廉等,通过大力发展桑树种植扩大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环境,在发展蚕桑业的同时,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基于生态生物圈的桑基鱼塘新业态,立足蚕桑环境友好型生产,充分发挥桑、蚕、蛹、茧、丝等蚕桑资源及副产物的生物价值,突出“在生态树种中桑树经济价值最高、在经济树种中桑树生态效益最大”的特点,符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集经济林果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植物与动物互养、水陆资源结合、生物圈与生态圈协调平衡,物质循环系统内再生利用。研发和推广基于生态生物圈的蚕桑生产与经营新技术、新模式,倡导适度规模化蚕桑生产,以“蚕桑、茧丝生产-畜禽、水产养殖”为主线,辅助以生态化、机械化、智慧化的理念发展现代蚕桑,合理引入、分流、利用和处理“桑基鱼塘”副产物资源,确保生产要素的生态环保,相互补充,互为促进。因地制宜推广桑基鱼塘新业态,有利于推进生态乡村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2 依托新技术,创新智慧蚕桑新业态

“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互联网+”呈现出更多的活力和高参与度。立足智慧蚕桑发展实际,需要依托信息化新技术,扎实推进“互联网+”蚕桑工程,为现代智慧蚕桑跨越发展提供新动力。

一是推进蚕桑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坚持“需求导向”,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做强蚕桑物联网产业链。优先围绕工厂化饲育、精细蚕茧生产、精准环境控制、蚕桑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监测、茧丝绸产品安全管理及溯源等领域,建立管用、实用、好用的物联网。充分发挥科研院所技术支撑作用,建设“互联网+”智慧蚕桑示范基地,带动蚕桑物联网整体发展。

二是做大做强蚕桑信息服务品牌,完善信息服务平台体系。推动蚕桑服务平台向蚕桑产区县、乡、村延伸,最大限度地统筹利用基层蚕桑服务机构和经营主体服务资源,逐步构建技术同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专业群落信息平台体系。发展乡村信息服务点,推动信息服务下延,就近解决蚕农对政策法规、生产经营、教育培训、文化科技和便民服务信息需求。积极发挥蚕桑专家作用,重视蚕桑信息资源开发,准确把握蚕农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服务,利用信息服务平台,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应急与长期服务相结合、专项与综合服务相结合,加强专家与蚕农互动。

三是发展蚕桑茧丝绸电子商务。培养蚕桑电子商务的市场主体,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化培育,使其尽快成为蚕桑电商的市场主体。推进蚕桑新型经营主体与电商平台的协调,引导有一定规模的蚕桑经营主体对接电商平台,让蚕农分享“互联网+”的增值利润,逐步形成“以销定产”的发展格局。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推动蚕桑大数据创新发展,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为突破口,开展蚕桑特色产品的电商试点。

四是探索不同的“互联网+”蚕桑新模式。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桑园精准施肥、用药、灌溉以及蚕室智能消毒、催青、饲养等管理,实现精准蚕桑生产。依托地方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买入与售出双向畅通。依托阿里巴巴、天猫、淘宝、京东等第三方平台,通过开通微信、创建网站和创办网店等方式开展蚕桑产品电商。应用“农技云”、QQ群、微信群等移动客户端,打通蚕桑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3 传承丝绸文明,创新蚕桑文化旅游新业态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丝绸之路,源远流长。蚕桑丝绸文化不仅是古人的生活情趣、审美追求、信仰意识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历代社会生活、经济技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历史演变的客观反映。新时代“一带一路”背景下,当代蚕桑丝绸产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江苏沿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优质茧丝绸生产、加工和贸易基地,在蚕桑茧丝绸人才、技术、资本、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率先创新发展模式,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江苏富安茧丝绸公司、江苏民星茧丝绸公司为国家龙头农业企业,射阳县的特庸“蚕桑特色小镇”闻名全国。“富安”蚕桑模式被国务院认可,并推广到全国。亲临现场实践体验、感受蚕桑文化、接受传统教育、促进蚕桑绿色发展、改善农村美丽生态、带领蚕农发家致富的发展新模式,大大促进了城镇居民对蚕桑茧丝绸产业的兴趣和向往。创新蚕桑文化休闲旅游新业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承蚕桑农耕文化。我国是蚕桑农耕文化的创造者,伴随蚕桑农耕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蚕桑农耕文化在一望无际的桑园里,在整齐干净的蚕房里,在颗粒饱满的蚕茧中,在净洁闪亮蚕丝中。这种原始的“栽桑-养蚕-烘茧-缫丝”的生活模式在蚕区仍然普遍存在,摘桑养蚕、缫丝织绸、桑田踏青、丝绸欣赏等对现代都市人有着无尽的吸引力。二是展示现代蚕桑技术。随着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刀耕火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代生物学、电子信息科学等高科技的应用,使蚕桑生产方式在不断进步,转基因杂交育种、桑园机械化耕作、立体复合种养、环境智能化控制、工厂化养蚕、自动化烘茧缫丝、高值化产品加工等新模式,推进现代蚕桑跨界发展,同样精彩纷呈。三是展示蚕桑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在几千年的蚕桑文明发展中,民间形成了各色各样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术,如栽桑、采叶、养蚕、纺织、刺绣、染整等,无不因其浓郁的蚕桑乡土特色而备受游客青睐。各蚕区的饮食、服饰、节庆、婚嫁、房舍、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民谣、童玩活动等乡土文化都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都是发展蚕桑休闲旅游极为宝贵的资源。四是享受蚕桑民间美食。蚕、桑全身是宝,可开发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蚕桑餐饮料理,如桑叶保健茶类、桑叶肉汤类、桑叶糕饼类、新鲜桑果类、桑果饮料类,还有蚕蛾酒类、蛹虫草类、桑枝食用菌类、桑园中药材类、桑园散养鸡类以及蚕桑客家美食类,加上蚕丝被、蚕丝刺绣、丝绸饰品等丝绸产品,都对广大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休闲观光蚕桑将成为蚕区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业态,成为促进蚕农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

4 引导工商资本注入,创新蚕桑经营新业态

国家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江浙沿海一带兴起了新“三资”(境外资本、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热潮。新“三资”介入蚕桑产业,不仅为蚕桑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引发了传统蚕桑向现代蚕桑的嬗变,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应,为解决蚕桑的转型升级出路问题,提供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实战案例。现代蚕桑投资也可以发展为产业延伸、产业关联、产业拓展、产业转移、产业盲从和产业投机等类型。传统蚕桑业正遭受着严重的挑战,人才流出、生产力低下、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劳动生产率不高、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地区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需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化经营。在现代蚕桑向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谋求蚕桑与工商资本的合作,推进蚕桑跨界融合发展,壮大蚕桑经营主体,加快推进传统蚕桑产业实施股份制、合作社、家庭农场式“联耕联种联营”改造。

5 实施立体开发,创新桑园复合经营新模式

一是实施桑园种养结合模式。在桑园树林内散养草鸡、草鹅等小型禽类,可充分利用桑园树林的生物资源和生态因子。家禽生长在一个近似于野生状态的生长环境中,活动量大,食源丰富,抗病能力增强,产蛋品质提高,生长速度加快,且肉质紧实,禽、蛋营养丰富,品味鲜美,口感好,符合无公害产品生产标准。同时,禽群喜欢啄食小昆虫,可使桑园树林内大部分杂草和害虫得到抑制,对生态蚕桑生产特别有利,禽粪又可改良桑园土质,能够收到优势互补、效益双赢的良好效果。每667m2桑园每年可放养2批草鸡(200只左右),产蛋达1 000 kg。在桑园内养鸡,每667 m2桑园全年可获取200kg以上的鸡粪,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促进了桑树的生长,节省了桑园肥料的投入成本,提高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茧量。这种生态复合经营模式把栽桑养蚕和畜禽养殖相结合,可使每667m2桑园总收入超万元,能充分发挥生态复合桑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起到环保和创收的双重作用,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利用闲余的桑叶或专用饲料桑饲养香猪、肉兔、山羊等“桑-畜-沼气-生态肥”模式,以蚕桑生产为中心,把桑叶、蚕沙等养蚕富余、废弃物循环生态利用,减少了养殖的饲料成本,改善了畜禽的品质;同时,沼气利用增加了新净洁能源,保护了生态环境,并生产了大量的优质生态肥,提供桑园优质肥料,形成高效生态循环经营模式。

二是适度推广桑园立体套种模式。错开桑叶生长、生产旺季,因地制宜在桑园套种浙贝母、白术、竹荪等药材食材,套种甜豌豆、菠菜、榨菜、冬青菜、荠菜等时鲜蔬菜,既有利于桑园土壤养分平衡,又改善了桑林下生态环境。这些生态高效、循环利用的经营模式,以复合、高效、生态等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原则为指导,以桑园立体开发为突破口,把订单种养、特色套种、畜禽套养等项目相结合,既保留了栽桑养蚕的生产特点,又促进了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了种养殖的投入成本,增加了桑园土地产出率,促进蚕农增收,为稳定蚕桑生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 研发新技术,创新蚕桑资源深加工新模式

为了维护蚕桑产业稳定和促进蚕农增收致富,根据蚕桑茧丝绸行情和特色农副产品市场需求变化,着眼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新形势,研究与开发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借鉴生物、化工、食品、纺织、酿造等技术,探讨蚕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综合运用多学科技术,进行蚕桑生态环境和技术分析,变废为宝,探讨蚕蛹、蚕蛾、蚕沙、桑芽、桑果、夏伐桑枝、霜桑叶、废茧丝等无害化处理和高值化利用新技术。选取不同蚕桑废弃物资源,经过无害化提纯、生物提取、化学除臭等技术处理,精选其它同源资源进行组合复配,筛选精加工技术,集成蚕桑资源高值化利用新技术。按照国家食品、药品、保健品生产标准要求,引入跨行业的先进工艺,探讨蚕桑功能性产品的生产技术,集成功能性蚕桑新产品的精加工技术,并通过校企合作联盟培训、推广,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如利用桑枝粉添加袋料栽培食用菌经营新模式,桑枝食用菌低脂高蛋白、品质优、口感好,原料培养基污染小,符合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开发前景广阔。667 m2桑园的桑枝可增效3 000元,菌渣经过发酵又可作为有机肥施入桑园,提高桑园土壤肥力,同时也可大幅度提高养蚕生产闲季蚕房和人力等资源的利用率。

猜你喜欢

桑园蚕桑生态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生态养生”娱晚年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